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前
臺灣藝術與人文課程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開設,教材通過介紹藝術而體現(xiàn)人文,具有鮮明的特色。主要是對藝術形式進行統(tǒng)合,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時時刻刻貫穿人文理念,重視潛移默化中的藝術育人;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領悟空間,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教材編寫形式活潑,多途徑呈現(xiàn)知識、引導學生思考。
臺灣藝術與人文教材臺灣“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教材是依照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發(fā)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一綱多本的形式編輯出版的,由學校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選取其中一種。因此,在教材出版領域,臺灣相關出版機構(gòu)的競爭非常激烈,這在客觀上為較高質(zhì)量的教材編寫奠定了基礎。本文以臺灣康軒文教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藝術與人文”課程教材為例,分析臺灣“藝術與人文”課程設置的主要特點,以明晰可供我們借鑒的優(yōu)點,促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程設置的科學化。
一、臺灣“藝術與人文”課程設置與教材概況
在臺灣,“藝術與人文”課程大多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3-9)開設,共14個學期,每學期教材一冊,共14冊。就中學階段(6、7、8)三個年級的情況看,7、8年級每冊教材各設計4個單元,9年級在設置三個主要單元后,提供一個自學單元,是為“3+1”模式,這一模式使9年級的教學時間更有彈性。課程的授課時間安排16周,每周三個課時,共48課時。剩余4周時間,用于校本“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
從“藝術與人文”教材編寫的體例上看,的確是通過介紹藝術而體現(xiàn)人文。教材以人、自然、社會、文化的互動為主題,統(tǒng)合了視覺藝術、音樂、表現(xiàn)藝術的諸多學習內(nèi)容,特別是對音樂、美術、戲劇之間的關聯(lián)藝術進行了詳細介紹,在強化人文素養(yǎng)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為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編者“希望帶領學生留意觀察生活情境,以藝術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且加深對文化的理解與關懷”,并“重視引導學生主動接近藝術,培養(yǎng)對藝術的興趣,注重引導學生多方搜集資訊,建立自己的藝術檔案,并擴充學生的美感經(jīng)驗,提高藝術欣賞的能力”。這就回答了藝術與人文的關系問題,回答了為什么要進行藝術教育的問題,那就是,通過藝術教育,提升人文修養(yǎng),提高生活底蘊,為激發(fā)藝術修養(yǎng),塑造具有文明素養(yǎng)的人而施加影響,施以教育。
二、臺灣“藝術與人文”教材例析
以臺灣9年級(中學三上)第五冊“藝術與人文”教材為例,該教材設置四大板塊,分別如下。
一是名畫的饗宴。本章包括三個單元,“名畫動起來”(指一幅情景交融的繪畫可以成為戲劇創(chuàng)作的來源,繪畫的構(gòu)圖可以影響舞臺構(gòu)圖等)、“悠游名畫名曲間”(指作曲家和畫家相互影響,作曲家受到名畫的觸動,畫家受到名曲的影響藉而創(chuàng)作出名著的故事)、“名畫變裝秀”(指藝術家運用新的創(chuàng)意,使名畫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樣貌,使之在藝術和商業(yè)等領域展現(xiàn)新的特殊作用)。
二是藝蘊深情。通過對古今藝術名作的賞析,體會愛情的酸甜苦辣,學習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本章包括三個單元,“真情圖譜”(介紹藝術家對人世間種種情愛的藝術表達,并特別介紹了結(jié)婚喜帖、祝??ǖ脑O計與禮品的包裝)、“愛情羅盤”(主要介紹反映愛情主題的名曲、著名電影,并進行習唱、觀看)、“見證愛情的戲劇”(介紹西方帶有典范性的愛情主題喜劇與悲劇,如《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介紹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的名篇,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牡丹亭》等)。
