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雪
時常聽到一線教師討論“開放式教學”,下面我就美術課的一節(jié)課堂實錄闡述我對“開放式教學”的理解,重在相互交流學習,望同行多多指教。
一、課例
上七年級下冊“特殊的肌理畫”一課時,當學生通過閱讀、觀察、討論懂得課本介紹的“拓印法”、“吸附法”、“抗水法”的制作過程后,都開始實踐起來。
生:“老師,拓印法一定要用玻璃嗎?”
師:“你認為呢?”
生:“小時候我印過硬幣,不知道這算不算拓印?”
師:“你的問題提得不錯!有同學幫老師回答這個問題嗎?”
生:“不是拓印,因為課本上介紹的拓印法用的是沒有圖案的光滑玻璃,而硬幣本身就有圖案,一個光滑一個粗糙?!?/p>
生:“用玻璃擠出來的圖案每張都不同,硬幣不管誰做,做出的效果都相同?!?/p>
生:“老師,是拓印。拓印不就是拿紙印在別的東西上嗎?”
生:“對呀!效果如何,并不是判斷是否是拓印方法的唯一標準,一題還有多解?!?/p>
生:“老師,不是拓印?!?/p>
學生爭得熱火朝天。
師:“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實,你們上書法課時用的大部分字帖都是通過拓印的方法在碑文上復制下來的。拓印起先稱‘拓石,也就是現(xiàn)在的‘碑帖,即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圖畫印在紙上。也可用紙緊覆在物體如硬幣表面,將其紋理圖案拓印在紙上……”
生:“老師,我知道了,拓印玻璃方法還是從拓印字帖那里引過來的,是嗎?拓印法用的工具不只有玻璃一種,硬幣、石板也可以,現(xiàn)在我知道我的作品應該用什么來拓印才會與眾不同了,哈哈哈……”
師:“說來聽聽?”
生笑說:“保密,要不就不能與眾不同了!”
師:“的確!拓印的工具真的遠不止玻璃、硬幣、石碑?,F(xiàn)在你們不妨動腦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看看誰的作品能做得與眾不同,有新意!”
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忙活起來,有的拓印鞋底,有的拓印墻頭上的瓷片,有的拓印杯子上的圖案,有的拓印羽毛球拍,有的拓印樹葉,有的拓印指文手掌,有的拓印水磨地板,還有的紙對紙拓印等,可以說五花八門,讓我大開眼界。
不多久,有個女生哭著向我報告說:“老師,他弄我的頭發(fā)?!?/p>
我看了看女生的紅頭發(fā),面向男生,大笑地說:“哈哈哈,老師都沒想到頭發(fā)都能拓印,而且效果那么好!”
學生都大笑了起來,只有那位女生不高興。
師:“但是,你的‘聰明是建立在同學的痛苦上的,你說是嗎?”
男生:“對不起,大小姐?!?/p>
女生:“大你個頭!你才是大小姐了!”
那女生罵了一句后,也跟著不自覺地笑了。
師說:“知錯能改,很好!現(xiàn)在你能不能再想想,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找到另一樣東西代替頭發(fā),做出跟這作品相似的效果來?”
生:“假發(fā)”、“線團”、“玉米絲”、“米線”、“拉面”。
那個男生想了想,說:“我想掃帚可以吧!不用花錢!”
……
課后,該男生拿著作品跟我交流了他完成的過程,還教我說:“老師,您知道嗎?拓印掃帚的時候,首先要把掃帚洗干凈晾干,顏料最好不要加水或者直接擠到掃帚上去,不要用手壓,而要用腳踩,呵呵!這樣手就不會臟了,還能順便拓印到鞋印,一舉兩得。記住,踩時要輕輕地,最好不要移位,這樣拓印的效果最好!”
我認真耐心地傾聽著,并向他點點頭說:“受教了,謝謝!”他笑著調皮地說了句:“嘿嘿!我跟您誰跟誰呀!不過,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二、我的做法
在美術課堂上實施“開放式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開放”新型的師生關系(前提)。
老師必須放下“身份”,讓自己與學生平等地、朋友式地友好相處,給他們發(fā)言、表現(xiàn)、思考的機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發(fā)展”,只要讓學生各方面更好地發(fā)展,教師做什么都無怨無悔。
(二)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學習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一節(jié)成功的美術課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1]。只有教師“表演”,學生只是“觀眾”,“畫匠”教學只能算是“假教學”。
(三)“開放”學生自由言論。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敝挥姓嬲龘碛小白杂裳哉摗辈拍茏屗麄冋嬲蔀榘l(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當老師提出問題后,部分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喜歡在第一時間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這種情況老師稱為“插話”),于是就會出現(xiàn)多個同學各說各的,課堂肯定會比較吵鬧。為了維護課堂秩序,大部分老師會要求學生“發(fā)言先舉手”,但是卻不知如此一來,學生在受到約束后表現(xiàn)欲會大打折扣甚至消失,無意中限制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老師要求“發(fā)言先舉手”后,班上鴉雀無聲的原因。對此我的觀點是:1.鼓勵允許引導學生“插話”即是“自由言論”;2.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yǎng)、傳授給學生“插話”的藝術,如“插話”要符合內容,要適時,要響亮等;3.教師要善于聽取、總結、利用學生的有效“插話”,讓“插話”成為自己教學的資源。
(四)“開放”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七年級美術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接受的小學美術教育多以臨摹或學習簡單繪畫技法為主,他們畫的房子、太陽、樹等位置都一樣,存在思維定勢,思維極其不活躍。若讓學生畫一張想象畫,那是難之又難。面對這種情況,在日常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一個事物,學生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現(xiàn),培養(yǎng)思維發(fā)散能力。如當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時,老師最好不正面直接給出答案,而應該引發(fā)學生思考,并逐步促使學生走向成功,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建濱.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