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娥,羅 琿,孫大勇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16)
阿托伐他汀對ACS患者IL-6及TNF-α的影響
鄭艷娥,羅 琿,孫大勇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16)
目的 探討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影響。方法 150例ACS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5例,入院后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d、PCI術(shù)后48 h測定2組患者血脂及IL-6、TNF-α水平。結(jié)果 觀察組治療3 d、PCI后48 h TG、TC及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及同期對照組有明顯改善(P均<0.05);治療3 d后觀察組IL-6、TNF-α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均<0.05),PCI后48 h 2組患者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增高(P均<0.05),但觀察組增高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心肌梗死、左室功能不全、院內(nèi)死亡及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結(jié)論 ACS患者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穩(wěn)定斑塊、改善患者預后有一定價值。
阿托伐他汀;急性冠脈綜合征;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啟動和進程中,炎性反應參與了粥樣斑塊血栓性并發(fā)癥的形成,其中白細胞介素-6(IL-6)可使心肌細胞肥大、心肌功能障礙及肌肉萎縮[1]。同時有試驗研究表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過度表達會導致左心室重構(gòu),其中在大鼠模型中TNF-α輸注可導致左室舒張末期容積隨時間延長而增加;在轉(zhuǎn)基因鼠模型中,心肌TNF-α過度表達會導致左室的收縮及舒張容積均增大,使左室擴張及球形改變[2-3]。近年研究已發(fā)現(xiàn)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血液循環(huán)中IL-6和TNF-α濃度是升高的,其發(fā)生伴隨著促炎分子被激活,并隨NYHA心功能的惡化而升高。近年來,降脂藥物被應用于ACS的臨床治療中,其中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冠脈斑塊體積及炎癥因子水平,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價值[4-5]。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對ACS患者IL-6及TNF-α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50例ACS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會制定的ACS臨床診斷標準,且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PCI及靜脈溶栓禁忌證、妊娠哺乳期、血液系統(tǒng)疾病、近期內(nèi)(4周)使用免疫抑制劑及降脂類藥物治療史等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礎(chǔ)上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75例,男53例,女22例;年齡41~76(62.8±7.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34(8.4±1.5)h;血壓(148±12)/(89±7)mmHg(1 mmHg=0.133 kPa);Killip心功能分級中Ⅰ級39例,Ⅱ級21例,Ⅲ級15例;合并糖尿病17例,高血壓動脈硬化25例,肥厚性心肌病8例。對照組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齡43~73(64.2±6.8)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31(8.6±1.4)h;血壓(150±14)/(90±8)mmHg;Killip心功能分級中Ⅰ級41例,Ⅱ級20例,Ⅲ級14例;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壓動脈硬化22例,肥厚性心肌病1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血壓及合并疾病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入院確診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給予持續(xù)心電、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心律失常、血流動力學異常和低氧血癥;給予絕對臥床休息1~3 d,根據(jù)病情適當延長休息時間;建立靜脈通道,保持給藥途徑暢通;給予嗎啡3 mg靜脈注射,必要時5 min重復1次,總量不超過15 mg;給予鼻導管吸氧,以糾正因肺淤血和肺通氣/血流比例失調(diào)所致的中度缺氧;禁食至胸痛消失后給予流質(zhì)、半流質(zhì)飲食;及時給予溶栓治療。2組均于入院第7天時行延遲PCI治療。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用降脂類藥物。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后3 d及PCI后48 h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2組患者血脂指標(TG、TC、LDL-C、HDL-C),并測定血清IL-6、TNF-α濃度。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功能不全(LVF)、院內(nèi)死亡、心律失常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處理,率的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時間點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3 d、PCI后48 h各項血脂指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均>0.05),觀察組治療3 d、PCI后48 h TG、TC及LDL-C指標均較治療前、同期對照組明顯改善(P均<0.05),但HDL-C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脂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不同時間點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均>0.05),治療3 d后觀察組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CI后48 h 2組患者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增高(P均<0.05),但觀察組增高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患者住院期間預后比較 觀察組AMI、LVF、院內(nèi)死亡及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住院期間預后情況比較 例(%)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物理性破裂常會引發(fā)急性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而這種引發(fā)致死性冠脈血栓的斑塊有一定的形態(tài)特征[6],特別是那些破裂并引起血栓形成的斑塊,有大量的炎癥細胞聚積和相對缺乏的平滑肌(SMC)。