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才
(廣東省樂昌市第三中學,廣東 樂昌 512200)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qū)及其思考
何雄才
(廣東省樂昌市第三中學,廣東 樂昌 512200)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促進了教育技術方方面面的更新和升級,近期在各地開展的教育創(chuàng)強使新技術新設備進入了教育相對落后的山區(qū)學校和課堂,新設備的添置,引起了廣大教師的濃厚興趣,但是大部分教師在利用這些新設備輔助教學時普遍存在著誤區(qū),因而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以致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面臨諸多尷尬的局面。本文通過對這些現(xiàn)象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應注意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信息技術;誤區(qū);課程整合;核心
在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一理論框架的提出已近十年,但由于受經(jīng)濟條件的影響,在很多山區(qū)學校,現(xiàn)代教育教學設施的配置很少。教育觀念未能跟上時代潮流,信息技術至今還被片面地理解為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等。近幾年由于要配合創(chuàng)建教育強市、強縣,很多學校都添置了不少現(xiàn)代教學設備設施,為教師們改變教學觀念提供了平臺。
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觀念能夠被廣大教師所接愛,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本文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的誤區(qū)表現(xiàn)進行分析,探討它的解決方法和對策。
1.對新課標的錯誤理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對教學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些教師認為編寫好了課件就把課備好了,然后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卻簡單進行,授課過程中教著教著就忽略了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地位;于是,上課就變成了“幻燈機”和“電子黑板”的簡單組合,教師成了機器操作員和畫面講解員,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失去了教師與學生、學生和課本互動的過程,學生學習也按照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進行,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思路、線索進行人機交互,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地思考,只能順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做一些簡單的應答。這種做法其實是從教師“語言灌、書本灌”,變相為“計算機灌”,更是加重學生負擔的片面應試教育。它遏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也與素質(zhì)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實質(zhì)就是傳統(tǒng)課堂的翻版。因為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和輔助者。
2.用虛擬系統(tǒng)替代實驗室,弱化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上,提出應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特別強調(diào)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應該高度重視“引導探究”精神整合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
因為計算機的功能強大,能進行全真模擬,也能為學校節(jié)省開支,且能短時間內(nèi)安全快速地進行大班級模擬實驗,有些教師于是利用網(wǎng)絡下載或直接購買軟件公司的成品模擬系統(tǒng)使用。在一些具有危險性或?qū)嶒灜h(huán)境要求較高的實驗中利用虛擬系統(tǒng)來替代實驗室本無可厚非,但有些教師過度地使用虛擬實驗室。我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高中化學課,在一個燃燒實驗中,科任教師就是利用計算機虛擬系統(tǒng)來代替實驗室,雖然是達到了實驗效果,但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一直感覺欠缺什么東西,畢竟是虛擬的。實際操作中學生始終被軟件牽著鼻子走,一步一步按照程序既定的方式進行,最終做出程序員制定的結果,每個人的結果都一樣,這有什么創(chuàng)新可談?更說不上啟發(fā)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協(xié)作性。這和新課標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我不是說完全不能讓學生使用計算機在全真虛擬的環(huán)境下完成實驗,在學校實驗室有條件的情況下,對于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和動手能力的傳統(tǒng)手段絕對要比虛擬的實驗環(huán)境有效。如果實際條件不允許,教師可以靈活一點,適當?shù)丶右砸谩?/p>
3.時間安排不合理,加大了教學內(nèi)容。由于在授課中用到了信息技術,很多圖形、文字的表示不再像傳統(tǒng)授課方式那樣,用粉筆一步一步寫出來、畫出來,只需用幻燈片一張張刷出來就行了,因此省去了很多時間。但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為了不冷場,便增加了一些內(nèi)容。這樣做,課堂上熱鬧了,但無形中卻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往往把一節(jié)半課甚至兩節(jié)課的內(nèi)容在一節(jié)課里就上完了。
4.濫用信息技術功能手段,影響了教學效果。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沒有充分考慮課堂的教學情況,在制作的課件中過多地使用過渡效果、動畫以及一些配音。課件雖然十分“花哨”,但是存在較多與教學內(nèi)容無關的信息,造成了對正常信息的干擾,轉(zhuǎn)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偏離了教學的中心。記得有位教師的物理課,在他制作的課件中,當幻燈片翻頁時,就有一只菜蟲爬動的動畫,每當一換頁,全班就哄堂大笑。出現(xiàn)這處狀況,課堂效果可想而知。這種重課件設計,輕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策略和目標根本不匹配的情況十分普遍和嚴重,它不僅會導致感官疲勞和思維迷茫,而且嚴重偏離了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本意,其結果只會是弊大于利。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決于課程本身,具體地講,取決于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選用合適的技術。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必須是教學內(nèi)容與信息技術運用的最佳吻合。
5.追求新穎,濫用了多媒體教室。有些教師為了標新立異或趕時髦,不管教學內(nèi)容有沒有必要,別人用了多媒體教學,馬上跟風套用,根本不顧自己的教學實情和教學效果。不管效果如何,一概使用多媒體教室授課,結果是興師動眾,課堂熱熱鬧鬧卻沒有任何效果。甚至認為有了信息技術這樣現(xiàn)代化的工具,傳統(tǒng)的東西就過時了,該淘汰了。這一點要特別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筆者認為,我們不能過分依賴于多媒體,不能片面理解多媒體就是計算機,計算機的功能再強大也不可能代替?zhèn)鹘y(tǒng)教具、書本和黑板。如果只要書本和黑板,加上教師的語言和學生的想象力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就不必小題大做使用多媒體教室。因此,多媒體技術能用則用,當不用則不用,避免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就能夠取得很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因為歸根結底,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
