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小松
?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 胡小松
贛南師范學院曹潔同學:社會上對轉基因食品有很大爭議,網上流傳著很多關于轉基因的“科普”,讓人無所適從。請問——
答:當前,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抱有很大疑慮,像“紫薯、彩椒是轉基因食品不能吃”“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美國人都不吃轉基因食品”等傳言,令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應該說,公眾的疑慮和擔憂可以理解。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用事實說話,科學認識轉基因技術,以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轉基因食品。
什么是轉基因?轉基因技術,是指人為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幾個已知功能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內安家落戶,使該生物獲得新功能的一種技術。其實,早在人類了解基因之前,就已經開始不自覺地使用基因重組技術。比如廣泛使用的雜交技術,就是通過品種之間的自然雜交來實現(xiàn)基因重組。但自然雜交的效率比較低,成功的雜交品種都可以說是“萬里挑一”。20世紀下半葉,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突飛猛進,科學家開始利用人工手段使基因實現(xiàn)定向轉移,完成基因重組,也就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效率大大提高,針對性更強,而且可以實現(xiàn)跨物種的基因轉移。例如,過去種植棉花,為防治棉鈴蟲,要大量使用農藥。有了轉基因技術,科學家提取蘇云金芽孢桿菌中的殺蟲蛋白基因,移植到棉花中,就培育成了抗蟲棉花,減少了農藥的使用。
目前,轉基因技術在農業(yè)領域應用廣泛。其中人們最關注、爭議最大的,無疑是轉基因食品。對于轉基因食品在公眾中的疑慮,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通過安全評價并證明無害、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這是國際上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定論。
為什么敢如此斷言?因為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轉基因安全評價實驗借鑒了現(xiàn)行的化學品、食品、食品添加劑、農藥、醫(yī)藥等安全性評價理念,采取大大超過常規(guī)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應用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動物實驗方法。例如2009年我國頒發(fā)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就曾經過長達11年的嚴格科學評價。而沒有通過安全評價和正在進行評價,或者出于種種考慮沒有被允許商業(yè)化生產的轉基因食品,都受到嚴格的管理,禁止流入市場。
同時,國際組織、發(fā)達國家和我國都在對轉基因食品開展大量科學研究。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目前尚未顯示轉基因食品批準國的廣大民眾食用轉基因食品后對人體健康產生任何影響”。轉基因食品商業(yè)化以來,沒有發(fā)生過一起經過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像“廣西轉基因玉米影響男性生育能力”“轉基因大豆油導致腫瘤”等曾經被熱炒的關于轉基因食品致病的報道,或是被查明并非轉基因食品,或是被證明純屬曲解。在世界范圍內,轉基因技術研發(fā)勢頭強勁。美國是世界上率先開啟轉基因食品商業(yè)化生產的國家,市場上7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目前,美國轉基因抗蟲玉米和抗除草劑大豆的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普通玉米、大豆種植面積的90%,其中20%的玉米和40%的大豆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本國消費。
除了食用安全之外,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有兩大憂慮,一是擔心它們會引起雜草耐藥性、害蟲抗性和危害生物多樣性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二是擔心會影響我國的產業(yè)安全。對于前者,轉基因技術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設立隔離,在進行商業(yè)化推廣前,也會采取極其嚴格的審查;對于后者,我國已初步建成轉基因育種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發(fā)展體系,獲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和技術,轉基因生物研發(fā)的整體水平在發(fā)展中國家居于前列,確保產業(yè)發(fā)展不受制于人。
(作者為中國農業(yè)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