三是人神之間。主要介紹宗教藝術和其中蘊含的不同信仰的精神。本章包括三個單元,“永恒的追尋”(追尋各種藝術形式產(chǎn)生的緣由,傳達藝術源自各種信仰活動與思想表現(xiàn)的藝術觀念,重點介紹主要的宗教藝術形式)、“傾聽心靈的聲音”(立足于不同形式和主題的音樂作品的介紹,傳遞音樂作品帶給欣賞者的不同的心靈啟迪)、“影劇世界中的人與神”(介紹戲劇的起源、演變,戲劇中反應的人神關系等)。
四是藝術潛望鏡。此為自學單元,是要求學生以自學的方式,系統(tǒng)的認識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的本質(zhì),增進欣賞的能力。在視覺藝術方面,主要強化對繪畫等作品的鑒賞方法,包括欣賞的態(tài)度、要點與基本方法。音樂方面,主要透過對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作品的介紹,進一步了解巴洛克、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表演藝術方面,主要討論戲劇類型、表現(xiàn)方式和正確的欣賞方式。此單元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僅是看看“熱鬧”,而是要看出“門道”,換言之,就是教材一貫的編寫目的之一,從而獲得相關“人文素養(yǎng)”。
三、臺灣“藝術與人文”教材特色分析
縱觀臺灣康軒文教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藝術與人文”課程教材,其體現(xiàn)了不同于大陸教材編寫的鮮明特色,對我們進行教材編撰和課程教學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發(fā)。
1.對藝術形式進行統(tǒng)合,涉及面廣,信息量大
教材涉及美術、音樂、社會和文化的多個方面,編者對其進行了符合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這個基本邏輯就是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這一模式符合藝術形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zhuǎn)化的客觀規(guī)律。我們看到,教材的知識點是統(tǒng)合中的復合型知識,繪畫可以衍生出戲劇,繪畫可以延申到廣告作品,繪畫可以產(chǎn)生音樂作品。例如教材中介紹,1984年美國百老匯首演的二幕音樂劇《星期天與喬治同游公園》,就取材于印象派畫家秀拉的畫作《大杰特島的星期日下午》,教材介紹了音樂劇如何把原畫作構(gòu)圖的形式、景色的搭配、人物的穿著打扮與儀態(tài)惟妙惟肖地呈現(xiàn)在舞臺上。這些知識涉及古今中外,涉及多種藝術形式,對以學生為主體的讀者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和啟蒙。
就教材的信息量看,由于涉及的藝術形式豐富,毫無疑問,這套教材的信息量是比較大的,它跨越古今,涉及中外,繪畫、戲劇、雕塑、舞蹈、作曲、器樂,各種藝術流派,不一而足。例如“名畫變裝秀”單元的“以古創(chuàng)新多新意”知識點,涉及梵高(原文作梵谷)的油畫《向日葵》、活躍于當代歐美藝壇的日本藝術家森村泰昌的油畫《仿梵高向日葵》,涉及公元前130年的《米洛的維納斯》、達利作為超形式主義大師的《有抽屜的米洛維納斯》、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英國繪本畫家安東尼·布朗的《威利的畫》等,雖然相關內(nèi)容僅占三頁篇幅,但大大小小的著名繪畫作品呈現(xiàn)了11幅之多,其所提供的喜聞樂見的信息量是比較豐富的。
2.時時刻刻貫穿人文理念,重視潛移默化中的藝術育人
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毫無疑問,就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就是要在對藝術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喜歡相關藝術形式,甚至參與相關藝術的創(chuàng)作,最終形成對各種藝術形式的理解、把握,理解基本的藝術作品,掌握正確的藝術欣賞技巧,受到藝術作品的熏陶,成為懂人文、有修養(yǎng)的個體,也就是受到教益,成為一個文明的人。
這一特點在“藝術與人文”教材中表現(xiàn)得特別鮮明。例如教材第二單元的“藝蘊深情”一節(jié),在介紹“真情圖譜”知識點時,開篇呈現(xiàn):“愛情是最動人心弦的,從年少懵懵懂懂的初戀,到相互許下諾言,成就一段美滿的姻緣,是每個人的期待;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感情世界的變遷與悲劇,往往也讓人痛不欲生。不論是纏綿悱惻的戀曲或是凄涼悲傷的愛情,藝術家以其敏銳的心思、高超的技巧,將人世間種種的情愛,以各種方式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1]這樣的開篇,真誠而流暢,如涓涓細流紙面流淌,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引導和教育。編者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傳達感情的設計表現(xiàn),教會學生制作個性化的結(jié)婚喜帖(請柬)、祝???,學會不同禮品的包裝,在強調(diào)藝術性的同時,強調(diào)實用性,必要而有益。又如,在自學單元“藝術潛望鏡”的“藝術鑒賞的要點”一節(jié),編者結(jié)合三幅油畫,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針對性分析,教會學生基本知識;到了“鑒賞藝術品的方法”一節(jié),則結(jié)合畢加索《格爾尼卡》畫作的細部特征,進行了代表性分析,把藝術品鑒賞的描述、分析、詮釋、判斷四個方法完整地呈獻給學生,使他們受到啟發(fā)與引導。
