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洲+靳沿剛+章智偉+張國東+劉興伯+黃少虎
為了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某學校八年級的一位老師對學生實施了一項特殊的教育方式——“先罰后還”。學生犯錯后就罰款,等到學期結束后再悄悄全部返還給家長。返還的款項,最多一筆為192元錢,最少的一筆為2元錢。
據(jù)了解,采用罰款這種方式教育孩子的班主任并不少,因為他們認為現(xiàn)在的初中生比較看重物質和金錢,罰款這一招相當管用。那么,對于這樣的教育方式,一線教師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先罰后還”,我們應該點贊
文/范德洲(安徽省蕪湖縣第二中學)
從純理性的層面看,這樣的措施,顯然是得不到掌聲的,因為,我們的主流聲音是不贊成懲罰的,包括這樣的罰款。然而,如果從有效性的層面看呢?
教育需要我們因材施教,更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據(jù)了解,采用罰款這種方式教育孩子的班主任并不少。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他們認為現(xiàn)在的初中生比較看重物質和金錢,罰款這一招相當管用。既然罰款的措施能夠取得現(xiàn)實效果,為什么不能給這樣的教育措施點個贊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誰都不愿意被罰,這方面也是有理論依據(jù)的。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兩組孩子去完成同樣的任務,第一組每人發(fā)一個空盒子,完成一項任務,就獎勵一顆彈子;第二組每人發(fā)一個已經(jīng)裝滿了彈子的盒子,一項任務失敗了,就拿掉一顆彈子。結果發(fā)現(xiàn),第二組孩子的任務完成得更好。換言之,懲罰比獎勵更有效。因為每一個喜愛彈子的孩子,都不愿意丟掉已經(jīng)到手的彈子。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怪不得幾千年來,教育都是靠懲罰來進行的?!?/p>
也有人覺得,采取罰款的措施會導致孩子們滋生“反正已經(jīng)罰款了”這樣的心理,因此,他們反而會肆無忌憚。這樣的理解,純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要說孩子,即便是成年人,又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心理呢?更何況,有哪一種教育方式不會產(chǎn)生“反正我已經(jīng)如何如何”的結果呢?
這方面,尚秀云法官在《不可缺少的挫折教育》就曾指出:“小時候沒經(jīng)受過挫折的孩子,長大后會因為不適應激烈的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倍鴮⒆舆M行挫折教育的要點之一就是,“自作必須自受”,“應當讓孩子懂得做錯事必須承擔后果”。那么,當學生犯下了錯誤時,相應承擔被罰款的責任,是不是也可以接受呢?
當然,在實施“先罰后還”這樣的教育方式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那就是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天機不可泄露”,否則,只能是前功盡棄。所以,這樣的教育方式,只適于個體而不宜全面開展。
“先罰后還”可慎行
文/靳沿剛(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謝莊鄉(xiāng)姚莊學)
“先罰后還”在我看來,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式。
我支持這一做法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那么極少的一部分孩子是“油鹽不進”的,靠說服教育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譬如《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中那個被馬修老師明確放棄了的極壞的孩子,以惡為樂,以善當恥。這樣的孩子,就需要這樣的懲罰,罰到他能感到壓力從而控制自己的言行。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樣極端的例子也還是有的。比如,我曾見過這樣一個學生,其父給人做“小弟”,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大哥”。至于學習嗎,好像沒他啥事,教師怎么教育都無效。結果他小學畢業(yè)后不到兩年,就被人砍斷了手臂。這樣的孩子,我想如果當時能給予適當?shù)膽土P,其結局會不會好一些呢?
因而,在未找到更為“真善美”的教育手段前,我們不能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也不能明知沒用還要樂此不疲地重復說服教育,這些做法其實與自欺欺人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這個時候,我贊成加入一些懲戒的措施。什么樣的懲罰措施?就是這樣的“先罰后還”之類的,可以帶來一定實效,又不違背國家教育政策、方針的措施,否則,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是不負責任,就是為了自己的輕松置學生于不顧。
說到底,“先罰后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在沒有其他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手段之前,完全可以當作一次教育實驗,謹慎采取,最起碼比什么都不做要強很多。
【反對】
“以罰促管”不可取
文/章智偉(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曲塘小學)
采用“罰款”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這種做法有著種種的弊端。
首先,有違職業(yè)道德。作為教師,沒有任何權利和理由向學生收取任何費用,哪怕只收區(qū)區(qū)幾元錢,也是違反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學生犯了錯誤,作為教師就應該采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智慧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勸導和引導,對于有違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方式,再有效也不能采用。因為那畢竟是在錯誤的基礎上建立的教育行為,終究會給學生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其次,增加教育難度。從實際的教育效果來看,這樣做并沒有達到老師的預期目標,要不然也不會有孩子被罰192元了。要知道,按教師設定的處罰標準來推算,被罰192元的孩子應該是天天都會受罰的。這也可以看出,被罰款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麻木了,已經(jīng)談不上有任何效果,反而可能會使他們變得更加無所顧忌,使得教育的難度越來越大。
再次,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教師動輒以“罰款”為手段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會給學生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認識,可能使他們產(chǎn)生“犯了錯誤沒什么大不了,只要有錢就能擺平”的意識。
因而,“以罰促管”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們以錯誤的手段試圖去糾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jīng)歷的一些細小過失,不但收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再造出更多的錯誤。
