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 要:一直以來,社會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往往只是以其升學率而定。這樣一來,就給學生形成了一個錯覺,副科可上可不上。在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許多學校仍我行我素,這就加大了副科教師的教育教學難度。那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課的興趣呢?只要善于抓住時機,研究學生,改變教法,學生興趣也易培養(yǎng)。
關鍵詞:生物;副科;興趣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開闊視野,達到掌握科學知識的目的。
一、上好第一堂課
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生物課的第一節(jié)課為探索生物的奧秘,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多設懸念,盡量介紹生物學在農業(yè)、工業(yè)、醫(yī)學、國防和科技等領域的重要作用,以及生物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的密切關系,介紹最新科技成果與生物學的關系,如克隆技術,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生物學知識。世界環(huán)境方面的十大問題(空氣中的霧霾加劇,酸雨的形成,臭氧層的破壞,有毒有害的化學物品,水荒和水污染,沙漠化的蔓延,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森林銳減,野生物種的消滅,人口都市化對環(huán)境的壓力),絕大多數(shù)也與生物學有關。我國古代李時珍通過對生物學的研究寫成了一部藥物巨著《本草綱目》,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今天我國的“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許多科學家預測,生物科學將是二十一世紀的領先學科。以上知識的介紹,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了許多懸念,使他們產(chǎn)生對生物知識的渴求。
二、根據(jù)實際上好實驗課
在學生渴求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課文要求和地方采集標本的實際情況,上好每節(jié)實驗、實習及觀察課。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踐性很強,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的最好途徑。高一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模仿性很強,但無實驗操作技能,所以實驗前教師必須講清操作原理、步驟、方法,明確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并且邊講邊演示,切忌盲目性實驗,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實驗結果,享受實驗成功的喜悅。對那些實驗技能差的學生,不要指責他們,否則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應耐心輔導,幫助他們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并給予及時糾正,當他們得出正確結果時給予及時肯定。若需實地觀察或采集標本時,應盡量帶他們走出教室,進行實地操作。若離校區(qū)較遠,那就盡量采集活體標本,讓他感到書本知識并非空洞。如講“芽的結構類型”時,由于學校附近就有蘋果樹,所以筆者就帶學生走進果園,進行三種芽(葉芽、花芽、混合芽)的實地識別。又如講植物的根系(主根、側根、不定根)時,也進行實地采集和觀察??傊袑W生物學課本所涉及的內容基本都能實驗或實習,這就給我們進行直觀性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效果也很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絕大部分學生主動提前預習和學習,有的還提前采集標本進行實驗和觀察。
三、把生物課的內容跟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講蛋白質代謝途徑時,筆者先講了這樣一件生活小事:現(xiàn)在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同學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數(shù)都是空腹喝,或者光喝牛奶不吃其他東西,其實這是不對的,牛奶的營養(yǎng)都浪費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吃點面包再喝牛奶。這樣一講,學生馬上來了精神。然后,再引導學生從蛋白質代謝的角度分析問題:空腹喝牛奶,其營養(yǎng)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為能源物質被分解以提供各項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蛋白質代謝的一條途徑)。那么先吃點面包的情況又怎樣呢?——這時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類)氧化分解來提供,氨基酸則可以用來合成各種組織蛋白、酶或通過氨基酸轉換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體利用(蛋白質代謝的另兩條途徑)。這樣一講,學生恍然大悟,既增長了生活常識,同時也對蛋白質代謝的三條途徑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讓生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四、成立科技興趣小組
興趣小組靈活多樣,小型分散,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他們的各種才能。同時也是培養(yǎng)他們學習生物學興趣的良好途徑之一。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要、不同愛好和掌握知識的不同程度,把他們進行分組編排,進行不同的活動內容。實施活動前,根據(jù)他們的要求定出內容、步驟、目標和達到目標的程度,并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活動中出現(xiàn)的困難。如人工菌的栽培和管理、蘋果樹的育苗、嫁接和矮化管理、花卉的扦插育苗、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學生都很感興趣,并踴躍參加,有的還碩果累累。當他們分享到自己的勞動果實時,都感到無比的興奮。最后進行評比,學生寫出操作的過程和心得,教師加以總結,指出成敗的關鍵所在,然后再進行下一目標的制定。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業(yè)務素質
教師知識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素質的發(fā)展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更不應是課本內容的復讀者,必須把課本內容進行加工、修飾、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直觀化,深入淺出,使之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有輕松愉快的感覺。注意課堂氣氛的活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精湛的業(yè)務技能,掌握生物學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規(guī)律等,了解最新的生物科學成就,拓寬自己的視野,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靈活多樣,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