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
摘 要:新課標強調(diào)閱讀活動中應注重個體差異,提倡個性化閱讀。但在課堂實踐中,由于對“一元”和“多元”的把握有所偏差,常常使個性化閱讀流于“幌子”或“虛無”。本文從語文課堂實踐方面探討“一元”和“多元”之間的尺度把握,努力使個性化閱讀在課堂實踐中真正閃現(xiàn)出智慧的火花。
關鍵詞:語文課堂;個性化閱讀;指導策略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τ谖谋镜慕庾x,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新課標倡導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多層次、多角度解讀課文,甚至允許跨學科、跨時代地解讀,即“多元解讀”,這對于擴大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極有幫助的。
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尺度,使學生的智慧火花真正被激發(fā)呢?一元和多元的碰撞才會真正起到鍛煉思維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而不會流于“幌子”或滑向“虛無”。
一、課前備深——把握一元和多元的前提
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并不等于教師可以不作為。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導者,對學生精神的“探險”起著領航員和指路人的作用。拋開教師,一味提出讓學生自學自悟是矯枉過正的,畢竟中學生的閱讀是在學習閱讀,生活閱歷還十分少的他們,閱讀文本(尤其是經(jīng)典作品)時,內(nèi)心渴望的不僅僅是自由開放的氛圍,還有能給他們寶貴意見、能與他們進行探討的教師。
具體來說,語文教師應首先比學生更早、更深、更廣地研究文本及相關資料。教師應當深入研究課文本身,同時應盡可能地閱讀研究該作家的其他(同類)作品,做“文本互涉”式的研究。另一方面,就像要想真正理解一件藝術品,就必須去審視、研究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看一看藝術家是怎樣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樣,教師要課前準備,大量掌握文本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還有創(chuàng)作后各方學者對作品的不同評論。有了這些閱讀做基礎,教師才有資格進行啟發(fā)和指導。
二、課堂對話——搭建一元和多元碰撞的平臺
新課標視野下的閱讀教學強調(diào)“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顯然,這種閱讀教學倡導的是一種民主情境下的教學,它主張通過激勵學生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要在閱讀中讀出自己的個性,出現(xiàn)閃光的“多元”,課堂上也不可能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和“傳道”,對話式的自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才有利于學生、在與文本和教師的對話過程中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懷疑,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種可能性,不隨意盲從,在不斷否定認識的過程中提高自己。所以說,以民主和平等精神為內(nèi)核的“對話”是實現(xiàn)一元與多元碰撞的平臺。
其次,在開展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抓住文本本身結構的“一元”,也應及時抓住具有閃光點的“多元”進行挖深。文本本身的“一元”,即任何見解必須以文本本身為依據(jù),任何發(fā)言必須在文本中找到根據(jù),如果學生沒有“理由”進行闡述,發(fā)言一律無效,不能進行隨心所欲的闡釋。教師只有先把“規(guī)矩”定下來,對話才會高質(zhì)量,學生才會真正研讀文本,產(chǎn)生的感悟才是真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又往往是一種突發(fā)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學生往往會在激烈的討論和思考后形成具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但這個見解又常常被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束縛。教師一但捕捉到這種見解,就應當因勢利導,甚至暫停原計劃的教學,把對這種見解的討論推向高潮,實現(xiàn)思維層面質(zhì)的飛躍。這樣的“多元”才是真正能歷練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喜悅感的“多元”。
三、課后延伸——深化一元和多元的方式
課堂不是萬能的,思維的列車一旦開動,其慣性將把“追問”推至更深遠之處。當學生完成課堂上的文本學習時,其語言表征僅僅是可以表達出來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還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非語言表征,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甚至是心底模模糊糊所感覺到的。這時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條件,激活學生的思維,讓那些不可言說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東西明朗化,為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促使學生大膽嘗試,從而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多元的意見不應該也不可能在40分鐘內(nèi)歸于一元或不了了之,把問題以適當?shù)姆绞较蛘n后延伸是深化一元和多元的必由之路。
針對不同的文本和學生討論情況,延伸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組織辯論會、自編課本劇、列出書目讓學生對照閱讀同類作品、觀看改編影視劇并作評論等。語文教師應當有這樣一個觀念:文本的多元性不是40分鐘可以窮盡,甚至不是簡單的課后延伸就可以窮盡的,隨著學生人生閱歷的增多,在他們腦海中的文本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讀解和感悟。教師應當做的,是在把握好一元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探索和感受文本多元性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文本中既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又得到思維上的訓練,才會在一生中都對閱讀文學作品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