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宇,顏 敏,李中國,朱宏偉,蔡德鉤,張千里
(1.北京佰嘉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400;2.清華大學 機械工程系,北京 100084;3.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鐵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一房屋地上6層地下1層,坐北朝南,地上住宅為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基礎形式為筏板基礎,筏板下部為素混凝土墊層,其下為級配砂石墊層。由于場地上覆地層承載力較低,無法滿足樓房基礎承載要求,對地基進行了處理。首先對樓基礎范圍內(nèi)的回填土采用滿夯處理,然后采用CFG樁進行處理。CFG樁樁徑0.4 m,樁間距1.8 m×1.8 m,樁身混凝土強度為C20,樁長以達到巖石持力層作為控制條件。設計要求地基承載力不小于150 kPa,最大沉降量為20 mm,沉降差不大于20 mm。由于遭遇暴雨,雨水大量滲入地基,地基土體浸水后強度降低,地基整體承載能力降低,沉降增大,基礎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降,房屋出現(xiàn)裂縫。
2012年8 月—2013年2月,沉降監(jiān)測結果顯示,該樓東側沉降大于西側,東北角、東南角沉降量分別達到23,18 mm;西北角、西南角沉降均<3 mm;北中角、南中角沉降量在12~18 mm。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沉降仍然有增加的趨勢,截至2013年5月中旬,最大累計沉降約為40 mm。
該工程所在位置地貌屬于山麓坡積裙地貌,地面高差較大,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巖土工程地勘報告表明,場地內(nèi)筏板基礎以下的地層自上而下主要為:①人工填土(粉質(zhì)黏土素填土,雜填土),一般厚度為0.3~5.0 m,部分區(qū)域達8.4 m;②第四紀坡洪積成因的黏性土(粉質(zhì)黏土)、碎石土(夾碎石透鏡體);③全風化砂巖、頁巖和泥巖;④強風化的砂巖、頁巖和泥巖。
地下水類型為上層滯水,主要含水層為粉質(zhì)黏土雜填土,以大氣降水、綠化灌溉等為主要補給方式,以蒸發(fā)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變化受人為活動和季節(jié)性降水影響較大。根據(jù)勘察報告,在2010年詳勘期間(2009年12月—2010年1月)所有鉆孔內(nèi)均未見地下水。2012年8月補勘期間,地下水穩(wěn)定水位深度1.3~4.6 m,穩(wěn)定水位標高75.42~80.14 m(主要為粉質(zhì)黏土層)。地下水位的上升主要是該地區(qū)在2012年夏季多次強降雨所致。
結合沉降觀測結果及水文地質(zhì)條件對該房屋地基不均勻沉降原因予以分析。
場地地貌上屬于山麓坡積裙地貌,地面高差較大,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原地形整體為洼地,屬典型的匯水地形,暴雨來臨,雨水極易在此處匯集,造成地基土體含水量增大。場地粉質(zhì)黏土層較厚,且起伏較大;粉質(zhì)黏土層浸水強度降低明顯,這些因素使得粉質(zhì)黏土層成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的主要地層。
特大暴雨發(fā)生時,該工程地下室尚未回填,地基直接曝露,導致雨水大量滲入地基,地下水位上升。地基土體尤其是粉質(zhì)黏土層在浸水或含水量增大時,土體強度降低,變形增大,導致地基整體承載能力降低,沉降增大。根據(jù)補充勘察資料中動力觸探結果,部分回填碎石層和粉質(zhì)黏土素填土層擊數(shù)僅為1~2,該部分地層為人工填土層,填料成分雜亂松散,含有碎石、磚塊、角礫及生活垃圾等,浸水后土體原有結構破壞,強度降低。
依據(jù)勘察結果、設計文件及CFG樁施工資料,部分CFG樁存在未達到持力層(強風化巖層)的現(xiàn)象。
由于場地上覆地層承載力較低無法滿足樓房基礎承載150 kPa的要求,對地基進行了處理。兩限樓范圍內(nèi)處理方式為回填后采用1 500 kN級滿夯處理,然后采用樁徑0.4 m,樁間距1.8 m×1.8 m的CFG樁進行處理,樁長以達到巖石持力層④作為控制條件。
