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東民
【摘要】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學生自身的因素。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在班級中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營造書香校園,讓讀書成為學生自我體驗幸福的途徑。
【關鍵詞】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形成原因;解決對策
近年來,我縣對所有中小學布局進行調整,在有條件的地方創(chuàng)辦寄宿制學校。越來越多寄宿制小學的出現(xiàn)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大多來自并校前規(guī)模較小的學校,課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顧,而學校合并之后,隨著寄宿學生的增加,學校日常管理更加嚴格,而學生年齡都比較小,過早的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對學校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必定對其心理帶來一定影響,更加需要學校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一、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個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有的家長嚴重忽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完全忘記了“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古訓。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當,不是過分溺愛、百般呵護,就是嚴加管教,大聲訓斥,稍有過錯,便是責罵甚至體罰,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有的家長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賭博、偷盜、吸毒等惡習,或夫妻不和鬧離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應有的家庭溫暖,心靈受到巨大的創(chuàng)傷。
2.學校因素
(1)現(xiàn)行教育評價體制的缺陷。學校是以教學為主的,而教學的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和具有高素養(yǎng)的勞動者。但是,我們常??吹降膶嶋H情況是,為了生存,為了生源、名氣、利益,學校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考試這個中心轉。
(2)教師的教育方式不恰當。有的教師一味抓所謂“教育質量”,忽視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不能張揚,能力、特長無“用武之地”,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少數(shù)教師歧視、羞辱差生,對待有缺點錯誤的學生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常常為學生一個小小的失誤而大動肝火,甚至去體罰和變相體罰,使學生神情恍惚、精神緊張,給學生心靈造成了嚴重傷害,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膽小、恐懼等心理障礙。
3.社會因素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影響。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變革,思想意識處于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消極因素,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新的讀書無用論等社會思潮和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必然會影響一部分學生,致使他們偏離健康成長的道路。不良的社會風氣宣揚“學習無用論”,讓不明辨是非的小學生失去學習動機等。這都說明了凈化社會空氣、優(yōu)化教育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性。
4.學生自身的因素
隨著自尊心的增強和成人感的出現(xiàn),使部分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導致他們常常抱怨、甚至批評父母、教師和社會,表現(xiàn)在當父母嚴禁孩子外出或自由活動時,他們很生氣,當家長批評他們并把他們與其他優(yōu)秀的孩子作比較,他們會對家長極其不滿,當他們受到老師當眾批評時,他們會因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感到沒面子,繼而產生逆反情緒,當和父母或教師發(fā)生沖突時有的學生竟對父母和老師的責罵進行反抗。
二、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在班級中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
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從而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利用好學校組織的藝術活動、英語口語大賽、歌詠比賽、朗讀比賽,鼓勵學生參加,顯示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培養(yǎng)他們遵紀守法的自覺心和吃苦耐勞的品質。
2.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還受到其它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fā)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因此,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xiàn)代的、科學的人才觀。要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3.營造書香校園,讓讀書成為學生自我體驗幸福的途徑
讀書重在陶冶情操,從讀書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實,書香校園的建立必須扎根于每個具體的班級管理細節(jié)及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上,而這項工作的起步是重在參與。隨著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逐步擴大經典閱讀的影響力。從我校個別班級的讀書實踐活動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只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便能在不斷的探索中跟隨學校的管理步伐,體驗到讀書的樂趣,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從而高效地投入到這場讀書的盛宴中去。
總之,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發(fā)育初期,這一時期生理發(fā)育很快,而心理則幾乎從零開始。盡管孩子入學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響,但是這與學校教育階段相比,則顯得微乎其微。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礎,我們只有從小抓起,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