徐美琳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等相關課程也逐漸走進了高中課堂之中,怎樣讓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走出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影響,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其應有的貢獻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筆者將信息技術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聯(lián)系實際來使得高中信息技術充滿生活氣息,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1.拉近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距離
作為學生,學習成為了其生活的主要部分。特別是對于高中生,學業(yè)占據了其一天中的絕大部分時間。試想,如果將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與學生平日進行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讓前者為后者提供服務,加快學生知識點的復習效率,減少學業(yè)上的不必要的重復操作,這勢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實這并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反而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以往我們都認為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習耗費了學生的復習時間,但是一旦實施起來,沒準還能夠促進學生學業(yè)的進步,起到事半功倍、一舉兩得的功效。比如,在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常常對于看得見卻摸不著的幾何體的學習感到異常的吃力,感覺這樣的題目無從下手。也許采用像小刀切橡皮等方式可以緩解對于這種抽象思維的恐懼,但是這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時我們可以充分的借用“表格信息加工”那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來解答學生的疑惑。首先,我們可以讓學生將在數(shù)學課上遇見的幾何體坐標化,依次輸入到Excel表格中,這樣點擊‘繪圖之后,模型便建立了起來,這比起手繪來更加的精確和省時。其次,還可以利用Excel內置的圖像旋轉功能對生成的坐標三維圖進行隨意的旋轉,使得幾何體的每一個角角落落真實的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對于其中某些需要切割體的情況,可以讓學生在表格當中輸入相應的數(shù)值,一條切割線便在圖中應運而生,就好比學生親手分割一樣。
2.加大信息技術與校園活動的互動
現(xiàn)在國內高中學生的校園生活真是豐富多采。每年的運動會、藝術節(jié)等就是學生校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學習之余,怎樣進行適當?shù)膴蕵芬渤蔀榱藢W生生活的一部分。這時如果我們抓住機會,使得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在校園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每年舉辦的藝術節(jié)活動,由于人數(shù)眾多、時間的限制,并不能夠像電視選秀節(jié)目一樣舉辦現(xiàn)場的海選活動。這時音頻、視頻、動畫信息的加工章節(jié)便會嶄露頭角。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幾款互聯(lián)網上比較流行的音視頻處理軟件,比如,讓學生們自己在家中將自己的歌聲和形象提前記錄下來,然后依靠“網絡信息”發(fā)布等環(huán)節(jié),將文本和數(shù)據上載到因特網上供學生大眾去投票和評選,還可以試著“聘用”業(yè)余兼職管理員,在其中開設BBS討論區(qū)功能,可以讓學生在里面就藝術節(jié)的活動建議和選手的評價暢所欲言,充分享受藝術節(jié)給校園生活帶來的樂趣。再如,某些校園活動中的抽獎環(huán)節(jié),我們也可以利用“算法設計”和“編程實現(xiàn)”中所學習的內容,抽獎環(huán)節(jié)前收集全現(xiàn)場觀眾的頭像或者名字,并計劃導入到一個為其量身定做的程序中。在程序設計上,我們可以幫助學生設計一個無限循環(huán),讓學生的頭像或名字載入并顯示到屏幕上,并調節(jié)顯示的速度,這樣現(xiàn)場學生的信息便在屏幕上快速、不停地隨機滾動,直到按下停止按鈕為止。
3.增強信息技術與家庭生活的聯(lián)系
學生白天在學校努力學習,晚上便會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一起享受家庭時光。在這其中也會遇到有關信息技術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平時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將這些問題特意的指出,必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待學生回家處理相應的問題時,也能夠回憶起課上的內容,提升了教學的實效。比如,可以向學生推薦比較知名的生活小常識網站,告知網站中有關生活常識介紹短片的文件類型、及大小。讓學生們知道怎樣去根據自己家庭中的網絡環(huán)境去合適的選取短片的分辨率大小。在需要離線觀看的時候,提前下載到電腦上成了首要選擇。怎樣下載、選擇什么樣的工具下載、如何高效率的下載而又不影響他人的上網速率成了我們所要著重講解的內容。再如,當周末一家人計劃一起出去旅游時,提前查詢旅游景點的天氣、住宿、行車路線等信息是非常必要的。為此,在‘網絡數(shù)據庫信息檢索中,我們可以強調怎樣進行網絡檢索、怎樣選取適合的關鍵字來加大檢索內容的精確性。在數(shù)以千計的檢索內容中,怎樣分辨出檢索信息的實用性和真實性等。
將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后者有機地融入前者之中其實并不是一個教學難題。只要我們懂得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懂得學生平日的實際需要,帶著問題去思考,今后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必將充滿生活的氣息。■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育才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