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霞
(貴州民族大學 法學院,貴陽 550025)
近些年來,隨著案件在網絡上推廣,一些案件的裁判結果都可以在網上查詢,尤其在刑事審判領域,各個地方法院對有著類似或相似案情的案件在判決上卻有著不同的結果,從而導致社會公眾對類案不同判、類罪不同罰等問題有一系列的看法和爭議。類案不同判,是指相似或大致相似的案件,經過人民法院審理判決后,并沒有得到相似或大致相似的判決結果,通常認為這種做法是對司法公信力和法治統(tǒng)一的破壞。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公布了《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希望在程序和制度上對刑事量刑進行規(guī)范化改革。但目前,該指導意見在規(guī)范量刑程序方面仍存在“類案不同判的量刑失衡”的問題,龍光偉在《量刑失衡及其對策》一文中對量刑失衡定義為:“量刑失衡又稱量刑偏差,是指審判機關在同一時空條件下,對性質相同、情節(jié)相當的犯罪,在適用相同的法律時,刑罰裁量懸殊的現(xiàn)象?!绷啃淌Ш庵饕w現(xiàn)為:同一法院對相似或類似案件處理結果不同、不同法院對相似或類似案件處理結果不同、不同法官對相似或類似案件處理結果不同。規(guī)范刑事量刑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打擊犯罪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圖1兩組刑事案例的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可以用“類案或相似案”來加以對比論證。同樣在當今社會下,同樣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案情卻為何在當今和諧社會法治化下得到迥異的裁判結果呢?這無疑不得不讓我們感覺到法治的恐慌,同樣也導致無法真正顯示法律的尊嚴和當事人對案件結果的服判,繼而也無法達到現(xiàn)今法治社會所提倡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目前,“類案不同判”裁判問題一直是社會和理論界研究者們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為何會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社會體制下,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卻發(fā)生離奇的差距,筆者對此也深感疑惑。為此筆者對近些年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兩組刑事類案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其原因有很多種。
從法律淵源和表現(xiàn)形式來分,我國屬于成文法(制定法)國家,基于我國的國情,現(xiàn)行的法律對法律的制定主體和解釋主體范圍規(guī)定得過于寬泛,但很遺憾的是我國現(xiàn)行法律沒有像西方某些國家那樣明確規(guī)定具體的法律解釋方法等問題。制定法條文本身的抽象隱約帶有不完善的色彩,導致在現(xiàn)實案例當中出現(xiàn)法律所不能控制的反面輿論聲。不同的制定主體和不同的解釋主體之間難免會對同一問題事項產生不同的解釋,由于各個解釋之間的不一致性導致我國的法律出現(xiàn)了不健全性,法律是立法者們經過無數次考量最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多數勝過少數或是全體代表一致投票贊成而形成的,在這樣一段繁瑣的立法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同的見解,因為立法者也不能考慮到將來某段時間某個已有的法律條文已不能解決發(fā)生的事實,雖然立法者都用理性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理性的思路去制定法律,但是仍然存在法律的“漏洞”,仍然不能達到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
圖1 刑事“類案不同判”案件簡介[1]
中國對學習法學知識的要求相比西方國家而言極其寬松,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很自豪的說:“只要在中國,只要你認識漢字,你就可以在中國任何一家書店買到你想看的中國法律書籍?!痹谥袊▽W教育相當普及,中國很多高校幾乎從法律系到法學院歷歷可見,法學教育雖然普及,可是真正用理性思維來適用法律的人卻不多,在司法審判中法官是典型的裁判主體,然而在司法案件當中法官卻因法律素養(yǎng)方面的不足和法律條文本身的局限性導致類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在中國法院工作當中,對法官的任命沒有年齡限制,只要符合法官的條件就可以任命,可是問題就出現(xiàn)在這里。對于某些案件來說,年齡、經驗可能會是審理好該案的重要因素,對于司法腐敗、司法人員素質不高等這類問題來說,司法先例為腐敗無能的法官規(guī)定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枷鎖,當受到不公正司法處理的當事人拿著與自己情況相似或類似的裁判結果找到法院說理時,無能的司法官員如果沒有更合理的說明理由,除了認錯外,恐怕就沒有其他辦法。[2]所以有學者認為,司法先例的運用,將有助于提高法官素質,促進裁判自律,提高辦案質量。