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鴻
【關鍵詞】考試命題 教學 導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90-02
考試命題是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文試題被廣泛運用于日常訓練(課后作業(yè)及專題訓練)、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試和其他相關考試活動中。當前,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的核心指標是學生的終結性考試成績,這就促使了多數(shù)教師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方式,使教學陷入“機械訓練,盲目應試”“忽視語文素養(yǎng)培育”的誤區(q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大多是讀、寫、背等缺乏思維訓練和情感體驗的強化練習。在大量機械式的練習之后,幾乎所有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都在90分以上,但其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實踐能力卻無序發(fā)展、無從建立,其語文學習的壓力日益加大,而學習熱情卻逐步消退。究其原因,主要是語文試題本身缺乏正確、有力的教學導向功能。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當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質(zhì),開發(fā)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語文試題,引導學生實現(xiàn)語文實踐的進步和發(fā)展。
一、構建情境試題,激活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主要表現(xiàn)為喜歡閱讀,主動提問,敏于觀察,善于累積、書寫,自覺投入探究,自發(fā)地創(chuàng)造性應用。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動力源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自然、人物、事件的趣味性。因此,考試命題要以貼近學生心理的自然、社會、歷史、現(xiàn)時情境為背景,突出題目的情境依托、作答意義和探究價值。
【例1】老舍在《草原》一文描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边@說明當時的天氣是 。
A.雨天 B.霧霾
C.晴天 D.陰天
【評析】老舍筆下的草原體驗,并不像一般的游記那樣記錄天氣狀況,而是用人的視野進行形象、生動地描繪。“在天底下”意味著人的視野總體上只能看到天和草;“一碧千里”是指視野深度里的碧草一望無際;“而并不茫?!眲t說明人可以看得很遠,而且是清晰的,沒有塵霧迷茫的感覺,這樣的景象只有在晴天且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方可觀察得到。因此,正確選項是C。
本題看似與語文教學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其立意是引導學生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視角關注游覽勝地,學生要通過旅行者的視角,走進文本所描述的事件中提出多重問題,并就此展開探究。
二、突出問題探究,使學生在答題中收獲新知
語文教材中的篇章所敘述的內(nèi)容往往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多個領域,這些知識均具有其內(nèi)在的科學邏輯,浸透濃濃的人文氣息。因此,語文試題應體現(xiàn)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有機整合,使學生在應答中受到教育、獲得新知。
【例2】青藏鐵路凍土路段施工中,“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塊,而是堅硬的冰渣子”。這表明,凍土是零攝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在凍土區(qū)修筑工程構筑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根據(jù)這一信息回答如下問題:
1.凍土形成的條件是什么?在我國哪些區(qū)域會有可能形成凍土?
2.“凍脹”和“融沉”分別指的是什么?
3.在凍土區(qū)修筑工程構筑物,應如何避免凍脹和融沉?
【評析】題干信息取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課文《把鐵路修到西藏去》和課后相關鏈接資料,這篇描述人類征服自然智慧的記實文章,充滿著強烈的科學邏輯和人文精神。試題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進一步感受青藏鐵路建設者的偉大創(chuàng)舉,同時也初步為學生建構了關于鐵路修建和自然界特點的有關知識。另一方面,試題還引導了教師教學的導向,即重視語文教學的科學探究和人文探究,點燃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探索的信心和愿望。
三、依“標”據(jù)“本”,考查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在語文試題中,問題的抽象程度、陌生程度、信息復雜程度應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試題的表述方式應當貼近小學生心理;試題的取材應盡量源于課本,以便學生能夠結合已有的生活與實踐經(jīng)驗,用樸實的語言表述題干、回答問題。如抽樣考查學生對常見字在特定詞語情境中的準確讀音的掌握水平,這是語文試題中常見的題型,其教學導向是引導師生重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但這一題型又很容易導致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學習的誤區(qū)。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五年級學段學生需要掌握2500~3000個漢字的讀寫。那么,假如要在一張試卷中考查20個字,其抽樣比率只有0.8%,抽樣沒有代表性。然而,這類認讀、書寫拼音的題目往往占據(jù)試題中的兩道題,題目本身枯燥無味,且無導向性,如例3所示。
【例3】給下列加點字的正確讀音畫橫線。
倔強(jué juè) 卓(zhuō zhuó)越
著(zhuó zháo)魔 校(xiào jiào)對
如愿以償(cháng sháng)
情不自禁(jìn jīn)
此類試題應轉變命題思路,由分散的認字能力考查,轉化基于特定語境中學生準確誦讀能力的考查,如例4所示。
【例4】為了倡導同學們在寒冷天氣里堅持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zhì),提升御寒能力,學校廣播站決定由你主播一則“情不自禁,迎風熱跑”的新聞,請你在畫線的字詞后面標上讀音,以避免播音錯誤。
樹葉落盡,湖面冰封,今冬還未落雪,寒意卻毫不( )客氣地侵襲( )這座城市。如今,在北京這座城市,像小盛( )一樣,不少跑步愛好者脫下鼓鼓囊囊( )的羽絨服,在冷風下“熱跑”。讓我們也和他們一樣,情不自禁( ),迎風起跑。
【評析】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樣可以運用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的方式,而不是由命題者隨機抽取字詞來考查。例4試題以廣播體育鍛煉為情境,考查了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能力,實現(xiàn)復習鞏固的教學目的。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币虼耍谠囶}命制的指導思想和實施過程中,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是促進新課標達成的關鍵動力。廣大教育研究者應當更多地關注語文考試命題的導向功能,通過命題改革來促成語文教學本質(zhì)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