此外,在破裂且已形成致命血栓斑塊的脂質(zhì)核心上只有一層薄薄的纖維帽,這易脆纖維帽基本依存于炎性基礎(chǔ)上。炎性遞質(zhì)從損傷的淋巴細胞釋放出來,其中尤其重要的是TNF-α,其具有削弱SMC合成膠原纖維的能力,而膠原纖維是纖維帽完整生物力學的主要基礎(chǔ)。同時,原發(fā)性致炎細胞因子可通過IL-6誘導并放大炎癥作用。而TNF-α可導致多種細胞包括血管平滑肌和上皮細胞產(chǎn)生大量IL-6,這一擴增放大作用是由原發(fā)致炎因子信號的傳導作用引起的[7]。IL-6作為一種可溶性炎性遞質(zhì),其控制著肝臟的急性期反應,在肝臟蛋白質(zhì)合成過程中協(xié)調(diào)變化,意味著機體對損傷或炎癥的反應。TNF-α和IL-6除了作為一種機體炎癥反應的敏感性指標外,還具有一定的反饋性損傷機制,二者均可直接導致全身性膿毒血癥中的心肌功能衰退以及其他形式的心功能障礙[8]。這也為ACS病理性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肌衰竭和心律失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此,可以認為ACS治療過程中降低TNF-α和IL-6可誘導正性肌力作用,減輕二者對心肌的損害,以改善ACS患者的預后。
阿托伐他汀作為臨床常用的降血脂藥物,其可減少心肌缺血事件的發(fā)生逐漸得到廣泛關(guān)注。成元志等[9]報道阿托伐他汀80 mg/d的治療量可有效改善ACS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3 d后觀察組血清IL-6及TNF-α濃度即有明顯下降,其較同期對照組有明顯降低,并且可降低因PCI術(shù)后炎癥反應引起的血清IL-6及TNF-α反彈性升高,這有利于降低PCI術(shù)后可能發(fā)生的相關(guān)并發(fā)癥,如心律失常、AMI等。阿托伐他汀短期應用即可降低相關(guān)炎癥因子水平的機制可能與穩(wěn)定炎癥細胞及內(nèi)皮細胞,降低TG、TC及LDL-C水平有關(guān)[10]。邱俊英等[11]報道TG、TC水平可刺激TNF-α的表達,還可與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相互作用來獲得天然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這可能為高血脂癥成為ACS誘因的重要病理基礎(chǔ)。而他汀類藥物治療則可抑制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從而抑制這種促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綜上所述,血清IL-6及TNF-α增高可能為ACS病理過程的重要中介物質(zhì),而通過及時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可通過降低TG、TC及LDL-C水平改善上述炎癥遞質(zhì)的產(chǎn)生,從而阻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有利于改善ACS患者的預后。
[1] 汪華玲,何勝虎. 血必凈注射液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炎癥遞質(zhì)和預后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18(29):3529-3530
[2] 王巧敏. 急性冠脈綜合征PCI前瑞舒伐他汀干預治療對炎癥因子與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J]. 中外醫(yī)療,2013,18(8):102-103
[3] 肖群林. 硫酸氫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及腫瘤壞死因子α的干預作用[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8):70-72
[4] 羅艷利,劉翠平. 瘦素、C-反應蛋白與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相關(guān)研究[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16(19):2641-2642
[5] 藺芳芳. 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與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9):248-249
[6] 程華,胡志鵬.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游離脂肪酸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 寧夏醫(yī)學雜志,2011,33(3):214-216
[7] 豐冠鵬,李春生. 鹽酸替羅非班對AMI患者急診PCI術(shù)中溶栓試驗血流的改善作用[J]. 實用醫(yī)藥雜志,2011,28(2):97-99
[8] 梁海峰,楊明. 炎癥反應對接受PCI治療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造影劑腎病的影響[J]. 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13,17(1):21-23
[9] 成元志,吳文雯. 強化阿托伐他汀治療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0):91-92
[10] 李光新,余明敏. 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療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3):103-104
[11] 邱俊英,李睿. 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術(shù)前他汀類藥物強化治療100例[J]. 中國藥業(yè),2012,21(1):20-21
孫大勇,E-mail:sundayong321@sina.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18
R54
B
1008-8849(2014)13-1412-03
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