[3]個別法官缺乏主動了解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識的意識,加上單位對法官的業(yè)績考核等諸多壓力,導致類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現(xiàn)實案例當中,審判主體隊伍的年輕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背景、專業(yè)素養(yǎng)、工作經驗以及生活經歷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尤其法官都是選任產生的,而法官的前身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時對于法律方法及思維的鍛煉較少,以至于在實踐的辦案中往往不能很好地運用理性的法律邏輯思維和法律素養(yǎng)去公正、獨立地審判案件,多多少少都會參雜些個人思想情感在里面。一些地方基層法院法官缺少相關審判方面的培訓,從而也導致類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發(fā)生。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法官隊伍職業(yè)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第28條規(guī)定:“逐步推行法官逐級選任制度,在確定法官名額的前提下,上級人民法院的法官職位出現(xiàn)缺額,逐漸做到主要從下級人民法院的法官中擇優(yōu)選任?!笨墒沁@類選任卻疏忽了法官的專業(yè)性,由于在基層有些資深的老法官多半為軍人轉業(yè),辦案好很大一部分功勞可能來自于經驗而并非法律思維,而法官只有運用法律思維,依據正確的法律和真實的事實去裁判,結果才會是公正的。
近些年來,地方保護主義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頗為彰顯,尤其是在司法審判活動中表現(xiàn)頗為突出,甚至有時為了本地方某些利益整個案件都表現(xiàn)出地方保護主義。地方黨委領導下的地方司法權與地方行政權兩者之間較容易結合,例如:在現(xiàn)實案例中,會出現(xiàn)“同命不同價”“同案不同判”“類案不同判”種種現(xiàn)象,法律是權威的,理論上案件的最后保障機制是司法,可是現(xiàn)實卻不盡人意,司法審判工作往往受到干擾。如發(fā)生在1997年的河南省鄭州市張金柱交通肇事案中張金柱說的一句“是輿論媒體殺了我啊”給予我們的該是什么樣的深思呢?司法機關迫于輿論壓力,為平息“民憤”可能會一味順從民意,從而導致司法不公。[4]現(xiàn)實司法審判中,輿論往往打著正義的外衣對抗司法審判,從而導致?lián)p壞司法威信,也使得司法公正性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及輿論力量的影響而遭到嚴重破壞。
從目前類案不同判、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和研究情況來看,多數意見認為應該消除類案不同判、同案不同判。[5]2010 年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的通知,該《規(guī)定》規(guī)定了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主體、范疇、功能等關鍵問題,對日后的案例指導進一步完善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案例指導制度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地方高院為了正確適用法律、保障司法權的統(tǒng)一行使,通過遴選、發(fā)布已經經過正確審理并已生效且具有新穎性、典型性、有重大影響的案例進行匯編、整理成書面文本,供下級法院審理類案、同案時參照執(zhí)行的制度。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又可以避免類案不同判、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在維護司法公正的同時也能夠遏制司法腐敗。這種《規(guī)定》固然好,可為什么如今各地仍然存在“同案不同判”“類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例如:2011年深圳張超澤毒駕后造成交通事故,法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審理,而2012年在南昌發(fā)生的毒駕事故,法院卻以交通肇事罪審理。為了杜絕這種現(xiàn)象,我們要積極推行案例指導制度,追求量刑均衡。所謂量刑均衡就是同案同罪同判、類案類罪類判、異罪異案異判,司法裁判要在時空上保持高度的一貫性和一致性。[6]筆者認為,對于這種類案不同判現(xiàn)象應杜絕,《規(guī)定》應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的更新案例指導,杜絕類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存在,進一步彌補制定法的不完善,捍衛(wèi)司法的威信。
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根據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主觀理性思維公平、正義的辦理案件的一種權利。然而正因為法官的這種“自由裁量權”中的“自由”二字導致有些法官忽略了自己的法律素養(yǎng),濫用自由裁量權,導致同案不同判、類案不同判,違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一個具體案件判的好不好,是不是真正全面符合法律和事實往往就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彰顯,量刑好壞往往比判什么罪名更能體現(xiàn)法官的水平。因此,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筆者提出幾點參考建議。其一,建立各地法官之間交流平臺,互相學習辦案經驗。其二,定期組織法官短期業(yè)務培訓,提高法官辦案水平,增強個人素養(yǎng)。其三,加強法院內部的監(jiān)督機制,防止司法權的濫用。
