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實驗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結(jié)合教育教學實踐,分類研究了適合做生成性科學實驗的身邊物品以及利用這些物品做實驗的獨特教學功能,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科學;實驗器材;創(chuàng)新思維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初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會學生基本實驗儀器使用方法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用以說明知識原理的實驗器材。
一、利用身邊物品巧做生成性實驗
1.以在校用品為生成性實驗資源,巧做科學實驗
如在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時,浙教版教科書上沒有相關實驗,教師在講授時可利用生成性實驗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下是筆者的教學片段:
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來證明浮力的方向?
生:(聯(lián)想利用“化無形為有形”的方法)設計實驗如圖1,并表明可以用細線的指向表明浮力的方向。
師:我們能不能在課堂上做一下這個實驗呢?同學們能否提供實驗所需的材料——乒乓球、細線、水、雙面膠?
此時,必然會有擁有這些材料的學生踴躍提供,然后全神貫注地等待用這些拼湊起來的材料演示物理原理。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這個實驗時,就有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提出了自己對實驗的改進:可以用一個重物代替雙面膠把細線固定,這樣能簡化實驗的操作。同時,也有學生提出把燒杯傾斜細線還是豎直向上,更能在普遍意義上說明浮力的方向。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課堂的參與度明顯提高。
2.以學生為資源,巧做生成性科學實驗
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以學生為資源而做的實驗更能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在進行生物、化學、物理、地理內(nèi)容的教學中都可以以學生為資源來做生成性實驗。如做化學實驗,演示氫氧化鈉濃溶液具有強腐蝕性時,可以用學生的頭發(fā)(主要成分是蛋白質(zhì))來做這個實驗,通過實驗會發(fā)現(xiàn)頭發(fā)被嚴重腐蝕,加深了學生對氫氧化鈉具有強腐蝕性的印象。生物部分,講人工呼吸時,請兩名學生當患者,兩名學生當施救者,演示人工呼吸的過程,其他學生對演示過程做點評。做力學實驗時,讓多名學生一起非常用力地推教室的墻,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用力地在桌子上向前移動,感受摩擦力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周圍同學的指紋等。許多實驗都可以以學生為資源。這些生成性的實驗使所學知識在學生身邊體現(xiàn),拉近了科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的興趣、動機都達到最優(yōu)的狀態(tài),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二、生成性實驗的獨特教學功能
1.生成性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利用課堂中的物品做實驗,可以“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多想一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多做一做;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多說一說;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多看一看;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多動一動”。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絕不是在一次或幾次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中就能夠“點石成金”的,必須通過日積月累、從小到大的精心培養(yǎng)才能夠形成。教師應該在上課時,在適當?shù)慕虒W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隨機進行實驗,這樣的生成性實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啟迪學生的思維。用身邊的物品做實驗說明科學原理,會促使學生智力從“常態(tài)”躍遷到“激發(fā)態(tài)”,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
2.生成性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的學生在教師做實驗前便對實驗過程和結(jié)果都了然于心。因此,在課堂上做書本上的實驗時,并不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而生成性實驗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驗。這可以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身邊的物品做生成性科學實驗,也可以有效地將知識外化,使他們在不同情景下去應用所學的知識,在學用結(jié)合上促進學生的興趣。
3.生成性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平民性”
科學并不只有深奧的理論,科學研究并不是只有科學家才能做的事??茖W現(xiàn)象是每個人都可以發(fā)現(xiàn)的,每個人也都可以嘗試解釋所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只要用心觀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人人都可以作為科學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提倡:“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惫P者認為,這不單單是解決實驗設備的問題,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思想。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就在我們身邊的思想。學生本以為難以理解的科學原理通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來解釋,這是在無聲地告訴學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實驗、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科學并不神秘,我們完全可以用身邊的東西自己動手研究,并親自體驗其中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安忠,劉炳升.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陶行知.兒童科學教育[A].陶行知會集(第三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86.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黃東炎.學生設計實驗初探[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0(7). [5]劉晉倫.能力與能力培養(yǎng)[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6]郭友,等.教師教學技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