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超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本質是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以五大“文明建設”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社會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這是其他任何課程都替代不了的。但是,一部分政治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追求成績,偏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導致學生“有知識,缺文明”“有學問,缺教養(yǎng)”,這就自然而然地淡化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無法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雖然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面臨更好的機遇,但同時,我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道德失范的領域,誠信缺失、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現象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屢禁不止。這些都給未成年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一些未成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思想道德素質不高。在新形勢下,如何教育和引導未成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如何使未成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并急需解決的問題。
學生的德育工作是個系統(tǒng)工程,它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重要方面,其中,學校是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思想政治課又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高瞻遠矚,嗅覺敏銳,善于運用社會生活中的新聞事例來教育學生,從正反兩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那么思想政治課教師該如何活用新聞材料來教育學生呢?
首先,教師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要根據他們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強等特點,精心選擇合適的新聞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例如,現在一些學生網癮很大,沉迷于網絡,不喜歡學習,教師就可選擇社會中有些人因沉迷網絡而厭學、性格孤僻,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新聞事例來教育他們,讓他們真正了解沉迷網絡的危害,從而自覺地遠離網吧。又如一些學生不孝順父母,不尊敬長輩,這就可以及時選擇當前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的孝順事例來教育學生。如“田世國換腎救母”“張尚韻背母求學”等,用這些感人的事例來觸動他們的心靈,激發(fā)出他們美好的情感。
其次,要善于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先進技術,選擇恰當、多樣的方式進行教育。政治教師不能只進行抽象的理論說教,要求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簡單的教育方式沒有真實事例的支持,會讓學生覺得道德規(guī)則離自己太遠,學生不感興趣,因此教育效果很差。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處理好“堅持灌輸”與“講求實效”的關系。所謂“堅持灌輸”,就是在堅持給學生提供確定的結論和觀點時,要插自己的旗子,論自己的道理,刻畫自己的形象,以促使學生趨之,信之,仰之。但這并不等于采用“注入式”“滿堂灌”和“我打你通”的教學方式。政治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設備,生動形象地展示新聞視頻、漫畫或新聞材料,精心設置問題,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自我反思或者開展辯論賽的形式進行思想交流,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探索正確的思想觀點,從而做出正確的行為。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內容抽象性、理論性較強,教師如果采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難以接受。而新聞事件是鮮活的,真實而生動,學生很感興趣,也容易接受。我們要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不要提大而空的口號,不要進行枯燥的思想說教,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識性、科學性、娛樂性、趣味性統(tǒng)一起來,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久而久之,潤物無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會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