endprint
3.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領悟空間,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教材對知識的呈現(xiàn)不是填鴨式的被動呈現(xiàn),而是以豐富多彩、富于變化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特別是編者在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的理性思考。例如教材第17頁,編者選用了法國畫家勒澤的作品《閑暇》,提出了如下問題:“他們是一家人嗎?彼此的關系如何?時間、地點又是什么?打算到哪里去?腳踏車、花、紙條又透露了哪些訊息?”由一幅畫而提出五問,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又如,教材第136頁,編者選用了臺灣藝術家朱銘的雕塑作品《人間系列—紳士》,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件作品是以什么媒材及形式完成的?作品中這些紳士們,穿著正式而體面,還披上了厚重的外衣,他們是如何被擺放在一起?也許天氣不好,他們都打著傘,而他們也沒有交集,彼此之間談論些什么?整體的氣氛感覺如何?在城市中這樣的一群人代表什么意義?上班族都會生活面臨了哪些問題?除此之外,還想到了什么?”連發(fā)六問,是提問,更是對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的引導。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得學習知識的過程成為了積極思考的過程,成為了學生逐步受到感染的過程。
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當然也存在于每一單元最后的“非常有‘藝思”,對整個單元提出需要解答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都是需要學生搜集資料,進行綜合思考并動手動筆才能完成。
4.教材編寫形式活潑,多途徑呈現(xiàn)知識、引導思考
臺灣“藝術與人文”課程教材除上文提及的圖文并茂、內(nèi)容信息量很大外,在具體知識的建構(gòu)與學習引導上,也有獨特之處,編者設計了不同形式的延伸資料框,主要形式有:
一是“藝術家專欄”。介紹藝術家的小傳及軼事,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家。例如教材對貝多芬、李叔同(弘一法師)的介紹等。二是“威力大補貼”。讓學生獲得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增進對相關學習內(nèi)容的認識。例如教材對文藝復興的介紹,對桃花源故事出處的介紹等。三是“我的藝術檔案”。提醒學生記錄學習心得和制作作品,累積自己的藝術檔案。四是“通關密語”。主要針對一些新學習的專有名詞加以說明,幫助學生累積對專門語匯的了解與運用能力。例如教材對“戲中戲”、“吳哥窟”、“般若波羅密多”、“雜劇十二科”的介紹等。五是“小叮嚀”。隨時提醒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讓學生印象深刻,專心學習。例如關于戲劇排練,編者的叮嚀是,“排練的場地要盡量和演出的場地大小相同,做好標志,以便排練。排演過程,演員可以提供意見,一旦排定,就不可私自更改。”六是“動動腦,想想看”。通過即時的問題提問,引發(fā)學生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借而獲得更多新發(fā)現(xiàn)。例如,在介紹達涅昂·布維賀的作品《攝影師家中的婚禮》時,編者提出的“你能試著從《攝影師家中的婚禮》畫作中猜猜看,這些人物和新郎、新娘的關系嗎?他們的耳語內(nèi)容又是什么?”
知識傳輸?shù)男问交顫姸鄻?,分類清楚,適合中小學生特點,易于他們對相關知識的接受理解。
概而言之,在新課程標準頒布并實施的背景下,如何完成好音樂、美術、戲劇、書法等相關藝術教育任務,臺灣版“藝術與人文”課程教材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發(fā),它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如相關課程的開設、教材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的概括性介紹、對藝術知識的人文化關照、對具體問題的科學提出等,都值得我們借鑒思考,以促進我們增強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提高。
————————
參考文獻
[1]周淑卿.藝術與人文.臺北:康軒文教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3.
【責任編輯劉永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