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濤 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1120)
分配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系統(tǒng)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其根本前景和長遠目標就是要確保全體國民實現物質和精神財富上的共同富裕,即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如何推進改革,以確保改革過程不偏離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根本途徑就是要在社會變革時期,利用改革紅利,以制度建設為根本,切實維護中國的社會正義,這就要求將公平正義確立為指導我國現階段分配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
分配,簡單地說就是指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創(chuàng)造的國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在企業(yè)、居民個人和政府之間的分割。通常,我們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劃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既定的市場經濟的制度框架下,初次分配主要受市場供需邏輯支配,再分配的主體則主要包括政府、企業(yè)、民間慈善團體等。在現代社會中,政府以稅收和財政支付方式實行的分配是最主要的再分配形式。公平正義導向的中國分配體制改革,按照我們的理解,就是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方面,對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具體而言,這種完善既包括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初次分配中實現開放市場和社會所要求的形式的機會平等,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包括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在再分配中不斷推進機會公平的平等,強調政府維護社會正義的基本責任,使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國民。
開放的市場和社會應當符合形式的機會平等,即尊重公民最基本的自由權利,同時使得一切職位或地位都向所有的人開放。在開放市場的條件下,個人合法財產受到法制保障,勞動力自由流動,市場保持在自由競爭狀態(tài),壟斷基本上消除;而開放社會的主要特征,就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改善自己的前景,追逐各自的夢想。這就要求,在開放的市場和社會里,任何一種職位或地位都不得設置歧視性門檻,也就是說,都不得以性別、等級或其他身份條件作為一個人獲得這些職位或地位的前提。
為了保證開放市場和社會的實現,我國政府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消除壁壘,防止壟斷,同時促進中國經濟從勞動剝削型經濟向知識創(chuàng)新型經濟轉型。第二,在更多行業(yè)和領域放開針對民企的準入限制,確保國企、民企作為真正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第三,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嚴格執(zhí)行《勞動法》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鼓勵勞資雙方合作探尋多樣化的靈活就業(yè)形式。第四,捍衛(wèi)身份平等,消除同工不同酬的“臨時工”現象,審查社會招聘中的歧視性條款,并為相關受害人提供及時公正的司法救濟。第五,采取有效措施緩和城鄉(xiāng)二元對立,適時推進針對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的改革。
按照公平正義的要求,政府不僅要通過規(guī)制等手段維護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還須履行繁重的再分配職能。在市場經濟中,資源會朝著資源和制度環(huán)境更加優(yōu)越從而能夠產生更高利潤的地區(qū)或行業(yè)流動,尤其是在像我國這樣的資源和制度條件本身極不均衡的情況下,實行市場放任更會帶來放大差距的效果。針對開放市場放大差距的效應,公平的機會平等不僅要求一切職位或地位要向所有人開放,還要求所有人都應該有公平的機會去獲得這些職位或地位?!霸谏鐣乃胁糠?,對每個具有相似動機和稟賦的人來說,都應當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樣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應當受到他們的社會出生的影響”(約翰·羅爾斯,1988)。與此同時,對于因社會即成事實、資源分布不均以及個人資質差異等歷史或自然偶然性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社會差別,則應該按照維持平等互惠的社會合作的要求,通過補償或其他措施使處于不利地位的人也能夠從社會發(fā)展中受益。
公平正義通過把社會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來控制放任市場條件下聽任各種偶然性因素起作用而導致的積累性的不平等。無論是減輕社會偶然性因素的影響,還是緩和歷史或自然偶然性因素對個人生命的宰制,都要求政府實施再分配。由于現代市場經濟一般都要求政府不得越位從事市場商業(yè)活動,這也就意味著政府實施再分配的資金來源只能是稅收。因而,為了更好地實施再分配,現階段我國政府首先必須進行稅制改革,完善稅收結構,尤其是加強對個人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的征收。除了建立合理的稅收結構,政府還應該做到:第一,合理配置自然壟斷、行政性壟斷的利益,尤其是要增加國有大型企業(yè)上繳利潤的比例,發(fā)揮好國有資本對社會貧富差距的調節(jié)作用。第二,加強對公權力的監(jiān)督,防止公權力濫用。第三,促進經濟發(fā)展,增加就業(yè)機會,資助各種類型的再就業(yè)培訓計劃。第四,大力發(fā)展各類教育事業(yè),注重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農村人均教育經費,促使教育均衡發(fā)展。第五,建立起一套旨在滿足基本需要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
與建立在憐憫心之上的慈善事業(yè)不同,政府再分配必須建立在全體公民基本的社會權利之上。也就是說,再分配并不是對廣大民眾的一種恩惠,因而最后承擔這樣一種互濟責任、為政府再分配行為買單的只能是全體社會成員自身。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再分配并不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對另一部分社會成員提出想當然的要求,或者強制性地發(fā)號施令,而是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對再分配理由的交疊共識基礎上的。政府在行使再分配職權的過程中,有義務不斷地向公民們解說這種理由,以便為自己的行動作出正當性辯護。社會正義強調的不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對另一部分成員的責任,而是社會成員相互間的集體性責任(王濤,2012)。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我們找不到具體的對象或者特定的一群人來承擔集體性的道德責任,來為一部分人現實的不利狀況負責,比如說,從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分割并不能夠推導出任何一位農村人或者出生在農村的人有權向任何一位出生在城市、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人提出償還歷史欠債的要求,或者提出加以資助的要求。相反,社會正義要求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認識到并承認這樣一種道德虧欠,對歷史上要求農村為城市、為工業(yè)發(fā)展做出巨大犧牲的這樣一段歷史以及城鄉(xiāng)發(fā)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的這樣一種現狀負責。當然,在具體的制度安排上,社會正義對不同群體人的具體要求可以是不同的。
