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丹
【摘 要】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主要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善心、善行、善念,糾正其偏差的觀念,錯的言行舉止,引導他們有正確的思想理念,進而,讓他們有宏偉的人生觀、宇宙觀、世界觀,以期達到育人的目標。本人認為利用現有的資源庫——故事,以及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可以矯正小學生的不良行為,從而使他們走向一條正確的人生大道。
【關鍵詞】小學生 德育 品行
胡錦濤主席曾指出要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切實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梢?,德育教學工作在小學的重要性。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品行呢?
一、利用故事引路,矯正不良品行
故事對于孩子們來說有著無窮的魅力。故事不僅能豐富孩子們的想象,而且能激勵著孩子們立志。自古以來有許多名人勵志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周恩來總理自少就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的遠大志向,故其一生中能成為人民敬愛的總理。小學生要有理想、志向,老師就必須給予藍本。正所謂俗話說的:“有樣學樣,無樣學和尚?!睘榇?,我經常向小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的圣賢之人,以他們奮斗的事跡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小學生勤奮好學,上進的精神,啟發(fā)他們無盡的潛能。特別是小學語文課本里的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以及一些樹立理想的古詩句、格言,我更是讓學生理解透徹,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樣,孩子們在學校里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而嚴格要求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些學生可能學習的成績不錯,但與人相處的能力非常差,難以面對挫折,膽小懦弱,心胸狹隘。近些年來,報道的學生殺人,跳樓,斗毆,搶劫,毆打老師現象時有發(fā)生,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做人的道理。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更是驕橫跋扈,為所欲為。因此,我以《誠信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弟子規(guī)》等資料中的故事,對學生不良行為進行矯正。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們的,有針對性地組織孩子們開展故事班會課;鼓勵他們看相關的故事書籍,并做好讀書筆記,每周進行一次讀書筆記的展評。這樣一來,孩子們愛上了故事,把此類的書籍當成了枕邊書,行為舉止也文明了許多。
我不僅鼓勵學生看故事書籍,我還和家長溝通,讓他們也加入到我們的隊伍與孩子們一起成長。如我在家訪時發(fā)現有較多的學生在家里頂撞長輩的現象,我就專門召開了一個“尊長輩”的敘事主題班會講座。在講座上我先講述了《漢文帝孝母》的故事,接著是同學們講述自己如何孝順父母的故事。
從故事中,同學們都不難感悟到,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有的最起碼的品質。所以,他們紛紛表示在家里應對父母長輩必須做到:父母長輩和自己說話時必須認真聽;離開或回到家時要主動向父母長輩打招呼。父母長輩有病時要多點關心和體貼,主動問候,熱情照顧。父母長輩的教導要虛心地接受,即使是父母長輩有時的語氣、態(tài)度有些不妥,也不能頂撞發(fā)脾氣。日常中要經常養(yǎng)成為父母長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良好習慣。
故事讓我們與孩子的心靠得更近了,我們收獲故事帶給我們成長的點滴。孩子們變得斯文、乖巧了,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許多家長到學校來報喜了,說他們的孩子在家里學乖了。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熏陶良好品行
教室是孩子們播種夢想和記錄成長的殿堂。充分發(fā)揮教室潛在的教育作用,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是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品行的陣地。對于教室布置,要求既有文化上的特色,又有藝術上的內涵,還要體現出人文化的要求,積極打造班級特色文化,提升班級個性形象。開學初,我就精心地布置,多彩的黑板報,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求知欲望。組織班干部民主提出了自己班集體的格言貼在醒目處,設置班級文化如:“群星”“凝聚”“實踐體會”“我心飛翔”等等。還有對字體的設計,題圖的處理也都要獨具匠心,各顯神通。每個布置無論是色彩效果,還是視角形象,都極具感染力。像這樣的環(huán)境既是對學生情操的熏陶,也是對他們學習的鼓舞。走進窗明幾凈的教室,讓你會覺得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在這里幾乎看不到一點對成人的模仿,孩子們用自己的心靈和智慧在教室四周的墻壁上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夢想。無論是輕松活潑的評比欄,還是充滿童真童趣的展示欄,以及架起師生溝通橋梁的對話欄,無不洋溢著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
另外,從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來看,良好的班級文化的意義是非同小可的。如兩周一期的班級黑板報,更是學生了解世界、接觸社會的窗口。學生們通過這小小的窗口來了解祖國的歷史;觀察世界的發(fā)展;傾吐自己的生活感受;描述自己的成長足跡。從而更清楚自己身上的歷史使命,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懂得人生的最大價值在于奮斗。
配合學校開展養(yǎng)成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組織開展“安全教育伴我行”活動月,增強學生的安全文明意識;通過開展預防“非典”和“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系列教育活動,使師生革除生活陋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通過開展“爭創(chuàng)無零食班級”“彎彎腰,撿回一個潔凈的校園”活動,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展廉政文化進校園活動,充分利用板報、櫥窗、升旗儀式、主題班隊會、學校網站等渠道,通過組織主題征文、致家長信、漫畫創(chuàng)作、書畫展覽、文藝演出等形式,營造濃郁的班級廉政文化氛圍,滲透“敬廉崇潔”,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廉潔意識。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廣場、街道社區(qū)和農村鄉(xiāng)鎮(zhèn)進行慰問演出,到困難戶家中慰問,到社區(qū)參與衛(wèi)生打掃、讀書競賽、演講比賽活動,為邊遠農村學區(qū)和貧困山區(qū)捐獻教育教學用品和學習、生活用品,到自來水公司、小吃攤點、豐江河等地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關愛之情和社會責任心,增強學生對祖國、對社會、人民的熱愛之情。
總之,隨著教學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品行是德育工作的重點。作為一線的教師,只要我們俯下身子來牽著孩子們稚嫩的手耐心地向前走,我們一定能感受到教育的愉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