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平
互動課堂:著眼于學生生命成長
●張素平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使每個學生全身心參與到教學中來,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課堂上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空間,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求知欲、交流欲,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參與;互動;交流;生命成長
教育活動是師生進行生命與生命的交往與溝通。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使每個學生全身心參與到教學中來,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成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統(tǒng)一主體,必須共同參與到這一過程當中。而在平常的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問學生答,具體由誰回答,老師說了算,指定誰答,誰就答,一般是好學生得到的機會比較多,其余的學生只能“等閑視之”。有的學生確實有好于別人的見解,雖然他把手舉得老高,但沒有進入老師的視線,好的見解就被埋沒了,學生心中的希望破滅了,久而久之,學生思維被抑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何談起?為了改變這一狀態(tài),為了使更大范圍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我改變了常規(guī)的問答方式,問題可由老師提出,也可由學生提出,回答問題的權力完全交給學生。問題提出之后,給學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誰先想好,誰就發(fā)言,不用舉手,不用老師指定,一生發(fā)言完畢,另一生接著發(fā)言??梢允菍η耙粋€學生觀點的補充,也可以是對它的糾正,還可以是對它的質疑。開始我教給他們一些開頭語:比方說:“我認為……”、“我來補充……”、“對不起: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來糾正……”。對每個學生來說回答問題的機會是均等的,需要自己去抓住。讀書時誰愿意讀就起來一起讀。這一方法學生非常喜歡。他們爭先恐后的發(fā)言,情緒十分高漲,有時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為了讀好一句話,他們切磋探討……總之是暢所欲言,學生盡情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拘形式。這樣課堂氣氛比較寬松,就連平時膽小的學生也站起來說上一兩句,時間一長,膽量也就大了。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自然而然地就調(diào)動起來了。
參與使學生有了學習的積極性,這是能學好的前提。參與的效益還極大的依賴于參與的良好情境,因而要選擇好讓學生參與的時機和方法。我改變了授課方式,大膽地進行了“師生角色對換”。讓學生當老師,把授課的任務交給他們。我把每訓練組的一篇課文,分給一個學習小組,把我手中的教學用書等資料交給他們,他們自己再查閱一些資料就進行小組集體備課,然后推出兩個主講人進行授課。上課師生問好時,我就讓學生問“張××老師好”或“李××老師好”,帶上授課人的姓名,授課者在得到心理滿足的同時,也獲得了無形的力量。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授課,有的滔滔不絕,講完了感人的故事,再向同學們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有的干脆讓學生給自己提問題;有的用感性朗讀來打動同學們……聽課的同學為了難為一下小“老師”,仔細研究課文,找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向小“老師”發(fā)問。課堂上充滿了挑戰(zhàn),老師只是適時的把握方向。學生的思維超越書本,超越了課堂,推動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巴說,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我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朗讀。比如在教《窮人》一課時,首先讓學生交流初讀課文后了解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是多角度的。有的說:“我了解到了作者是……代表作是……?!庇械恼f:“我知道課文主要寫了……”有的說:“我知道了桑娜是個善良的母親”,還有的說出對幾個詞語的理解。學生的回答都是對課文的初步的真實的感知,并不象以往那樣只是局限在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的感知上。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提出疑問:“桑娜是不是太傻了,寧愿挨揍還去收養(yǎng)別人的孩子?”“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夠她受的了,何必自找麻煩?”“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這極度困境中收養(yǎng)別人的孩子?”孩子們這些純真的表達,真是天籟之聲,天使說話。這時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重點詞句思考,自己找出答案,一邊讀一邊畫,并在書邊上簡單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在經(jīng)過充分的學習之后討論交流,張沿同學搶先走上講臺,說道:“我抓住了這句話理解的‘她的心跳的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自己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說明這樣做是她的本能,連想都不用想,她本來就是善良的,在讀的時候應該把‘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句讀的重一些。”接著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話音剛落,顏哲起來反駁:“我認為這個地方應該輕輕的讀,更能體現(xiàn)出桑娜的善良,‘非這樣做不可’這一句應該語氣重一些,因為對于一個善良的人來說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這樣做。”接著動情的朗讀這句話。緊接著顏哲領讀,同學自發(fā)齊聲朗讀這句話,這時的感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有震撼力的。對于“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理解,有的說:“漁夫很堅強,對生活充滿信心?!庇械恼f:“一個‘熬’字能看出他們的日子很苦、很難,在這種困境下還收留兩個孩子,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庇械恼f:“這句話應該壓低了聲音讀,要讀的有力?!贝蠹夷阋谎晕乙徽Z,在這種平等的氣氛中交流自己的感受,理解是深刻的,感情是真摯的,這樣學生憑自身的主觀努力去學會學習,在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交際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或群體間的互動交流,既然是交流對話那就要有交流的場所。我在一堂口語交際課時,首先把課桌集中到中間,排成兩排,讓學生面對面坐,這樣學生可以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態(tài)等進行交流,也縮短了人際交流的空間距離,能激起討論交流的氣氛。這堂課的內(nèi)容是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家庭。我是這樣做的,第一步:課前觀察了你的家庭,你準備怎樣向別人介紹你的家庭?想好后四人小組,介紹給小組的同學聽。第二步你還想了解誰的家庭,你可以當小記者去采訪。要求是請學們注意聽,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問。采訪后小記者要說出對于別人的介紹那些地方比較滿意。被采訪者說一說對小記者的采訪是否滿意,其他同學對采訪人和被采訪人進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特別活躍,他們卷起書本當麥克風,采訪著,介紹著,提問著,說著,笑著,溝通著,交流著,是那般的自如,又是那般的融洽。第三步說說誰介紹的好?好在哪里?他這樣評價,你滿意嗎?說給他聽。第四步說說你喜歡誰的家庭,為什么?他喜歡你的家庭,你應該對他說些什么?每一步都是雙方面對面的對話交流,禮貌用語的使用更架起了生生之間的心橋,他們在交流中增進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在互動中學會了交際??此坪唵蔚淖俗儞Q,卻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心的距離,座位的自由換得的是心的自由,表現(xiàn)的是暢所欲言,收獲的是交際能力。
課堂上,我為學生創(chuàng)造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求知欲、交流欲,課堂呈現(xiàn)出一種活躍的生命態(tài)和強烈的生命欲,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成為了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
(責任編輯:陳培瑞)
張素平/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