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麗紅
“寒窗苦讀十余載,金榜題名望今朝”,初三年級學生面臨中考的抉擇,既是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更是人生體驗的升華。對于考場作文,盡管考生學了多年的寫作技巧,但真正臨場發(fā)揮時,總是對作文這一項無從下手,緊張的考場時間往往導致學生只有應付作文字數(shù)的能力。
原因何在?部分原因是教師的“不教”,準確地說,不是“不教”,而是“以寫代教”,無目的性地布置作文題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完成,隨意批閱后,幾乎不作講評,如此往復,就算是作文教學了。更有怪論者,認為作文再怎么教學生還是原有水平,“教與不教一個樣”。其實主要是教師教不到“點”上。
一、尋找根源,羅列問題
歌德說:“你要我指點四周風景,首先你要爬上屋頂?!碑斘覀冎蒙砟硞€事件當中時,往往很難看清楚事物的本質(zhì),只有投身到實踐調(diào)查中去尋找錯誤存在,才能給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學生枯燥乏味的作文是考場作文的一大問題,很少有讓閱卷老師眼睛一亮的文章。作文教學長期被忽視,考場作文因缺乏教師對學生的及時回饋,才會出現(xiàn)學生“完成任務”的惡性循環(huán)現(xiàn)象。由此,教師應明確告訴學生:“不應該那么寫!”這是魯迅先生的《不應該那么寫》一文中引用前蘇聯(lián)惠列賽耶夫的主張:“應該這么寫,必須從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領會。那么,不應該那么寫這一面,恐怕最好是從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學習了。在這里,簡直好像藝術家在對我們用實物教授。恰如他指著每一行,直接對我們這樣說——‘你看——哪,這是應該刪去的。這要縮短,這要改作,因為不自然了。在這里,還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顯豁些?!苯處煈プW生每次習作的契機,明確考生在考場作文中應避免的問題,學生才會逐漸了解考場作文該怎么寫。
筆者以學生當堂寫作《觸動心靈的瞬間》為調(diào)查題,要求學生用40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此習作,教師課后批改并歸類出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習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口語、網(wǎng)絡用語隨意出現(xiàn),如“我靠”“給力”“杯具”等;轉(zhuǎn)述型語句描寫通篇存在,語言啰嗦表達不清,語言純對話或用語不規(guī)范等現(xiàn)象普遍;材料東拉西扯拼成一文,事例雷同率高,材料老掉牙,不切實際;虎頭蛇尾;過度解釋題目,開頭知事,為什么寫等明示性開頭,使文章缺乏內(nèi)涵,無法引起閱卷者的閱讀興趣;內(nèi)容上不道明任何事由,心情莫名受挫,故事虛無飄渺,令讀者不明所以,重心偏離,無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文章也較普遍。
讀文字如同看風景,賞心悅目與索然無味會直接影響看的人的眼睛和心情。語言味兒濃的作文令人眼睛一亮,繼而想要慢慢咀嚼,細細品嘗。作為教師應讓學生明確并避免考場作文中不恰當?shù)恼Z言表述現(xiàn)象,通過大作家的未定稿與定稿的比較,來探究語言寫作技巧,結(jié)合課堂所學的寫作技巧來修改語言片段,并嘗試著運用于考場作文,力求在考場作文中改變語言風格,進而提升學生對考場作文的應變能力。
二、探究名篇,領會技巧
教材是一個范本,許多詞句優(yōu)美的名家名篇都值得世人反復品味和學習。事實上,教師為了趕“進度”,往往把課堂上設計好的問題解答完,即結(jié)束對該作品的探究學習。對語言產(chǎn)生的效果往往忽略了引導,教材語言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即”。其實,大作家的文章也并非一氣呵成,可以選用大作家的未定稿與學生所學的課文經(jīng)典語段比較,來指導學生的寫作技能,從而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發(fā)揮能力,讓學生有自信能應對考場作文。
技巧一:用具體來豐富抽象
文章的內(nèi)容要借助語言這個載體來傳達給讀者,靠語言來打動人心,沒有具體描寫的語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杜甫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主張,作為中學生,限于閱歷,要在語言的運用上達到一絲不茍、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也要用“具體描寫”的標準去努力要求自己。比較《背影》的原稿和課文的不同之處:
原稿: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艱難地穿過鐵道。
課文: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從以上比較可見,大作家朱自清行文時也曾將父親“爬月臺的不容易”簡單地寫成“艱難”,“艱難”雖是“困苦、困難”的意思,但是讀者并不容易感受到“父親的艱難”。學生平時訓練時并未注意這類問題,常常帶著快速寫完的心境,匆匆將情節(jié)的細描用抽象含糊的一兩個詞來表達,卻渲染不了要表達的心情,從而失去了語言本身的魅力。