美國是最早實施量刑指南制度的國家,《美國量刑指南》是基于美國法律和美國刑事司法經驗的總結,也是完善美國司法制度和法官制度中的自由裁量權的總結,并且它還處在不斷的修訂過程中。[7]迫于時代的呼喚,現(xiàn)實審判案件的需求,2010年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等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量刑規(guī)范化變革的目標便是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將量刑放入庭審流程,更好地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達成量刑平衡和公正,可該《意見》在實施過程中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筆者對此提出幾點完善建議。其一,檢察院在提量刑建議時適用范圍和條件應明確,必須嚴格“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嚴格適用法律,杜絕提出模糊的量刑意見。其二,法官應科學合理地按照法律理性思維甄別量刑建議,在量刑程序當中應嚴格按照法律和事實去適用法定、酌定等量刑情節(jié)。其三,建立相對獨立的量刑程序,維護司法公信力。
《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的出臺,給司法審判工作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但是,該《意見》的量刑指導案例只規(guī)定了常見的十幾種罪名,而這些往往以偏概全。雖然我國是一個制定法國家,但“遵循先例”在司法審判案件當中也是經常體現(xiàn),正如法律諺語所述“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實踐”。所以,我們應把法院的裁判文書建立成數字平臺,強化司法文書的說服力,提高法官的文書寫作水平。針對典型、疑難案例,法官們可以通過數字平臺去尋找類似案件或相似案件的審判習慣及相關信息,法官有了參考案例做指導,再加上正確的適用法律,便能很好地杜絕同案不同判、類案不同判。
總之,少許判例能夠填補成文法的不足[8],司法先例發(fā)揮適當,將有利于司法獨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實現(xiàn)[9]39-40。對當時的每一個被害人和被告人而言,每一個同案不同判的結果都意味著百分之百的不公平,同時,對上級法院而言,同案不同判的每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若干個這種不公平[9]597。類案不同判的原因有很多種,筆者在諸多原因中列出相對典型的原因,類案不同判其主要原因在“類案”的識別上,法官在審判類案時應遵循法律和事實去公平、公正量刑和定罪,合理的、全面的去審判案件,而現(xiàn)實當中同案、類案其本身不是焦點,而恰恰正是因為裁判結果相差甚大才導致社會輿論關注和議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說:“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不能全看被害者的地位”[10]67-68,所以規(guī)范法官自由裁量權,規(guī)范單獨量刑程序,完善新型案例指導等措施,避免類案不同判造成的社會不良影響,為社會和諧,人民安定,捍衛(wèi)司法權威,亟須法律界、立法者、司法者等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劉俠,宋艷,安顯韜,等.“孫偉銘醉駕案”終審判決:判處孫偉銘無期徒刑[EB/OL].(2009-09-08)[2014-02-24].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9/08/content_12013081.htm.韓景瑋,甲蕤.三門峽一司機醉駕致6死 自首交罰款后獲刑6年半[EB/OL].(2009-07-08)[2014-03-20].http://news.sohu.com/20090708/n265062363.shtml.鄭天虹,肖文峰.廣州中院解釋許霆被改判5年原因[EB/OL].(2008-04-01)[2014-02-18].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4/01/content_7895731.htm.夏體雷.何鵬刑期由無期減為8年零6個月“云南許霆案”出現(xiàn)驚人逆轉[EB/OL].(2009-12-15)[2014-04-28].http://society.yunnan.cn/html/2009-12/15/content_1010654.htm
[2]白建軍.關系犯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07.
[3]張從容.引入判例法機制作用談[J].現(xiàn)代法學,1999(8).
[4]李立霞.論民意對司法審判的監(jiān)督[J].中州大學學報,2013(5):49.
[5]白建軍.同案同判的憲政意義及其實證研究[J].中國法學,2003(3):142.
[6]白建軍.罪行均衡實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0.
[7]美國量刑指南[M].逄錦溫,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
[8]趙雯,劉培森.關于建立判例制度的幾點思考[J].山東法學,1999(6).
[9]武樹臣.對十年間大陸法學界關于借鑒判例制度之研討的回顧與評說[C]//珠海市非凡律師事務所.判例在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