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平
(河南鶴壁煤業(yè)公司總醫(yī)院婦產科,河南 鶴壁 458000)
25%~30%的女性一生中可能被診斷為子宮肌瘤,雖然子宮肌瘤的病理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知肌瘤對激素的依賴性并由獨特的肌瘤細胞形成,子宮肌瘤無遠處轉移過程。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良性實體腫瘤。子宮肌瘤多數情況下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是可引起月經過多、子宮出血、不孕、疼痛、壓迫性癥狀、反復性流產等。開腹性肌瘤切除術、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或肌瘤剔除術是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法。目前,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可經腹腔鏡切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觀察子宮肌瘤腹腔鏡與宮腔鏡及子宮切除術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婦產科行腹腔鏡和子宮鏡子宮肌瘤切除術100例,年齡28~58歲,平均年齡(35.4±4.5)歲。平均孕次1.6(0~5)次、產次1.2(0~3)次。有盆或腹腔手術史33例(33%)。手術指征:因子宮肌瘤引起癥狀51例(51%),肌瘤快速生長20例(20%),無明顯癥狀29例(29%)。術前常規(guī)行B超及宮腔鏡檢查,了解肌瘤大小、位置及與宮腔的關系。肌瘤1 cm×0.5 cm×0.5 cm~18 cm×8 cm×6 cm,肌瘤數目2~5個。常規(guī)行宮頸細胞學檢查,月經不正常者行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病變。100例均無手術禁忌證,術前均作心肺肝腎等功能檢測,并檢測血清αFP、CEA、CA125、CA153、CA199。單發(fā)性子宮肌瘤42例(A組),多發(fā)性子宮肌瘤58例(B組)。兩組的臨床特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
1.2 手術方法:手術時間一般選擇在月經干凈后卵泡期,以減少術中出血。本組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20例(20%)、全身麻醉80(80%)例。放置舉宮器,制造滿意的二氧化碳氣腹(腹腔壓力維持在12~14 mm Hg),使用三鏡片電視腹腔鏡系統(tǒng)(Storz),在臍輪、左下腹、右下腹、恥骨聯(lián)合上分別置放10、10、10、5 mm四個Trocar,放置腹腔鏡和手術器械,手術操作體位取頭低足高膀胱截石位。①子宮切口設計:根據肌瘤的大小、部位、營養(yǎng)血管分布,并考慮鏡下肌瘤剝出及創(chuàng)面縫合的方便等因素,設計子宮切口,切口不要求必須通過瘤體突出最明顯處。一般情況下前壁和后壁肌壁間肌瘤作近宮底部斜橫行切口,側壁(或突向闊韌帶)肌壁間肌瘤作近宮體側斜縱行切口,蒂部徑線<2 cm的漿膜下肌瘤采用2號可吸收合成線(ETHICON)直接套扎。②切割和止血:單極電凝切開子宮肌層和肌瘤假包膜,手術過程中視肌瘤營養(yǎng)血管大小選擇性使用超聲刀(Harmonic Scalpel,Johnson company)、雙極電凝、單線套扎技巧,達到有效止血。③肌瘤剝出:使用自行設計的組織分離/剝離器(圖1),逐步剝出瘤體,使解剖層次更為清楚,剝離速度更為快速。④子宮創(chuàng)面修復:2號可吸收合成線(ETHICON)鏡下連續(xù)縫合子宮漿肌層,腔內打結。⑤切除的肌瘤經粉碎機(gynecare laparoscopic morcellator, johnson company)粉碎取出。術后補液,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縮宮素3~5 d。要求術后1~2個月首次隨訪。
1.3 統(tǒng)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指標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分類資料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樣本t檢驗,檢驗顯著性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平均手術時間A組為(60±7.2)min,B組為(97±8.9)min(P<0.05);手術期間出血量A組(140±4.7)mL,B組(175±6.8)mL(P>0.05)。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的手術結局
兩組的短期并發(fā)癥如急性貧血、術后過多腹部出血、泌尿道感染,兩組間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表3 兩組的短期并發(fā)癥比較
腹腔鏡與宮腔鏡切除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治療的最大進步[1],本組100例單發(fā)或多發(fā)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宮腔鏡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無1例中轉開腹,平均手術時間A組為(60.0±7.2)min,B組為(97.0±8.9)min(P<0.05);手術期間出血量A組(140.0±4.7)mL,B組(175.0±6.8)mL(P>0.05)。兩組的短期并發(fā)癥如急性貧血、術后過多腹部出血、泌尿道感染,兩組間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些結果表明,單發(fā)或多發(fā)子宮肌瘤采用腹腔鏡和宮腔鏡下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宮腔鏡手術過程中有發(fā)生的子宮穿孔、大出血及鄰近臟器損傷的危險性[2-3]。手術過程中注意電切割深度掌握,避免電極穿透子宮肌壁,可以減少或避免子宮穿孔這一并發(fā)癥。手術中注意撥開腸管,避免了對鄰近臟器的損傷。即使子宮穿孔發(fā)生,也可立即在鏡下電凝止血與縫合修補,免除了開腹手術等處理。
本文結果證明腹腔鏡與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是一種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并發(fā)癥低、術后恢復快的子宮肌瘤切除方式,嚴格的掌握手術適應證和提高手術操作技巧可以進一步提高手術質量,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1] 李春馥.腹腔鏡電切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252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6):1404-1405.
[2] 李斌,邱君君,華克勤.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應用決策[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2,39(5):416-425.
[3] 姜嵐,呂富榮.磁共振監(jiān)控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的應用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3,42(28):3445-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