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267-01在生活中,我們經??吹接械暮⒆幼鍪掠邪逵醒?,有始有終,把自己照料的妥妥當當;而有的孩子卻丟三拉四,虎頭蛇尾,總要老師、父母跟在后面操心。這便是最常見的"秩序感強"和"秩序感弱"的表現(xiàn)。秩序感發(fā)展良好的孩子長大后能輕松的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過的充實、快樂、有效率;反之則會荒廢光陰,影響生活質量。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0-4歲是秩序感發(fā)展的關鍵期。由此可見,"秩序感"也是自小開始,從生活中的點點滴進行培養(yǎng)的。
1.培養(yǎng)孩子秩序感從最細微處著手
俗語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秩序感的培養(yǎng)落到細微處,實際上就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如托班的孩子,在他們還不太會照顧自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秩序感的培養(yǎng)了。午睡時,你幫他脫下衣服,告訴他:脫好的衣服放在腳邊,鞋子并攏擺在床腳。他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亂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小班了,還要讓他們知道,午睡和起床時先脫(穿)什么,再脫(穿)什么最方便。如:先坐在床上脫鞋,再脫褲子,這也是一種"序"。至中大班,可繼續(xù)增添要求。如:走入寢室(或走出寢室)第一件事該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段時間的梳理以后,幼兒就會形成關于"入睡"(起床)的這種"序"。其實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每件事情當中無不滲透著"秩序"的因素。比如:飯前洗手的幾個步驟(擰開龍頭、沖、擦肥皂、沖凈、擦手)是一個"序";戶外活動后進入教室做什么(入廁、洗手、喝水)是一個"序";離園時該怎樣整理(收玩具、擺椅子、道別)也是個"序"。 如果引導孩子把生活中這些細小的"秩序"管理好,那么班級的紀律也變好了,我們平時所說的"抓常規(guī)",不就是在談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嗎?
2.培養(yǎng)秩序感要賦予孩子知情權
每個幼兒園都有作息時間表,為孩子制定了有規(guī)律的生活時間,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處的。但在某些時候,這些規(guī)律常常會被打亂。遇到這種情況時,可提前幾天告訴幼兒原因、以及新的計劃;就算是突發(fā)性的改變,也要告知孩子臨時的方案。朝令夕改,遇事三變,會令孩子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給他們心理準備期,情緒才不易受到影響。
3.培養(yǎng)秩序感要給孩子創(chuàng)設整齊有序的物理環(huán)境
打造空間的秩序。教室內一切物品的擺放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數學區(qū)""美工區(qū)""音樂區(qū)"每個區(qū)域相對隔開,而區(qū)域內的物品也都在自己的"家"里。另外,教室內的墻飾或懸垂吊飾,也需要按規(guī)律和順序布局。此外,每個區(qū)域可供幾人玩,該區(qū)域內物品數量大致有多少,這些平常列為游戲規(guī)則的規(guī)定也是"空間秩序"的一部分。物品的擺放一旦定下之后,就不要輕易變動,給孩子固定的印象。如果有改變,要及時告訴幼兒。小班時,可讓孩子們了解東西擺放的位置,并能送歸物品;中班時,讓孩子幫老師一道整理;到了大班,還要整理清點。那些丟三落四的孩子尤其需要這方面的練習,讓他負責管理一些東西,這種責任感會督促他思考,有助于促進孩子秩序感的發(fā)展。
4.培養(yǎng)秩序感要求教育者預先心中有數
這是培養(yǎng)孩子秩序感的前提。無論是家長或老師,在交代幼兒做事時,都要作到心中有數。如:讓孩子把圖書收拾一下,不僅僅是交代"你去把圖書理齊"就行的。首先要細化:"小書歸小書,大書歸大書";其次要給孩子一個操作步驟,如:"先把圖書都拿出來,然后小書和小書歸在一起,大書和大書歸在一起,最后將書抓起鐓一下。雖然這些細化的要求使幼兒園的工作顯得很瑣碎,但在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初期卻是十分必要的。
5.培養(yǎng)秩序感要讓 "秩序"從孩子中來
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每個個體也都有自己內在的秩序感。過多的要求和干涉都會影響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成。因此,培養(yǎng)孩子秩序感時不能只是成人教幼兒做,而是通過和孩子的談心、討論,循循善誘,引導他們建立自己認可的秩序。如:孩子剛從戶外活動回來時,往往興奮不已,說說鬧鬧,不知該做什么事情。通過和孩子討論:進入教室應該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為什么?孩子經過思考后,知道了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既節(jié)約時間又方便,而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可以做"好玩"的事情。由于這個"秩序"是幼兒自己認可的規(guī)則,在執(zhí)行這個要求時,孩子就比較順從,因為那是從他們自己來的。
6.培養(yǎng)孩子秩序感要求教育者有恒久的耐心
"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句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但從一個行為到一種習慣,這中間是個漫長的過程。有的研究說: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至少需要21天。但在實際觀察中"21天"后的反復還很大。如果不經常提醒,幼兒很容易回到以前的"老習慣"上去。
教育者要不斷的提醒、督促;不時的表揚、鼓勵;必要時還需要批評、制止。再用持久而有韌性的行動修正幼兒的毛糙和沖動,重復、一次次重復、藝術的重復,一點點的打磨出有秩序感的孩子。
其實,"秩序感"從其他角度來講,既是是一種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也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思路,又是一種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還是一種人和事物關系的建立。人格是個整體,各種品質間相互交叉、互相制約又共同成長。培養(yǎng)幼兒一種品質時,實際上已經和其他方面通融起來。抓好一點,不斷的細化深入,由點及面,一個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成長出來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作為孩子的家長及啟蒙老師,應去點燃孩子心中的希望,家園共育,以客觀、公正、全面、富有激勵性的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共同促使孩子到達理想的發(fā)展彼岸。參考文獻
[1] 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qū)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