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燕
摘 要: 高考仿寫是對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除了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的運用能力之外,還間接地考查了考生的知識范圍及文化修養(yǎng),反映出了理解、表達、運用等多層級的能力要求??荚嚹芰蛹墳镈級。本文分析了仿寫的其中一種形式——續(xù)寫式仿寫探究高考仿寫題的意義,為高考復習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考 仿寫題 復習教學
新課標下的高考語言表達能力題里仍然保留了仿寫題,使之真正成為了高考實驗田里的保留節(jié)目,然而學生的答題情況并不讓人樂觀。深入分析研究,發(fā)現了一些問題,也找到了一些對策。下面就模擬考的情況進行整理,以提高高考復習有效性。
一
這次的仿寫是“續(xù)寫式”,限制不多,要求也不高。只要大膽寫,就有得分機會。
【題目】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寫一段文字。(5分)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個趕考的人,我可能會遇到一個輕衣羅衫的女子,她家在驛館的旁邊,曾倚門,回首嗅一枝青梅,我會把詩題上墻壁,或者寫在宣紙上。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個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是漂泊江湖的游子,還是被貶謫流放的官員?是寄情山林的隱士,還是執(zhí)手相看的離人?
請你從上一段中選擇一種角色,恰當化用古詩文(可回憶教材中學過的詩詞文章),寫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例如: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個?搖?搖 ?搖?搖。
【學生答卷點評】第一種角色:漂泊江湖的游子。
學生甲:每次看到身上的衣服,就會想起臨行前夜母親手中的針線,我把詩寫在紙上,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詩句寄托我對母親的感恩之情。
點評:這是化用唐·孟郊的《游子吟》,原詩以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讀來令人感動。該同學巧妙地化用以寄托對母親的感恩之情,自然貼切,發(fā)揮較好。
學生乙:我可能會遇到一個輕衣羅衫的女子,剎那間我終于體會到那句“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內涵。
點評:這是引用了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里的詩句,原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jié)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這里,這位同學僅僅把“她”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子來寫,還未真正體會到辛棄疾詞的“內涵”,但學生能大膽引用,應當鼓勵。
學生丙:我可能牽一匹瘦弱的老馬,走在枯藤老樹之下,小橋流水道旁,一所溫馨的茅屋,我看到家人和樂,抬首見歸窠的昏鴉,怎堪回首?我會思念我家鄉(xiāng),嘆我斷腸在天涯。
點評: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哪一個不是尋常季節(jié),尋常見的景物?就是道上隨便扯個農夫,也能認得出、說得清的東西,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瘦”等詞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彌漫開去。像一朵漸行漸近的黑云攏住人心,又像游子羈客身體里按捺不住的鄉(xiāng)魂,久久不能散去。
以下幾位學生的答卷不一一點評了,選錄在這里,請大家點評。
1.我可能會遇到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明月之下舉杯對飲,或是像池魚一般回歸深淵,抑或是像隱士一般隱居山林。2.我可能會遇到同命相逢的知己,他也漂泊江湖,云游四方,我們相見恨晚,同是天涯淪落人,把友誼留在我們心中。3.我可能會想起家中慈母手中的銀線和她斑白的花發(fā),但唯恐不能早早還家,漂泊在江湖綠林。
第二種角色:被貶謫流放的官員。
學生甲:我可能會在我的茅草房中,迎接我那遠道而來的朋友,如果這樣,請不要嫌棄我那粗茶淡飯,邀請鄰家老翁來,我們不醉不歸。
點評:這顯然是化用了杜甫的《客至》,這首紀事詩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特別是尾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的細節(jié)描寫,細膩逼真。讓人想見,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兩位摯友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而歡快,使被貶謫流放的生活峰回路轉,別開境界,并自然地傳達出作者熱愛生活的豁達感情?;幂^為成功。
從以下幾位學生的答卷,我們不難找到李白、杜甫、范仲淹、文天祥等人的影子。
