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紅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課堂模式已漸漸成為過去。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課堂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課堂中,學生能聽到的不再單單只有教師的講課聲,還有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可以說風聲雨聲鳥啼聲聲聲入耳。音樂聲效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調動學生的感情,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情境。音樂中有真情、有風景、有人物、有故事,可以說音樂與文學都是人類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糧,將音樂與文學結合,將音樂與語文教學結合,將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并且高效高能。
一、配樂朗誦,聲情并茂
配樂朗誦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廣泛,許多教師都曾用過這種方法來進行詩文教讀。首先是詩歌教學。詩歌教學重在誦讀,學生如果能讀出詩味,讀懂情感,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怎樣能使學生讀懂感情讀出味道呢?那就是根據(jù)詩歌選擇合適的音樂,讓音樂帶領學生進入詩歌,讓音樂為教學設置一個最佳情境。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艾青的詩歌《我的思念是圓的》,教學時配上輕緩又略微活潑的鋼琴曲,教師輕柔而又深情地朗誦詩歌,學生跟著音樂跟著老師的聲音便自然地走進了明月朗照的中秋,走進了酸甜的思念之中。緊接著讓學生跟著音樂動情地大聲地誦讀,音樂此時自然能調動起他們的感情,幫助他們走進那種情境。如果沒有音樂,不僅老師的朗誦效果大打折扣,學生也很難在誦讀中讀出感情,讀出意境。
不僅是詩歌,散文的朗誦教學也適于配樂。如本冊第四單元多彩的四季,選擇的是四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的散文,朗誦時也應配上合適的音樂。如《濟南的冬天》可以配上鋼琴曲《雪之夢》,這首曲子即舒緩又充滿溫情,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體會濟南的冬天充滿溫情的特點,伴隨著音樂我們仿佛聽到了老舍先生緩緩而有深情的講述。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則更適合《雨中漫步》等更為歡快的鋼琴曲,之后再讓學生配樂朗誦。當然,學生也不必全文朗誦,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文中喜歡的段落朗誦,然后在全班交流。
總之,形式多樣的配樂朗誦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感情,而讓語文教師頭痛的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另外,關于音樂的選擇,不僅局限于鋼琴曲,各種樂器自有不同的味道,教學時可根據(jù)課文內容來選擇。如講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筆者認為用鋼琴曲不當,似乎二胡的憂傷深情更能幫助學生理解這件平凡小事中的拳拳父子情,因此筆者選擇了二胡曲《睡蓮》。當深情的音樂起伏連綿時,教師用最質樸的聲音為學生講述起一個最普通的父親的“背影”故事,那樸實而真摯的情意就隨之流瀉而出了。
二、音樂導入,鋪路搭橋
音樂最能啟發(fā)情感,因而在教學之初,用合適的音樂作為新課的導入,能最快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最深刻地讓學生感知情感。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蕭乾的散文《棗核》,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情懷”,因此,音樂導入時選擇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先讓學生體會中國人的這一份不朽的愛國情懷,再進入課堂教學,學生對這一情感的體會就會更加深刻。如果覺得這首歌有些老舊,或者學生不熟悉不感興趣,那么劉德華的《中國人》或者SHE的《中國話》則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聽完之后,讓學生談一談對歌曲的理解或者感受,學生很自然會想到愛國,也更能體會這一深沉的情感。這樣的引入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而本單元“愛國情懷”這一情感教育的目標也就完全實現(xiàn)了。
再如,蘇教版選有《詩經(jīng)?蒹葭》、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早被現(xiàn)代人譜上曲重新演繹過了,教師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歌曲導入。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瓊瑤依據(jù)《蒹葭》作的詞,以此引入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所抒發(fā)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深婉惆悵,更能體會那種纏綿悱惻又不折不撓的曲折追求,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中國古典詩歌恒久而常新的魅力。
另外,音樂導入也不僅局限于具體的某一首歌曲,只要用得合適,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民俗風情”,教學這一單元課外時,何不使用一些音頻聲效來導入新課?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叫賣聲、地方戲曲的幾聲唱腔、地方特有的樂器演奏聲音或者民俗表演的聲音……這些聲音能引起學生對于民俗活動的記憶,使學生體會到民俗風情的魅力。所以,各種音樂或聲音效果能很好地導入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激起共鳴。
三、詩文吟唱,深化理解
音樂除了幫助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外,還能幫助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向教師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尤其是現(xiàn)代詩歌和古詩文的教學,最佳的反饋方式就是“唱起來,唱出來”。之前提到的《詩經(jīng)?蒹葭》、《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還有七年級上冊選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詩詞自然不必說,因為有現(xiàn)成的曲調,上完新課讓學生唱一唱,不會的跟著音樂學一學,再次體會其不老的深情,對于鞏固學習成果非常有效。
對于其他詩歌同樣也可以唱起來,怎么唱呢?自然,讓學生譜曲難度較大,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選用合適的曲調,改變歌詞來唱吧。然而選擇曲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抒發(fā)傷情的詩歌卻用歡快的調子來唱,自然就會成為笑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規(guī)范引導。
例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可以用《大海啊故鄉(xiāng)》的曲調進行演唱,深情的調子和詩歌中濃濃的鄉(xiāng)愁很契合。而上文提到的現(xiàn)代詩歌《我的思念是圓的》用張雨生的《大?!穭t非常合適。至于古典詩詞,因之最早大都是能夠配樂演唱的,所以吟唱起來更為容易,教師只需要進行一次示范,學生自然會有無窮的潛能發(fā)揮出來。教師完全不需要擔心學生無所適從,因為社會的發(fā)展,各類家用電器的普及,現(xiàn)在的學生可以說是生活在音樂中,他們對各種流行歌曲有極強的接受能力,并且不少學生學都報有課外藝術興趣班,學習唱歌、樂器演奏,很多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非常強,加上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學校也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學生也接觸了不少高雅的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因此只需要教師稍加導引,學生便能舉一反三。最重要的是,在音樂曲調的選擇中學生加強了對詩文內涵的理解,在詩文的吟唱中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體會,甚至可以說這就是對詩文的活學活用。
總之,音樂是人類最早的語言,音樂傳達著人類最誠懇而深沉的情意,喜悅、歡樂、痛苦、悲憤都可隨音樂之聲噴薄而出。因此,語文教學中適當?shù)厍擅畹厥褂靡魳?,對于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烘托氣氛、傳達感情、感悟生活都有極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