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連君
(河北省易縣實驗初級中學,河北 易縣 074200)
思想品德課“問題教學法”探析
鄧連君
(河北省易縣實驗初級中學,河北 易縣 074200)
如何將問題教學法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賦予其新的內涵并發(fā)揮其作用。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的理解,向教師提出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挑選出典型問題,組織課堂討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這樣的教學形式是一種符合中學教育和中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課;問題教學法;自主學習
問題教學法不是新生事物,它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問答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大力實施新課改的今天,如何將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賦予其新的內涵并發(fā)揮其作用,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是值得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問題教學法”首先要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的理解,向教師提出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挑選出典型問題,組織課堂討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這樣的教學形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其綜合素質,是一種符合中學教育和中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下面就思想品德課的“問題教學法”的注意事項和操作方法,進行簡要探究。
“問題教學法”首先要能夠發(fā)現問題,善于提問,把提問作為解決整節(jié)課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鑰匙。初中學生學習基礎差異較大,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如果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脫離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就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層次分明,難度適宜,在進行問題設置之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為操作,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相適應的問題難度,這是因材施教原則的需要,是由學生理解與認知的基本能力和水平決定的。
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是“問題教學法”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問題意識從某種角度來講教學過程就是師生雙方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思維過程乃至整個認識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禮記·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苯處熆偨Y歸納學生的疑問,再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組織教學,實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發(fā)現者。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問題的喜悅感將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教師通過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問題變成學習的興奮點。問題教學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作為正在形成某種智力的契機來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信服思想品德課是有趣的。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能夠根據教材內容摘引一些吸引力強、別致新穎的教學材料,給學生以全新的感受,從而激發(fā)他們探究解答問題的欲望。
其次,“問題教學法”要善于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的分析討論,達到師生互動、共創(chuàng)與共生,達到教學的理想效果。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問題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動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使“問”真正發(fā)揮搭橋和引路的功效,讓學生通過探究解決老師所設計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充分體驗參與的快樂和思考的收獲,品味創(chuàng)新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要提高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效果,通過課堂師生互動、分組討論等形式,處理好問題的質量與數量的關系,通過多樣化的形式設置和問題情境有效問題,如以時政熱點、社會歷史故事、影視、音樂、小品、漫畫、寓言、詩詞、諺語和格言警句等形式呈現問題,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難易度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效率。
進行問題設計時教師必須注意,問題的設計應符合探索性、研究性、開放性的特點。這樣的問題才能展現答案的多樣性,這樣的討論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樣的問題設計,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追求思維過程的觀念。也就是說,討論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盡快得到所研究問題的結論,而是要充分展現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去發(fā)現、培育并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問題的設計還應具有層次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不同,低難度的問題設置有利于保護學困生,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設置有助于調動思考積極的學生研究問題的挑戰(zhàn)性,從而帶動起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教育觀念。
最后,“問題教學法”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按其效果可以分為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作用)和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干擾作用)兩種類型,我們一般所說的遷移都是指正遷移。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包含對新情境的感知和處理能力、對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等。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可以實現知識點之間的貫通和轉換,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自主構建自我知識結構網絡,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
遷移是知識點之間的靈活轉換和應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很難有效實現知識遷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缺乏知識轉換的情景和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問題情景的設計作為解決教學重難點的催化劑,通過廣域性認知結構(知識網絡)的構建,在新、舊知識之間和所學知識與新問題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有效聯系,使新知、新問題、新情境受到同化。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好語言、設備、環(huán)境等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符合需要的問題情境。對于教師來說,特別要利用好語言手段,即對于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教師都要及時做出積極的回應,必須用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或表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以培養(yǎng)或鞏固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設計良好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采用學生上臺演示或講解,體驗角色轉化,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等。
G633.2
A
1674-9324(2014)27-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