圖1為該房屋地基的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可以看出,基礎下持力層(強風化巖層)起伏較大,呈現(xiàn)短軸方向南深北淺、長軸方向中間深的特點,持力層深度與沉降量有較好的一致性。部分CFG樁未達到持力層,建筑物沉降量較大,與CFG樁未達到持力層有直接關系。
圖1 工程地質(zhì)剖面示意
地基承載力計算如下:
1)CFG樁設計參數(shù)
樁間距s=1.8 m;樁的等效加固直徑de=1.13s(正方形布樁);樁徑d=0.4 m;置換率m=d2/d2e=0.42/(1.13×1.8)2=0.038 67;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fsk=120 kPa;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shù)β=0.8;樁端巖石端阻極限承載力qpa=1 600 kPa;樁端粉質(zhì)黏土端阻極限承載力為800 kPa。
2)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計算
①當CFG樁底位于強風化巖層時,樁面積Ap=3.14×0.22=0.125 6 m2,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為
復合地基承載力fspk為
②當CFG樁底位于粉質(zhì)黏土時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知,持力層對復合地基的承載力影響十分明顯。當持力層未達到設計強風化巖層時,復合地基的承載力只有129.70 kPa,小于設計(150 kPa)要求。
針對本工程地質(zhì)條件復雜、空間狹小和工期緊張等困難條件,采用樹根樁對房屋地基進行加固。樹根樁主要沿地下室外墻內(nèi)及結構剪力墻附近布置,與剪力墻的距離應以滿足施工機械操作空間為宜,整個加固區(qū)域布置236根樁。房屋基礎平面及樹根樁布置見圖2。根據(jù)沉降觀測和地質(zhì)勘查資料,對地基的內(nèi)填土層厚度較深的位置適當增加布樁數(shù)量;荷載較集中的位置適當增加;其他位置適當布置。
在正式施工前選擇有代表性地層進行施工機械性能及注漿工藝試驗,確定潛孔鉆鉆孔、注漿施工參數(shù)。該工程施工的主要內(nèi)容有潛孔鉆鉆孔、鋼花管制作安裝、注漿、樁頭處理、地面恢復等,施工流程如圖3所示。
圖2 房屋基礎平面及樹根樁布置
圖3 樹根樁施工流程
由于基礎下部為人工回填粉質(zhì)黏土雜填土,夾雜石塊,基巖為全風化、強風化的砂巖、頁巖和泥巖,為了保證樹根樁達到設計深度,必須首先進行鉆孔。成孔深度至強風化層下0.5 m,考慮到地下室空間狹小,大型鉆孔設備無法作業(yè),鉆孔采用QZJ-100D型潛孔沖擊鉆機,定制鉆具為 CR180沖擊器,鉆頭直徑為180 mm,該鉆機的動力源為15 m3空壓機。
前期地基采用CFG樁處理,孔位放樣按照地基處理竣工資料和設計圖紙避開CFG樁,確定孔位后拆除地下室地面混凝土整澆層,清除整澆層與筏板之間的回填土,采用靜力水鉆鉆透筏板,孔徑200 mm,安裝好潛孔鉆機進行鉆孔作業(yè),樹根樁的直徑為180 mm,樁長自筏板基礎至強風化巖層。根據(jù)地質(zhì)勘察資料、鉆孔鉆進速度及出渣情況,綜合判斷鉆孔是否到達設計持力層,結合附近鉆孔情況判斷是否終孔,避免鉆進時遇到個別塊石造成誤判。
鋼花管采用壁厚6 mm,直徑97 mm的無縫鋼管,鋼花管在基礎褥墊層以下0.5 m處沿鋼管軸線每4 cm、沿鋼管徑向每旋轉(zhuǎn)45°鉆6 mm的注漿孔,注漿孔沿鋼管四周呈螺旋狀布置,注漿孔用膠帶或凝膠密封。由于地下室空間限制,為了便于安裝,將鋼花管切割為1,2,3,4 m的不同長度,在安裝時再焊接成需要的長度,為了確保焊接后強度,焊接時使用 3根φ16 mm螺紋鋼筋加強,接口處圍焊。
鋼花管底部采用厚度5 mm的鋼板焊接密封,一次PVC注漿管隨著鋼管安裝,綁扎在鋼管上,劈裂注漿孔首先采用玻璃膠堵住注漿孔,外側使用強力膠帶纏繞密封,纏繞3~4層,纏繞時要將鋼管表面清理干凈,將膠帶壓平粘牢,避免鋼管安裝時,孔壁泥土進入鋼管里,影響二次注漿效果。
注漿采用二次注漿工藝,注漿泵的最大工作壓力應不小于1.5 MPa。
第一次注漿采用1∶(0.4~0.5)水泥漿,注漿采用從孔底向上反向壓漿,將孔底的水或泥漿沿著管壁壓出來,當孔口返出正常干凈的純水泥漿液約10~15 s后,可停止注漿。此時須觀察水泥漿的動態(tài),鋼管內(nèi)是否會漏漿,如孔內(nèi)水泥漿下降較快,必須馬上補漿,待水泥漿穩(wěn)定后方可進行管內(nèi)二次劈裂注漿。
