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文 周 洵
( 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5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氣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呈進行性發(fā)展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反復發(fā)作的咳嗽、咳痰、伴有喘息、胸悶、氣促或呼吸困難。屬中醫(yī)學的肺脹、喘證范疇。其癥狀與苗醫(yī)學記載的三十六經(jīng)、七十二證的“雷公癥”相似。苗醫(yī)在診治理論[1]上,根據(jù)配方的兩個法則,“配單不配雙”及“三位一體”[2]的法則,選用清肺降逆,納氣平喘的五種苗藥[3],隨證加減枇杷葉、葶藶子、白果,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AECOPD,評估其臨床療效、血氣指標的影響,現(xiàn)匯報如下。
1.1 臨床資料: 64 例已明確診斷為AECOPD,于2012 年12 月至2014 年3 月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病例。
納入標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斷及臨床嚴重度分級采用2007 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4]的標準。
排除標準①未達到納入標準;②合并有其他臟器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③有精神病病史者;④過敏體質或多種藥物過敏者;⑤不配合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急性加重期: 患者短期內咳嗽、咳痰、氣短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黏液膿性或泡沫痰??砂榘l(fā)熱等炎癥明顯的表現(xiàn)。
中醫(yī)辨證標準: 咳嗽痰多、呈黏液膿性或泡沫樣、氣促喘息、難以平臥、動則加重,腹脹便溏、口唇紫紺、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膩、脈弦緊或弦滑。
1.2 分組: 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符合要求的64 例隨機分為: (1)對照組: 常規(guī)西藥治療32 例;(2)治療組: 苗藥方配合常規(guī)治療32 例。兩組在性別構成、年齡、病程長短、病情的輕重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2.1 對照組: 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提出AECOPD 治療方法: 吸氧、抗炎、止咳祛痰、解痙平喘藥。具體包括: 吸氧、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2g 靜滴,1 次/8h,(3 ~5 天,據(jù)痰培養(yǎng)調整);鹽酸氨溴索片30mg,口服,1日3 次;茶堿緩釋片0.2g,口服,1 日2 次;硫酸沙丁胺醇霧化液1000ug/次、異丙托溴胺霧化液250ug/次,聯(lián)合霧化吸入,1 日2 ~3 次。
2.2 苗藥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服苗藥方(五味降逆湯)處方: 吉祥草20g、紫金牛15g、雙腎草15g、酸藤12g、果上葉10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 劑,早晚各服用1 次。療程為2 周。
3.1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支氣管炎癥狀分級量化表”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COPD 急性加重期診斷和嚴重性評價”的相關內容,將咳嗽、痰量、痰色、氣促、胸悶、發(fā)熱、神志、干啰音、濕啰音的嚴重程度分為4 級,各計0、1、2、3、4分,在療程開始和結束時統(tǒng)計積分總和。(2)治療前后PH、PO2、Pco2 的變化。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 檢驗。
4.1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及證候療效標準,以積分法評定,計分方法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喘證的癥狀分級量化標準,按輕、中、重度分別計3、6、9 分。
臨床控制: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 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好轉: 臨床癥狀、體征有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 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
4.2 治療結果
4.2.1 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4.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的變化: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x- ±s)
苗醫(yī)在自身發(fā)展史上存在一段較長的“巫醫(yī)合一”的時期,基于此,苗族醫(yī)藥在防病治病上有其獨特之處。苗醫(yī)有“兩病兩綱”之說,將其歸納為冷病、熱病兩大類疾病,“兩綱”即“冷病熱治、熱病冷治”兩大治則。治療中,遵循“配單不配雙”及“三位一體”的法則,即用成單的藥物種數(shù)配制藥方。“三位一體”,就是領頭藥、鋪底藥、監(jiān)護藥三類藥物共組成方。本研究在苗族醫(yī)藥理論[2]的基礎上,選用吉祥草20g、紫金牛15g、雙腎草15g、酸藤12g、果上葉10g,隨證加減。經(jīng)綜合評定發(fā)現(xiàn),在配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中較單純西醫(yī)治療效果更明顯。值得臨床研究和推廣。
[1]杜江.苗醫(yī)治療學的方法和特點[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7( 7).
[2]文明昌.黔南苗醫(yī)藥[M].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39.
[3]唐海華. 苗族藥物學[M].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72 -21
[4]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 年修訂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 :8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