罰款不能代替教育
文/張國東(天津市薊縣下營中學)
當學生出現(xiàn)不良習慣時,教師如果用罰款的方式來干預,會有很多負面作用。
首先,可能會使學生形成逃避責任的意識。當學生出現(xiàn)不良習慣,教師采用“經(jīng)濟制裁”的方法教育學生,會給學生傳遞一種錯誤的信息,認為有問題用錢就可以解決。這樣,就難以達到懲前毖后、維護紀律,使出現(xiàn)不良習慣的學生改過自新、健康成長的作用,也就會使學生漸漸養(yǎng)成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他們可能在交完罰款后“濤聲依舊”,繼續(xù)重復昨天的“故事”,挑戰(zhàn)紀律。同時,對其他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時期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負面影響,使他們產(chǎn)生“金錢至上”的觀念。
其次,可能會使他們二次犯錯。試想一下,當他們屢屢犯錯后,手中有限的零花錢被罰光而又不敢向父母伸手時,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不是說謊欺騙父母,就是偷拿家長的錢,甚至會向低年級的同學或班內弱小的同學下手,采用搶、騙、敲詐等方式謀取不義之財,走上二次犯錯的道路。
另外,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習慣就被老師罰款時,還可能會導致學生抵觸情緒的強化。因為他們的零花錢很可能是有別的用途的,比如買早點、買課外書或用于同學正常交往等,被老師罰去,上述事情不能落實,會使他們對教師產(chǎn)生怨恨。同時,因出現(xiàn)不良習慣被教師罰款,他們覺得在同學們面前丟失臉面。初中生自尊心較強,為維護自身尊嚴或找回臉面,會把怒火遷移到教師身上,強烈抵制教師的教育,處處與教師唱對臺戲。這樣,教師的教育就無法走入他們的內心,在一定程度上既影響了教育效果,也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
“先罰后還”并非長策
文/劉興伯(江西省南城縣里塔小學)
為了糾正學生不良習慣,教師采取罰款的方式,然后把錢交還家長。這種措施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短期內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但是從實際效果看,這種方法不是長久之策。
首先,“先罰后還”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能從源頭上糾正學生形成不良習慣的根本狀況。學生遲到、不交作業(yè)等行為,是自制力欠缺忽視學習的表現(xiàn),是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藐視,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道德意識。罰款作為一種經(jīng)濟手段,只是對學生個體行為的矯正和調控,教育沒有對癥下藥,學生也沒有“心服口服”,以至有些學生屢教不改,教育沒有達到目的。
其次,“先罰后還”的手段有盲點,不能真正奏效。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優(yōu)越,手中零用錢不菲,家長給錢沒有節(jié)制,源源不斷,這些學生并不會心疼錢,相反拿錢抵過,更使他們肆無忌憚、明目張膽地違犯紀律,以為可以拿錢消災,糾正習慣從何談起呢。還有一些學生家庭確實困難,他們有限的金錢要生活,要買學習用品,哪里有錢來交罰款呢?交不出罰款,教師也不能違犯師德師風趕他們出教室,罰款對他們來說只能成為空話。
第三,“先罰后還”可能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抹黑教師形象。家長收到還款,一定會追究學生的過錯,輕則說教,重則打罵,學生能不對教師怨恨嗎?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智慧的傳播者,罰款這種粗暴行為說明教師教育手段的缺乏,學生、家長、社會怎么看教師呢?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研究糾正學生不良習慣的最佳辦法,才能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真正目標。
【思考】
教育當做到“五揚五棄”
文/黃少虎(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對于新時代學生教育有何高招?“五揚五棄”或許可以讓我們做得更好。
一棄“灌輸式”,揚“啟發(fā)式”。假如我們一味采用“灌輸式”,大道理與小常規(guī)的背離,或許讓學生敬而遠之。不如開創(chuàng)“啟發(fā)式”,采用案例討論法,一事一議。讓學生能夠在耐心啟發(fā)、雙向交流、細致引導的氛圍中,在民主討論、平等交流、啟迪疏導的基礎上,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主體性,從而解開學生的思想疙瘩,構建學生的良知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分析能力,促其健康成長。
二棄“說教式”,揚“務實式”。說教觸及的是表面,無法深入思想深處的靈魂,只有進行靈魂深處的溝通進而引起學生反思,我們的教育才能事倍功半。在行動中尊重、理解、信任、關愛學生,想方設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是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所在。
三棄“他教式”,揚“自教式”?,F(xiàn)在的學生自我表現(xiàn)愿望強烈,參與意識濃,視行重于言。假如教師一味地當“長者”,就無法讓學生解剖自我、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改正錯誤,進而在不斷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激勵、自我管理和自我修養(yǎng)中達到自我完善。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既是學生個體的自律過程,又是學生群體的自治過程,也是班主任正確引導的過程。所以,班主任要切實處理好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使兩者有機地融為一體。
四棄“高調式”,揚“平等式”。假如老師只會上綱上線地訓斥學生,只會讓學生不接受甚至產(chǎn)生逆反情緒,教育終歸無效?!捌降仁健钡慕逃?,一是允許學生犯錯誤,只要能改就是好學生;二是讓鼓舞和激勵成為教育必需品,讓學生在師生平等與融洽中收斂自己的行為,慎獨而自律;三是教師在言傳與身教中與學生同步,平等地遵守相關規(guī)則,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與人生道路上的的導師。
五棄“懲罰式”,揚“鼓勵式”。學生的自尊心極強,所以教師的激勵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班主任經(jīng)常性地運用期望、贊許、表揚、獎勵等形式,及時肯定學生已初步形成的正確思想行為,以促進其鞏固,謂之為“鼓勵式”的正能量式的強化。而教師通過預防、反對、批評、處罰等形式,及時否定、制止學生的錯誤思想行為,并促其改正,便是“懲罰式”的負強化。工作中,多運用“鼓勵式”,少采用“懲罰式”,這是以正面教育為主的教育原則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宏觀要求。
總之,教育方式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應體現(xiàn)出時代性、時效性,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打動眼前的學生,使他們朝著教師所希望的方向去發(fā)展。
■ 欄目編輯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