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佼
21世紀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應該是走向素質教育。新的人才觀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學音樂教學的審美教育是我國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指出:“音樂是培養(yǎng)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睘榇耍覀儽仨氂枰愿叨戎匾?。
一、學校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具有特殊意義
用音樂進行審美教育,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六門功課中,音樂列為第二位。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把“樂”視為造就仁人君子的最后條件,也就是說,音樂能使人達到最高修養(yǎng)。從中可見音樂教育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像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音樂可以喚起人們的愿望,使更多的人體驗和分享。沒有一種藝術比音樂更能表現(xiàn)出藝術的真正涵義?!庇纱丝梢姡沤裰型?,音樂教育都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它對人們個性的發(fā)展完善、心靈的健康成長、智慧的啟迪開發(fā)產(chǎn)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把學校的音樂教育和審美教育結合起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yǎng)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廣泛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是以歌唱、器樂、表演、欣賞等方式來進行的,它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chuàng)造的能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正是在這種自然、真實、愉快的教育中,使學生受到了審美的熏陶,而且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貝多芬所說:“音樂使人的心靈爆發(fā)出火花”。因為我們知道,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把學生都培養(yǎng)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yǎng)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現(xiàn)代人,這也正是審美教育所要達到的。
鑒于中學教育及教育主體的特點,以往那種“以技入道”的教育,以單純傳授音樂技能為目的,忽視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已經(jīng)完全被當前的素質教育形勢所淘汰。中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應當是一個開放性的體系,要充分利用社會以及學校中豐富的文化資源,進一步增強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人文修養(yǎng)。具體說來,我覺得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注意發(fā)揮音樂教學形象生動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化被動認知為主動求教。
2. 教學內容應當盡量選擇古今中外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經(jīng)典藝術作品。通過對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在審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來擴大中學生的藝術視野,引導高尚的審美情趣。
3. 教學中要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不簡單講解與灌輸,而應采取討論式以及實踐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4. 課堂音樂教學與課外音樂教育活動必須有機結合。課堂教學最好是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必修課綜合性,應當將音樂的相關基礎知識融為一體,為中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奠定基礎。音樂興趣活動課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既適合自己又貼近社會的多種選擇——諸如聲音、合唱、樂器、指揮等培養(yǎng)和提高個人技能的課程;各類音樂作品欣賞課程;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等跨學科相關課程。課外音樂教育活動則必須有組織、有計劃,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使音樂素質教育成為覆蓋整個中學校園的開發(fā)性的系統(tǒng)工程。
5.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增強美育的效益,還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營造藝術氛圍。如:請一些在器樂、聲樂、表演上有特長的學生上講臺來演唱、演奏、表演節(jié)目,進而使每個同學都能上臺來表演節(jié)目,培養(yǎng)同學們的自信心、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讓學生各自帶一些自己家里的CD、VCD等自認為好聽的音響資料,在上課前幾分鐘甚至后幾分鐘,播放給大家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對其他音樂的評價能力。同時,在音樂教室開辟音樂教學園地、張貼著名音樂家的掛像等。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huán),對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6. 在音樂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對蘊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煉,并加以刻意地強調,增加審美教育的效果。如:對音樂的速度,讓學生參與律動去感受苦樂,對于節(jié)奏,可讓學生玩弄打擊樂,去進行感受和領悟。既可擴大學生的審美領域,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增加對美的認識和分辨,加深對美的理解。
三、結論
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整體素質的要求普遍提高,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逐漸成為人才立足于社會的重要因素,而信息交流量的擴大也使人們的興趣日趨廣泛,審美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們接受音樂審美教育的愿望更加強烈。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提出,教育應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是時代的需要,是全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音樂美育作為培養(yǎng)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的有效手段,在推進全面素質教育中必將發(fā)揮出它的積極作用,為造就一代在二十一世紀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高素質人才群體,使中華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而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張前. 音樂美學教育[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鄭秀玲.音樂審美教育功能淺析[J].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
[4]龔妮麗. 音樂美學論綱[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