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新
黃天懷,田東縣平馬鎮(zhèn)四平村(原奉議縣平馬村)人,乃田東縣第一個進士,他虛心求學、刻苦攻讀、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zhì)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黃天懷祖輩務農(nóng),家境清貧,青少年時代,只能白天干農(nóng)活,晚上抽空夜讀,每晚攻書不倦,從未間斷。20歲鄉(xiāng)試中秀才,30歲中舉人,40多歲進京考取了進士。
清光緒年間,有個江西才子章懷到恩隆縣經(jīng)正書院(現(xiàn)右江革命紀念館)講學,章懷年僅30多歲,才華卓絕,博學廣聞,從者日眾。當時黃天懷已將近40歲,他認為“學無先后,達者為師”,不恥年紀大而甘拜章懷為師。這使章懷大為感動,二人一見如故,結為深交。自此,同窗三年,學業(yè)日進,正逢科舉考試之年(即光緒十六年),章懷邀黃天懷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但天懷苦于貧困,無力北上,章懷慷慨解囊相助,與天懷一同入京應試。三榜過后300名進士中,黃天懷名列第51名,考取進士。
黃天懷為人清正厚道。于光緒十六年到北京考取恩科進士,后到江西省南康縣、瑞昌縣任知縣。有一次,在審訊一個盜竊犯時,他不動刑具,也不高聲叱喝,卻心平氣靜地問道:“你能不能改呢?”盜竊犯流著淚說:“家有老小六口,上無片瓦,下無寸地,有什么辦法呢?”黃天懷聽了仔細端詳一番,覺得此人眉清目秀,神情憂郁,似非兇惡歹徒,遂起惻隱之心,然后嘆道:“好吧,送你15兩銀子,回去好好營生,不許重犯。”盜竊犯叩頭謝恩不迭而去。由于黃天懷為官清廉、為民盡職,被朝廷授予欽加五品并特授分宜縣知縣。
黃天懷做了幾年縣官,到頭來還是兩袖清風。老百姓見他廉潔奉公,便送給他7把“萬民傘”(即萬人在傘上簽名),表示民眾對他的尊敬和擁戴??墒?,由于不會逢迎上司,不善于拍馬屁,結果被上司革職查辦,丟官歸田。上司為了照顧他發(fā)點財,同時自己也想通過他多撈點油水,便委他為道府的財務督辦。規(guī)定他每年要向國庫上繳銀兩6萬兩,剩余部分就打算暗地分贓了事。但黃天懷不理解該上司的“苦心”,竟把全部納稅收入——16萬銀兩上繳國庫,致使上司大怒,認為黃天懷一定是撈夠了,否則哪有這么多銀兩上繳?一怒之下,竟以“柔弱無能”“貪贓枉法”之罪把黃天懷革職查辦。黃天懷被迫回家變賣祖業(yè)抵繳,才得避囹圄之苦。
黃天懷被革職回家后,在本鄉(xiāng)設館授徒,以度晚年。他寧可生活苦一點也不做有損于自己良心和尊嚴的行為。比如,為了生活所逼,他的老伴養(yǎng)些雞以彌補家庭收入。當時,田東至德保的公路還未開辟,德保與作登一帶山區(qū)群眾趕圩都要經(jīng)過黃天懷的家門。一次,遇雞瘟,他老伴叫黃天懷拿到門前擺賣,一個樵夫賣柴回來路過,想要買雞,黃天懷問:“你買回去殺嗎?”樵夫答:“黃老師,不是節(jié)日我們是不輕易殺雞的,這是買回去下蛋做母雞的?!秉S天懷聽了擺擺手輕聲地說:“你到別家去買吧,我家的雞開始發(fā)瘟了,買回去也是養(yǎng)不成的。”這話正好被他老伴在背后聽到,樵夫走后,老伴狠狠地把黃天懷罵了一頓,他卻一笑了之,不以為然。由于黃天懷心地善良,深得學生及家長的敬重,其晚年所教授的學生很受社會歡迎。
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黃天懷在家病故,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