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財富都是伴隨著財產權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保護公民個人合法的財產權利”。正因為如此,政府在再分配中向社會分配的財富,并不是由社會生產或創(chuàng)造的全部財富,而僅僅是在不侵犯個人合法財產權利的基礎上,由政府通過稅收向社會汲取的那一部分。在轉型時期,政府面臨的分配難題不僅有再分配的問題,還有初次分配的問題。激進的政府分配計劃意味著要重構社會制度,即改變財富的社會生產規(guī)則,但是在正常的社會狀態(tài)下,無論是初次分配還是再分配,都受制于一國的基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因此,與激進的社會改造相對,由于要維持并優(yōu)化既定的制度框架,漸進而穩(wěn)妥的分配體制改革必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牽涉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方方面面。
以公平正義為導向漸進而穩(wěn)妥地推進我國的分配體制改革,要求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公平正義要求改善民生,但二者又不能完全等同。當前,我國民生政治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公共財政用于醫(yī)療、教育、文化和社會保障等項目的支出比重較小。擴大民生支出比重,需要削減行政公務開支,建立廉價政府,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要破除既得利益群體的阻礙。沖破既得利益群體阻力的動力首先來自于執(zhí)政黨改革的意志以及貫徹其意志所掌握的力量。但相對于人的意志和力量而言,客觀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政治形勢更加重要。因此,在強調“以民生政治為基本導向的政治發(fā)展戰(zhàn)略”(陳明明,2012)的同時,還要不失時機地鼓勵民主創(chuàng)新,總結民主經驗,形成有利于推進改革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以民主促民生”。改革的動力最終需要民主來提供,民生政治實踐在客觀上也要求社會主義民主的同步推進。改善民生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必然涉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變革,如果不對后者加以變革,政府職能也就很難轉變。正如小平同志所強調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變革的目標就是要實現“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推進我國的分配體制改革需要夯實的制度基礎,除了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還包括:
開放的市場和社會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公民的合法財產權不受侵犯的制度。無論是公有財產權還是個人財產權,只要是合法的財產權就應該得到充分的保障,否則社會必然會陷入混亂或者停滯。值得注意的是,公私分明也是保護合法財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私不分,假借公益的名義任意侵奪個人財產,或者公產私用,甚至干脆利用職務便利將公產據為己有,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些行為都是應該絕對受到禁止的(宋玉波,2012)。第二,產權清晰、責任明確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以及規(guī)范國有企業(yè)出資人和經營者關系的制度,這些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公私分明,最后公私得益。第三,一系列維護自由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制度,包括反壟斷、反公權尋租、反白領犯罪,防范內幕信息交易、金融賄賂和商業(yè)賄賂等等的制度。第四,一系列保障社會公平、反對社會歧視的制度,如審查并取消入學歧視、就業(yè)歧視、晉升歧視,性別歧視、戶籍歧視、地域歧視、非惡性傳染病歧視的制度,以及對遭受歧視的受害人進行補償、救濟的制度。第五,全國聯(lián)網、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信息和個人信用信息的制度。
政府再分配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公共財政以及與之匹配的政府信息公開和自由傳播等制度,這些制度的存在能夠規(guī)范政府的財政行為,防止政府用財腐敗,同時確保公民對有關政策問題的公共信息的有效獲取,以避免某些擁有特殊利益的人士對相關公共信息的歪曲和操縱。第二,體現某種確定的公平的機會平等的制度,尤其是保障教育和培訓機會均等的義務教育制度和職業(yè)教育制度,這些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教育對個人前景的影響最為根本、最為重要。第三,覆蓋全體公民的基本醫(yī)療保障體系,建立一個廣覆蓋、可接續(xù)的基本醫(yī)療保障體系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因病致困、因病致窮現象的發(fā)生。第四,適當的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制度,如在個人繳費之外為社會保險提供的政府補貼,以及對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的政府資金支持等。最后,還包括各種形式的體現以工代賑目標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了向部分特殊群體(如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yè)生、有志青年、其他非自愿失業(yè)人員)提供安全而有意義的工作,社會還應當作為最后的雇主,比如說通過招聘專職人員從事社會工作,實施支援西部、農村或其他邊遠地區(qū)的志愿者項目,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使公民們能夠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勞動技能永保持他們的自尊。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王濤.論實現社會正義的條件[J].天府新論,2012(5)
3.陳明明.以民生政治為基本導向的政治發(fā)展戰(zhàn)略[J].江蘇社會科學,2012(2)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5.宋玉波.比較政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