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愛英
【摘要】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史料已經成為高中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史料教學也日益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廣大高中教師對史料教學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在教學實踐中也不同程度地開展史料教學。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個人對史料教學的一些認識。
【關鍵詞】史料史料教學的地位史料的教學功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012
一、史料及其分類
按史學界普遍的看法,史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留下的痕跡,也是人們研究歷史、編撰史書的證據(jù)和論據(jù)。史料通常都具有這樣的一些特質:不同的史料價值不同;凡是史料都能夠反映歷史;史料所承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史料對歷史的反映是多角度的;史料是發(fā)展的。
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史料有不同的類型。從史料距離歷史事件發(fā)生時間的遠近看,可分為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由當事人根據(jù)親身經歷寫成的資料、由同時代或者距離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代不遠的人記錄下來的資料,是比較直接的證據(jù),一般包括實物史料、原始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和部分文獻資料。第二手史料是指并非歷史事態(tài)的直接見證者所撰述的史料文書,通常有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從可信度來看,距離史跡發(fā)生時間越近的史料可信度越高,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的可信度高。從承載歷史信息的載體來看,史料可分為文獻史料、圖片影像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從可信度來看,實物史料可信度最高,其次為圖片影像史料和文獻史料,再次是口述史料。文獻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歷史資料,是史料最常見的形式,包括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報刊雜志、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回憶文稿、信件和文字遺留(如日歷、賬本、地契、約書、證件等)。圖片影像史料是指記錄一定歷史信息的圖片或影像、音頻視頻資料,一般有新聞圖片、照片、漫畫圖片、美術作品、紀錄片和影視資料等。實物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飾品、錢幣、墓葬、遺跡遺址、遺物和出土文物等,其大部分為考古發(fā)掘所得??谑鍪妨鲜侵附涍^口口相傳或為后人記錄而成的史料,如回憶錄、對話錄、歷史人物講話錄音錄像、采訪錄、遺訓、訪問調查、史詩、俗諺、社會歌謠、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等。
二、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1.史料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歷史思維的根本途徑。歷史學科的特質決定了史料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歷史是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歷史的發(fā)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具有不能再現(xiàn),不能重演,無法實驗的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歷史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的特質:人們只能通過對歷史遺跡、歷史遺物和歷史文物等實物資料和文字記載、口頭轉述等文字資料來研究歷史。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史料為史之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復無史可言”??梢?,史料研習是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最基本的方法。史料教學就是在課堂中引入史料以展現(xiàn)歷史結論的獲得過程,強化“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歷史思維過程,史料教學是培養(yǎng)歷史證據(jù)意識,培養(yǎng)歷史思想方法的根本途徑。從1992年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第一次直接引述史料作為教學內容,再到2003年新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專門就史料教學問題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與建議,以及當前各種新版教科書中史料的大量呈現(xiàn),說明了史料教學是歷史學科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史料教學是轉換師生教、學方式的重要手段。新課改的核心是轉換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轉換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方式。從教師層面看,史料教學要求教師備課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理、甄別以及開發(fā)利用上,課堂教學的重心放在引導、訓練學生的史料研習上,這有力地推動了教師角色的轉換,推動教師由課堂的主體漸變?yōu)檎n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從而推動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換教學方式,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要途徑。從學生層面看,史料研習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成為學生學習方式轉換和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3.史料教學是達成高考能力目標的必須手段。十多年來,高考對考生解讀史料、提取和運用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力考查的力度不斷加大。從1989年高考歷史試卷中首次出現(xiàn)“史料解析題”后,這種題型在高考試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并最終完全取代問答題成為主觀題的唯一題型。進而2007年全國I卷高考歷史試題選擇題題干全部用史料呈現(xiàn),此后的歷年高考延續(xù)了這個做法。而要提高考生史料解讀與運用能力,加強史料教學是最有效方法和手段。高考改革的這種發(fā)展趨勢也決定了史料教學已經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史料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其功用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哪些功能呢?筆者以為其功能至少有四個方面。
1.證史。史料最大的價值在于其證據(jù)功能,即說明和證明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觀點。這一點在史學研究、歷史教學和學科考試中都一樣。這是由歷史和歷史學的特點決定的。尊重歷史,追求真實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目的有針對地引用典型可靠的史料來證明重要的歷史事實的真實性,證明重要歷史觀點的科學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證據(jù)意識。
2.激趣。一直以來,中學歷史教學尤其是高中歷史教學中都存在著這樣尷尬的現(xiàn)象:很多學生們發(fā)出“喜歡歷史,不喜歡歷史課”的議論。造成歷史課無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歷史教材的枯燥。豐富多樣的史料尤其是歷史音像資料和實物資料能極大增強歷史課的立體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且能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能力。
3.啟疑探究。教師通過對史料的合理選擇、開發(fā)利用,設計恰當?shù)氖妨辖虒W活動,組織引導學生研習史料、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自主性。
4.增智。在教學中引入史料,能極大地豐富和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史料的解讀、分析和運用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歷史的特點和人類認識歷史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與習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