從課文的經(jīng)典語段去感受父親的“背影”,不用道“難”卻觸動了每位讀者內(nèi)心最深處的酸痛,后文的“淚”才會“很快地流下來了”。背影折射的正是父親一輩子的不容易,水到渠成地令這個經(jīng)典的“背影”鐫刻于每位讀者的心靈深處,不可抹去。
通過比較,學生即會明白那種司空見慣的白話、套話、空話、大話或 “決心書”式的表態(tài)語言應剔除,在遣詞造句上要力求具體生動。
技巧二:用情感來寫活直白
文學即人學,文學離不開情,情的抒發(fā)也離不開文學。文學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這結(jié)晶乃是人的情感逐漸升華后噴射出來的火光。情感能激發(fā)讀者與作家的“共鳴”。試看《風箏》原文和課文片段的比較:
原稿: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課文: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用情感的投入來寫活原本直白的文字,大作家魯迅修改后的文章令讀者看到了一位威嚴強勢冷酷無情的兄長“精神虐殺”天真爛漫膽怯至極的小兄弟的虐心畫面。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xiàn)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后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罢撻L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此處情感從自身的表現(xiàn)入手,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
技巧三:用景物來代替心情
“一切景語即情語”,也就是說景物描寫與人物心情密切相關,融情于景,景隨情移。一般來說,美麗的景物表達人物高興愉快的心情,反之,則表達人物悲傷的心情?!渡鐟颉分小拔摇钡男那閺臒o船去看戲,急得要哭,又因熱心的小伙伴們提議陪“我”去看戲,而變?yōu)槭Ф鴱偷玫南矏偱c急迫。此處以我們學生的常用寫法與課文片段進行比較:
學生表述:船已經(jīng)開得很快,但我還是覺得太慢,我很開心有戲看。
《社戲》課文片段: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一句寫出了船行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極寫了“我”看戲的心情十分急切。心情用景物描寫來代替,令讀者對看社戲的難忘更有同感。穿插在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往往起到烘托、渲染和襯托的作用,有意使用,堅持不懈,必定能夠在寫作上增加亮點,甚至妙筆生花。
三、運用所學,小試練筆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寫作很多時候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發(fā)揮它應有的功能。針對上述寫作技巧的指導,用名篇賞析提點了以上三個考場作文技巧后,教師應把握訓練時機,設計作業(yè)。作業(yè)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能力,成長進步的有效手段,應通過實戰(zhàn)練習將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做到舉一反三。
第一步,當場運用技巧訓練,練習紙設計為能在實物投影投放的格子紙,任意選擇其中一個技巧進行演練,學生對這種訓練方式很容易接受。第二步,再次出示《觸動心靈的瞬間》習作,運用任何一項技巧來修改學生自己的習作,學生學了技巧就知道了該怎么寫,也樂于寫,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第三步,教師選擇寫完的練習,放在實物投影處進行現(xiàn)場展示,通過文字再現(xiàn)的方式,請其他學生點評,尋求相比于原文的進步之處,最后由教師明確常見誤區(qū)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簡短有效的面批,給予進一步的修改意見。
由此可知,通過對熟悉的課本經(jīng)典語段的技巧學習,學生腦中已經(jīng)有了寫作方向和寫作靈感,再利用“趁熱打鐵”的效應進行訓練,學生的考場作文必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明晰思路,信心倍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埋怨學生的不足,應多聽聽學生的心聲,走進學生內(nèi)心的困惑,從他們的困惑中去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真實有效地為學生找回一些寫作自信。作為教師,也應積極給予學生更有效的指導,而不是“紙上談兵”,教師與學生都應該有探究精神,確定有效的目標,堅持不懈地訓練寫作,多閱讀優(yōu)美的文章,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夠?qū)懞米魑?,在寫作的海洋里盡情暢游。如此,就一定能在考場作文中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