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柳英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在全國多個地方開展的熱熱鬧鬧,語文高考分數在一些省市也即將做出大的調整,但眾多一線教師仍然面臨教學中學生厭學的尷尬的境地。本文擬從課堂教學入手,探討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能力結構特點,采用多種策略變學生不愿學為想學,主動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法處理教材課堂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30
目前,很多老師都為語文課堂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苦惱。糾結其原因,“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學科特點的原因,高考語文成績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心理的地位堪憂。如何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這門學科,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要解決它,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角度試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選擇教法,提高學生的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授教材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采用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想學,甚至主動去學,從而收到極佳的課堂教學效益。
(一)巧置懸念,拋磚引玉
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課前或課中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課堂教學定會活起來。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祝?!窌r,預習之后,設置懸念,假如祥林嫂未死,作者會給她怎樣的幫助?如果她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準備怎么幫助她?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產生爭論,進入課文,學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即情節(jié)了,進而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以境致情
現代課堂教學可采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來達到入情的目的。具體可以采用多媒體、影視片斷等手段。筆者曾執(zhí)教《歸園田居》,利用影片展現田園的秀美風光,并以之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因欣賞而產生激奮,因激奮而融入情感與理解:“同學們,陶淵明不因五斗米而折腰,放棄了功名利祿,選擇了閑適的田園生活。他的清高、淡泊,成為千古文人學習的榜樣。”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課文內容的結合,學生情緒激昂,并對自由做出全新的認識。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可以利用教師精美的語言,借助美術手段等多種方法達成。
(三)利用朗讀,以讀促趣
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是讀。課堂上恰當運用讀的方式教學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戲劇《雷雨》課堂教學為例,在品味人物個性特點的時候,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同學甲讀周樸園的語言,同學乙讀魯媽的語言,教師旁白。聲情并茂的朗讀,把人物性格演澤得淋漓盡致:學生沉浸其中,課堂氣氛活了,學生理解加深了……
二、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激活課程資源
高中語文文學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們承載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讀者(學生)共鳴,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必然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愛語文,喜歡上語文課。
(一)針對學生的基礎,用活教材資源
針對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生的發(fā)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實情,靈活處理教材,發(fā)揮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既注重語文運用,又重視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學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網絡,四和院的特點之后,才能體會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閉”,“忍”的精義。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這一內涵,才能體會作者對于傳統(tǒng)的“胡同文化”復雜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見吧,北京胡同”所蘊涵著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學生習得了分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當地的建筑,生活習慣等等所包孕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給學生提供研究的課題:茶館文化、飲食文化、農家樂文化……讓語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還可開辦學生喜歡的講座,舉辦學生喜愛了的語文課堂活動諸如課本劇表演,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辯論會等,學生馳騁于開放的語文教學中,享受語文帶來的快樂。
(二)靈活處理教材內容,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教材是《課標》的載體,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應用活教材這個例子,而不是把它當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內容,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教學《促織》分析到文章結尾時,一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我認為文章結局太圓滿,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個敗筆,應該刪去。”問題一出,課堂熱鬧了,我將同學分組討論,幾分鐘后,一個或稚嫩或成熟的閃爍著思維火花的看法登場了。有人認為“魂化促織”,爾后“裘馬過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寫社會黑暗。但馬上有人站起來反對這個結局有因果報應的思想,是宿命論的體現。又有人認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給小人物一個美好結局何嘗不可,任何中國古典文學總是喜劇多過悲劇,即便是悲劇,也往往是悲極轉喜,如《竇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雙雙飛了嗎?一個同學補充:“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間,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虛幻的東西上?!绷硪粋€同學得到啟發(fā),“讓我想起了前邊學過的卡夫卡的《變形記》,人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連人的價值,尊嚴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劇的結局,難道不是人生悲劇,社會悲劇,時代悲劇嗎?”……
如果我們語文老師去想方設法地、千方百計地設計、上好每一堂課,力爭將自己的課新穎、精巧地設計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將語文課堂演繹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識的迷宮”,使學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絢爛多姿的語言藝術和課堂設計里而樂不思“蜀”、樂不思歸、樂而忘憂。這樣的語文課,誰又能否認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語文課呢?我們還可借助時政新聞激活語文課。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科技的日新月異,鮮活的語文“活水”已流到了語文課堂的門前,我們再緊閉大門,讓學生鉆“故紙堆”,讓學生“嚼蠟”式地悶“死”在你的課堂里,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邊的小事;國內、國際大事都可以引入語文課堂,和課文里最恰當的情節(jié)、內容組接起來,激活沉悶的、乏味的、教師獨角戲式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