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佳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167-01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好動。對于抽象的東西接受能力差,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說不出是怎樣想的,有時候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在教學實際運用中應采取多看、多動、 多想、多說、多問等形式來加強小學生數學概念的建立。下面就如何建立起小學生對數學的概念,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直觀引領
小學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大都是以一定具體的感性認識為基礎,逐步向抽象的思維過渡。所以在教學中應采用實物-表象-抽象的教學過程。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
新課程提供了大量的圖形、圖畫、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容。我根據兒童反映在觀察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觀察事物時隨意性強;情緒易變,興趣橫生、觀察事物時具有易變性;浮于表面,粗略籠統(tǒng),描述觀察現象時帶有主觀性等,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圖形等時注意了以下幾點:(1)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按順序觀察;按方位觀察。(2)按圖意要求會操作學具,并能按圖意會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3)按圖意要求會填數、填符號或計算。(4)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2.口手并用
動手操作應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形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卻用得比較少,表面上看是怕麻煩,實質上是因為我們在教學實際中并沒有深刻體會和感悟到"動手操作"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從而阻礙了我們在這個領域的進一步探索。小學低年級兒童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就必須借助實物,充分利用教具,學具,讓自己動手操作,開動腦思維,動口說一說,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腦,口,手,眼等各種感官組織教學。在教學指導學生運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說一說。讓他們充分在實踐中學到新的知識。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fā)現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huán)境,是學生在"動"中領悟。在"動"中探究,在"動"中引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如:在教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我先讓學生將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試試看有幾種不同的擺法,然后讓學生敘述操作順序,填寫操作的數據,即小正方形的總個數,每排個數、排數、層數分別是多少?最后,根據表中數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形的總個數與每排的個數、排數、層數的關系,進而推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在此操作中引發(fā)學生概括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可謂水到渠成。
動手操作,既可以為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幫助理解掌握知識,又可以把客觀上的要我學內化為主觀上的我要學。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我先讓學生拿13根小棒,自己動手擺①能擺成幾個三角形?還剩幾根?②能擺成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③能擺成幾個五角星?還剩幾根?擺后回答問題。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通過直觀感覺很快判斷出在有余數的除法里,余數一定比除數小。再如教學"梯形面積",揭示課題后,我讓每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引導學生拼成學過圖形--平行四邊形。然后啟發(fā)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原來的梯形有什么關系?面積呢?學生很快答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高是原來梯形的高,面積是原來梯形的2倍。這樣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生的操作、思維及表達順利的得出。
3.愉快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照顧到個別學生。在教學中要做到說不對不批評,讓他再想一想,聽別的同學說;敘述不完整不批評,讓別的同學補充;說不通順或者說錯了不批評,老師指點幫助??傊谡n堂教學中對學生要做到多鼓勵,多贊美。當教學目標確立后,教師就需要考慮如何來達到目標,愉快的學習活動理所當然成了達到目標的最好途徑。新課程標準指出,愉快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更是作為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的首選方式。例如在《秒的認識》一課中,設計教學時,我在關鍵的地方組織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在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情況中要求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小組內的學生交流,選出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向全班同學交流。第二處,在學生明白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后,讓小組內的同學輪流出題,從而引導學生會求經過時間,認識秒針走一圈是60秒等知識。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己創(chuàng)設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突出教學的一個重點:時間單位的換算。在小組合作中愉快的學習,達到了教育學的目的。
學生對某門學科的認知內驅動力或興趣,絕不是生來具有的,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固的學習興趣。
4.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低年級學生剛入學,對什么都感到新鮮。教師要抓住這一點,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積極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首先課堂的引入盡量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發(fā)展形象思維。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有關論述,容易引起興趣的事物或活動有以下幾種:⑴不斷變化或具有新異刺激的事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富于變化,抑揚頓挫的語言語調,選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的如多媒體、幻燈片等現代教學方式等,都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⑵在個人經歷中,曾經獲得成功的事物,這些美好經歷能激發(fā)學習興趣。⑶符合學生能力水平,有成功希望的事物。即:學生對有一定難度但通過靠動腦筋能弄懂的內容或解決的問題有較大的興趣。⑷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的事物。人們常常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認識新事物。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已有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⑸能給學生帶來愉快的事物。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開展競賽、游戲、唱歌等豐富多彩、興趣盎然的適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活動。⑹能滿足學生某種需要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和數學學習的目的和意義的教育。
總之,根據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精心組織教學,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yǎng)兒童從小養(yǎng)成動手操作,動口敘述,動腦思維問題的習慣,不斷提升學生數學語言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