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彥榮
〔關鍵詞〕 情境;語境;心境;《瀑布》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9—0081—01
《瀑布》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首短詩,它從聲、形、色三方面生動地刻畫出瀑布恢弘的氣勢,柔美的景致。教學中我注重以學生體會瀑布的聲音、形狀、顏色為教學重點、難點切入。其方法是: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美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不但可以保持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一課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邊想象邊讀文,讓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里,很自然地進入到詩的意境中,陶醉于瀑布的美景中。另外,雖然瀑布對于學生本身就有一種吸引力,但是對于從沒親眼目睹過它的北方孩子來說,一開始還是很難真切地感受它的偉大神奇,所以在開始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整體感受瀑布之美。
例如,開課時,我首先利用大屏幕展現(xiàn)瀑布的全貌,使學生從課前對課文的預習時那種想象延伸到課堂中,把瀑布的真實形象先保留在學生的心中,然后以多媒體的配樂、老師的朗讀啟發(fā)他們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一定會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在游覽瀑布的游客,走進瀑布,去整體感受瀑布。初步領略到瀑布的聲音和樣子。
二、品味語境,體驗美
讀詩歌《瀑布》,既如聆聽一曲氣勢恢弘的交響樂,又像在欣賞一幅綺麗的山水畫,無時不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巧用比喻句是這課的寫作特色,教學時我引導孩子們分析每個比喻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并結合聲像資料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描繪的三幅圖景。三分文章七分讀,通過孩子們身臨其境,聲情并茂的誦讀,在我的眼前真的展現(xiàn)出“飛流直下三千尺”“千丈青山襯著一首白銀”“一座珍珠的屏”“如煙、如霧、如塵”的意境,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才真正領會“詩是無形的畫”“畫是無形的詩”這兩句話的意境。在感情朗讀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在閉眼吟誦中,收到了朗讀所不能媲美的效果,在以后寫景的文章中,還要多給孩子朗讀的機會,通過朗讀才能體會詩的意境美、圖畫美、音韻美。
三、激發(fā)心境,欣賞美
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fā)兒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币粋€“情”字,道出了教學的精髓。語文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情感。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突破口,讓學生主動走向教材,在廣闊的知識領域獲得更多的知識。正如新課標中提到的:“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第三階段的學習,我充分利用課文展現(xiàn)的美景與所傳遞的情,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誦讀全文,使學生的心境與課文的情境融為一體,進入“景美、語美、情美”交融的境界。
例如,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課件展現(xiàn)了第三節(jié)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再加上老師用優(yōu)美的語句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為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后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xiàn)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整堂課我采用從讀中悟的形式,由小組讀、集體讀、分男女生讀、指名讀,到合上課本配音樂讀等,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一個高潮,聽課老師和學生都深深地與作者葉老產(chǎn)生了共鳴。這既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又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書聲瑯瑯。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范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弦被叩動,思維被激活,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當有個孩子不由自主站起來對我說:“羅老師,我覺得瀑布太美了,我覺得這節(jié)課我是去游覽了一番,真是長了見識。我現(xiàn)在一定要用功學習,長大了我一定要去看看我們國家的黃果樹瀑布?!蔽衣犃诉@一番話,真正感到一個“情”字道出了教學的精華。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突破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