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霞
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附48例分析)
楊云霞
目的 探討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進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由患者家屬護送入院就診的4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僅采取院內急救,對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死亡率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將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搶救成功率,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急性心肌梗死;預后
為探討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成功率,對河南省澠池縣人民醫(yī)院48例采用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進行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由患者家屬護送入院就診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進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5例,女13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70歲,平均年齡45.3歲;其中33例患者為急性前壁急性心肌梗死,12例患者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例患者為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同時選取同期由患者家屬護送入院就診的4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44.6歲;其中32例患者為急性前壁急性心肌梗死,11例患者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患者為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由患者家屬護送入院就診,其均未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僅行院內急救,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進行搶救,其具體搶救措施如下。
1.2.1 院前急救措施 第一,及時出診。在接到急診電話后應立即準備,及時出診。同時還應認真對患者地點、病情、年齡等進行詢問,且要囑咐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囑咐患者舌下韓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對于路途較遠的患者應囑咐其家屬及時叫鄉(xiāng)村醫(yī)生到現場進行應急處理。同時醫(yī)護人員應及時攜帶急救藥品、物品等快速趕往患者身邊,并給予患者有效的緊急救護。第二,評估病情。醫(yī)護人員應及時對患者的發(fā)病原因、癥狀等進行詢問,并且應給予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護,對于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應及時給予其心電圖檢查,若確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則應及時給予其常規(guī)處理;對于伴有心搏停止或室顫癥狀的患者則應及時行心肺復蘇、除顫等治療。第三,吸氧。通常應將氧療量控制為2~4 L/min,若患者出現重度缺氧、休克等癥狀則應將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且要確保昏迷患者呼吸道通暢。第四,鎮(zhèn)靜止痛。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胸痛癥狀,而嚴重、持久的胸痛則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煩躁、呼吸急促等現象;且疼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血壓升高,從而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得病情加重。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鎮(zhèn)靜止痛治療,若患者經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無效則應及時給予其肌內注射50~100 mg鹽酸替啶或皮下注射5~10 mg嗎啡治療。第五,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給予患者舌下韓服阿司匹林及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并且應給予患者臍周皮下注射5000 U肝素治療,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目的。第六,其他治療措施。醫(yī)護人員還應認真對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等情況進行監(jiān)護。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及時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路,并且要按照醫(yī)生囑咐給予患者糾正血壓、擴血管、糾正心率失常、抗栓等藥物治療,并且應認真進行記錄。第七,迅速轉運。進行現場急救后應及時將患者轉入院內進行進一步治療。轉運前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解釋,獲得其支持與配合;同時還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轉運期間可能會發(fā)生的意外現象,并且讓患者家屬簽署轉運同意書;另外,轉運途中護理人員應認真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并且進行記錄,同時還用做好各項搶救準備;且要和急診科室進行聯(lián)系,使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患者達到急診科搶救室后應認真進行交接班,從而確保安全轉運。
1.2.2 院內急救措施 第一,迅速評估病情?;颊哌_到急診科搶救室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病情進行交接,同時還應及時給予患者吸氧、心電監(jiān)護等治療;同時治療小組還應再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給予患者心電圖檢查等。第二,完善輔助檢查。應及時給予患者出血化驗血清心肌酶、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系列等檢查。第三,溶栓治療。給予患者溶栓治療可有效的恢復其冠狀動脈血流,對其缺血心肌進行保護和挽救。及早給予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可有效的減少心肌壞死現象發(fā)生,且會對患者預后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及時給予患者溶栓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溶栓期間護理人員應認真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寒戰(zhàn)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溶栓后應及時詢問患者胸痛癥狀是否緩解,且要觀察其心電圖是否改善。第四,其他治療。還應給予患者擴血管、升壓、糾正心律失常、營養(yǎng)心肌等治療;另外還應安排專人守護,認真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將其送至ICU并發(fā)進行進一步治療,并且應嚴格交接工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以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展開χ2檢驗,計量資料展開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48例患者中45例患者搶救成功,占93.75%,3例患者死亡,占6.25%,對照組48例患者中23例患者搶救成功,占47.92%,25例患者死亡,占52.08%,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患者多伴有劇烈、持續(xù)的胸骨后疼痛癥狀,且可并發(fā)休克、心律失常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危機患者生命,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1-3]。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發(fā)病到接受再灌注心肌治療的時間對其預后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院前、院內急救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院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將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中。院前急救時醫(yī)護人員及時到達現場,并且迅速準確的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及治療,同時及時進行安全轉運;患者入院后及時給予其行之有效的院內急救則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4,5]。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就說明將急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搶救成功率,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1] 楊海濤.CRP水平及基因多態(tài)性和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風險的關系.重慶醫(yī)學,2013,42(27).3222-3224.
[2] 冷建眷.七復脈方對氣虛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影響的臨床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8):3397-3400.
[3] 羅毅.左西孟旦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療效觀察.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19):3229-3230.
[4] 陳治國.不同吸煙狀態(tài)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再通后炎性因子表達的影響及意義.廣東醫(yī)學,2013,34(16):2468-2470.
[5] 陸銘.主動脈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應用.重慶醫(yī)學,2013,42(24):2904-2907.
472400 河南省澠池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