1.我可能去一個年代久遠的樓閣,面朝著我心愛的土地,登高處,揮毫抒一番感慨,我會流芳百世,讓后人鉻記。2.因不得志而不得不隱居田園,過著安逸的生活,但是看著國家衰落,人民遭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3.先天下之悠而悠,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情幽靜,云游四方,時而明月對酒當歌,時而無餌垂釣江中。
第三種角色:寄情山林的隱士。
這一角色學生想到最多的就是陶淵明,例如:1.每天作詩飲酒,偶與好友一起小聚,體會“采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的閑適;也會獨自倚石而坐,看云卷云舒,心下淡然……2.我可能提一竹籃(藍),伴著夕陽采菊,賞著南山之景歸來,品一口清茶,寫下心中的憂然。3.我可能會在山隙林間,住著樸實的矛草(茅草)屋,與飛鳥游魚嬉戲為伴,和閑云野鶴悠游其間,我會把感情寓于山水之間,體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矣”的暢達。
第四種角色:執(zhí)手相看的離人。
這一角度當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最有話可說,且能寫得最出色的一段,可是考場上竟然很少見到這一類答卷,讓人感到有些遺憾。
學生甲:我可能會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耶(噎),我會背轉身剪下一縷青絲,寄上我深深眷戀,送他遠行。
學生乙:夜晚望著那天上的星星與明月,明月幾時有?可否代(帶)著我思念,去看看我的家人,現在也許她也和我一樣千里共嬋娟。低頭擦去淚水,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點評:這兩份答卷分別化用了柳永的《雨霖鈴》和秦觀的《鵲橋仙》,但都表達得不完整,讓人猜不出作者站在什么角度與什么人離別,實在是過于含蓄。endprint
其他角色,例如:市集商人,我會在閑暇之時走走關系,去親朋之處,看他品一幅詩畫,我會和他聊天敘舊,與鄰翁對飲。
點評:像這樣不按章出牌的答卷在這次考試中不在少數,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很多學生交卷之后還洋洋得意,不知道自己的答卷已經離題千里、不知所云,這樣的答卷另當別論,此處不再贅述。
【分析思考】仿寫語句是目前高考的一個熱點,它是對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這道題要求學生從給出的四種角色中選擇一種,并適當化用古代詩詞文章寫一文字,實質是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運用情況。它基本沒有從修辭角度(主要涉及比喻句、排比句、對比句、對偶句等形式)做嚴格要求;也沒有從句式角度(主要涉及假設句、因果句、條件句、轉折句等形式)做明確的限制;甚至沒有涉及語法結構、表達方式、風格協調等諸多方面的要求,開放度較大。除了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的運用能力之外,還間接地考查了考生的知識范圍及文化修養(yǎng),反映出了理解、表達、運用等多層級的能力要求。考試能力層級為D級。
二
從閱卷情況來看,符合要求的答卷不足一半,形勢令人擔憂。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要做好這類仿寫題,需要學生做到“三有”:
1.有詩書。就是要靠大量閱讀,從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僅高中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古詩文不下四十篇。如果平時能扎實學習,重視積累,那么到考場上何嘗不能出口成章呢?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要下一番苦工夫,針對教材中優(yōu)秀的古詩文,讓學生背得滾瓜爛熟,化為素養(yǎng),真正做到腹有詩書,并堅持每天閱讀,進而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要堅信有生氣,能打動人的文章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
2.有詩情。就是要有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喜歡多用多寫,在不斷地實踐中獲得語言運用能力?!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反古來悲秋的志士失志后,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的心態(tài),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就是劉禹錫的詩情,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飛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大展宏圖,喚醒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給人別樣的美感。
3.有詩華。“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腹有:胸有,比喻學于成,氣:表于外的精神氣色,華:豐盈而實美。簡單講就是,多讀書,氣質自然會出來。如果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全身心地投入,以做主的態(tài)度不斷地學習積累,把所學古詩文內化為自己的獨特感悟,自覺地做寫作練習,相信這樣的仿寫題目就一定會讓學生大展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