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冬
【關鍵詞】 耳鼻咽喉惡性腫瘤;分析
耳鼻咽喉惡性腫瘤是耳鼻咽喉科疾病中致死的主要疾病, 其發(fā)病率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作者從事耳鼻咽喉專業(yè)臨床工作十多年, 共遇到耳鼻咽喉惡性腫瘤116例, 特作臨床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共確診耳鼻咽喉部位惡性腫瘤患者116例, 其中男性96例, 女性20例, 男女之比約4.8:1, 以男性占絕大多數(shù)。年齡最小16歲, 最大84歲, 平均53.5歲, 以31~60歲年齡組發(fā)病最高, 共76例, 占總數(shù)的65.5%。腫瘤部位以鼻咽部最多, 共68例, 占總數(shù)的58.6%;其次為喉部18例, 占總數(shù)的15.5%。腫瘤的病理分類, 以癌占絕大多數(shù), 共108例, 占總數(shù)的93.1%;病理類型不明的有3例, 系80歲以上高齡患者未行活檢, 均為食道占位性病變,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結合X線鋇餐攝片, 診斷為食道癌?;顧z確診率, 一次性活檢陽性為91例, 占總數(shù)的78.4%。
1. 2 治療 68例鼻咽癌患者均行放療或放療+化療;其余患者或行手術+化療手術+放療, 單純化療及單純中草藥治療。
2 討論
耳鼻咽喉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 約占全身惡性腫瘤患者的20%左右。由于耳鼻咽喉部位的腫瘤早期病變往往難以觀察, 且早期癥狀有的不明顯、不典型, 稍有忽視, 即有可能造漏診而延誤診斷和治療。作者在十幾年的臨床工作中體會到, 要加深對耳鼻咽喉惡性腫瘤的認識, 就要對腫瘤的病變、癥狀表現(xiàn)等有較充分的認識, 抓住惡性腫瘤在早期的蛛絲馬跡, 尋根追蹤, 弄清這些較輕微腫瘤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 及排除腫瘤的可能。對有可疑的患者, 則應抓住不放, 及時地給予進一步的檢查, 并作定位正確、取材足量的活檢。當一次活檢報告陰性, 而臨床上又不能排除腫瘤存在的可能性時, 則應及時地做第2次、第3次, 甚至更多次的活檢, 直至明確診斷為止。例如1例男性患者, 45歲, 因右耳悶脹不適半年, 門診檢查后診斷為滲出性中耳炎, 經(jīng)抗炎、抽液等治療多次, 癥狀無減輕。檢查鼻部咽部見黏膜稍充血, 未見新生物, 先后行鼻咽部活檢4次, 報告均為慢性黏膜炎, 直至第5次活檢, 病理報告確診為鱗癌。另有1例男性患者, 73歲, 因聲嘶3月余, 既往曾有聲帶息肉病史來院門診。檢查時見右側聲帶邊緣有息肉樣新生物, 表面有少量白膜附著。行活檢, 報告為鱗狀上皮輕度增生, 伴炎癥細胞浸潤??寡字委?0 d后見新生物未消退, 再行活檢, 報告為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10 d后再活檢, 報告為鱗狀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最后活檢報告為喉高分化鱗癌。后及時行半喉切除術。當臨床上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 而病理報告又是陰性時, 則應及時進行跟蹤檢查, 不能滿足于1~2次活檢陰性的報告。另外在臨床工作中對病者的新生物(包括肉芽、息肉、贅生物等)均應及明病理檢查, 以防漏診。如本文中1例中耳癌患者, 因左耳慢性中耳炎病史40余年, 常反復發(fā)作流膿, 近5個月呈現(xiàn)左內耳痛, 在外院診斷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而行左耳乳突根治術。術后不久又出現(xiàn)左側面癱, 于2個月后再行面神經(jīng)減壓術, 但術后耳痛狀無減輕。后來本院診治, 檢查見左耳道狹窄, 乳突腔狹小, 鼓膜標志不清, 未見新生物。乳突X線攝片示左耳乳突術后所見。后行左耳鼓室探查術, 術中見鼓室內、耳道內、面神經(jīng)管、硬腦膜上均有粗糙不平的新生物, 冰凍切片示惡性腫瘤, 行擴大手術, 切除的組織(左外耳道、中耳、面神經(jīng)、顳肌、顱底)病理檢查均見未分化癌細胞浸潤。此病例由于前2次在院外手術, 均未將術中所見的“炎性肉芽”送病理, 而僅憑以往的臨床經(jīng)驗, 臆斷為“炎性肉芽”, 以至造成此中耳癌的漏診, 延誤了病情, 使患者失去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良機, 此為臨床醫(yī)師當吸取的教訓。
由于惡性腫瘤至中晚期, 常無有效徹底的根治方法, 因此醫(yī)者當負起對患者的高度責任感, 唯有如此, 才能使耳鼻咽喉惡性腫瘤得到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以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