1.教師的教學觀念未能緊跟課改的步伐。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未能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傳授”教學觀念中,沒有重視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中只重結果而不重過程轉(zhuǎn)變,信息技術只是單向信息傳遞的工具而已。
2.教師的教學方法未能緊貼學生的實際情況。備學生是備課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有教師為了在課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未能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造成信息技術在與課程整合時出現(xiàn)偏差,未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性。
3.教師的教學能力未能滿足課改的需求。一般而言,教學實踐中的種種病理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主要在于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入,學科的專業(yè)水平知識愈顯重要。由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以致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總是磕磕碰碰,施展不開。
4.教師對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評價是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活動效果的很好的互動方式。由于沒有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應有作用,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因此在課程上不能有的放矢,缺乏針對性。
5.教師的行為習慣影響了課程整合的效果。在行為習慣影響下,教師在課前沒有準備充分,備好課,課后也缺乏反思,對課程中運用到的信息技術整合效果沒能及時總結,導致同樣的錯誤多次出現(xiàn),從而影響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效果。
1.樹立以能力為第一位的教學思想。新課程標準的最終目標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要樹立以能力為第一位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努力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過程中既要避免概念化、機械化和粗暴式的灌輸,要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訓練放到重要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能力提高營造最佳的環(huán)境。
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中,教師利用《幾何畫板》軟件與學生共同制作出圖像,通過拉伸和扭曲,改變底邊和高的值,引導學生觀察圖像的變化,使學生直觀感知底和高的值對圖像的影響,再概括歸納觀察出的結果,反思變化過程,而后進行嚴密性論證,準確、深刻地建構起底邊、高與圖像的緊密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平臺,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由原來的機械模仿轉(zhuǎn)向積極主動的思考,并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探索,變“聽”教學為“做”教學,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較多的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2.教師要把“整合”剔除在評課標準之外。在一些地區(qū)的教師課堂評價表中,雖然明確地列出了現(xiàn)代教育設備使用情況這一欄,但有些教師由于理解得不夠透徹,把現(xiàn)代教育設備使用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混為一談,從而簡單地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是網(wǎng)絡技術。只要使用了這些信息技術工具,就是進行了整合,從而多媒體技術成為公開課的表演道具。因此,在許多學科教學競賽中,幾乎每一位教師都要制作課件,而且很多教師就是簡單地把板書搬到了計算機屏幕上,把屏幕當作是一種“高級黑板”,而沒有真正發(fā)揮出這些信息技術工具的作用,更談不上課程整合了。我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多式多樣的,“評課”不是挑錯,“標準”不是真理,教學設計不能讓評課標準牽著鼻子走,而應根據(jù)教學目標,科學合理有選擇有節(jié)制地使用多種媒體有機結合來促進教學。
3.積極開展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個人認為,各科教師應積極開展學科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也能提高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如在開展社會問卷調(diào)查活動中,要用到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分析,在這里可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輔助處理;在欣賞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可通過觀摩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情感的感悟和理解。教師只有個人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輔助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從而無形中就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
4.教師應切實做好教學反饋和評價工作。課件的信息載量大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特色,但并不是輸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是看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利用。這是做好學生反饋處理工作的重點。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能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需求,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在課程整合中選擇最佳的信息技術方式。
另外,在各科課程標準中,都把教學評價作為重要的部分進行專門論述?!霸u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苯處熤挥兄匾暯虒W并努力做好教學評價工作,才能不斷地增長自身的教學技能,獲取豐碩的教學成果。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已成為教育改革風浪中的浪尖,認真地開展好這項課題是一項長遠而又艱巨的任務。處于山區(qū)教育這個特有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我們不能盲目地趕時髦,擺花架子,需要冷靜下來,根據(jù)山區(qū)教育的特殊情況,從學習理念、學習目標、課程內(nèi)容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入手,展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驗與研究,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落到實處,從而推動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改革,實現(xiàn)山區(qū)教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1]李謹.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抗教授專訪[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09).
[2]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04).
G633.67
A
1674-9324(2014)27-02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