第二次注漿材料為M30純水泥漿,采用分次間歇式注漿,水灰比為0.5∶1,采用P.O42.5R水泥。待第一次注漿穩(wěn)定并間隔一定時間后進行第二次鋼管孔內(nèi)的壓漿,注漿壓力應穩(wěn)定在1.5 MPa以上。
為了保證水泥漿的質(zhì)量,水泥漿必須使用水泥攪拌機強制進行正反轉(zhuǎn)攪拌,攪拌時間不得少于3 min。
樹根樁注漿結束后,在筏板植筋,與鋼管頂部搭接焊的方式,然后用C30微膨脹早強混凝土封口。封口完畢后進行樁頭防水處理,樁頭封樁后先用10~15 mm厚1∶2.5水泥砂漿抹面,然后涂抹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分層抹壓,順序為防水素漿→防水砂漿→防水素漿→防水砂漿→防水素漿→防水砂漿,最后用抗壓密封劑涂抹在表面。
為了評價房屋地基加固效果,抽取3根樹根樁對其單樁承載力進行檢測,確保樹根樁的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另外,在地基加固施工期間對樓體的沉降情況進行監(jiān)測。
沉降監(jiān)測共設置了26個沉降監(jiān)測點,其中1層房屋內(nèi)部布置7個測點,整個施工過程中對樓體的沉降變形進行監(jiān)測,選取房屋不同方位的 1,5,8,11,16,19和23號7個代表性測點進行沉降分析。圖4為沉降監(jiān)測結果。
圖4 不同測點房屋沉降時程曲線
從圖4可以看出:
由于房屋地基地質(zhì)條件較差,4月28日—5月12日施工準備期間發(fā)生較大的不均勻沉降,26個測點的沉降變形在0~12 mm之間,其中東北角的8,23號,中部5號測點沉降均超過10 mm,而且沉降發(fā)展趨勢明顯。
5月12日—6月21日施工期間,由于地質(zhì)條件較差,易受到地基加固施工的擾動,施工過程中鉆孔擾動和注漿后地基土體軟化,各測點沉降繼續(xù)增加,但增加趨勢逐漸減緩并趨于穩(wěn)定。
6月21房屋地基加固施工完畢,樹根樁樁體開始發(fā)揮承載力作用,6月21—7月22日,連續(xù)一個月時間,遭遇3場強降雨,樓體沉降一直保持穩(wěn)定無增長,表明樹根樁加固地基發(fā)揮了作用,整個樓體未受到降雨的明顯影響。
依據(jù)《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 106—2003)中的有關規(guī)定,抽取了3根樹根樁對其單樁承載力進行檢測,加載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最大加載到250 kN。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梢钥闯?,被檢測的3根試驗樁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不小于250 kN。
表1 樹根樁單樁承載力檢測結果
1)從本工程的加固效果來看,采用潛孔鉆成孔、植入鋼花管、二次注漿的樹根樁加固方法非常適用于需要快速搶救加固、地質(zhì)條件復雜、施工場地狹小的房屋地基加固。
2)從樓體沉降監(jiān)測和樹根樁單樁承載力檢測的結果來看,樹根樁發(fā)揮了提高地基承載力的作用,樓體沉降保持穩(wěn)定,無增長,未受到強降雨的明顯影響,單樁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表明樹根樁加固房屋地基效果顯著。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JGJ 123—2000 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2]張定邦,朱金鳳.新型CFG樁板結構加固軟土地基模擬研究[J].鐵道建筑,2012(12):75-78.
[3]閆志剛,張國彬.樹根樁技術在基礎加固中的應用[J].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7(1):6-10.
[4]張勇,盛宏光,趙紅玲,等.應用鋼管微型樁對傾斜樓房進行糾偏加固[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增1):3122-3126.
[5]張小兵,王楨,程曉偉.沉降觀測在高層建筑物糾傾工程中的應用[J].鐵道建筑,2011(8):89-92.
[6]杜嘉鴻,張振山,郭忠堂.樹根樁在基礎加固工程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1997,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