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見《半島都市報》刊載一條消息,標題是《70歲老太40歲容貌》,引起我的好奇與探究。于是粗閱、慢讀、聯(lián)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老年人能留駐中年容顏。盡管,許多化妝品在廣告中聲稱能“永葆青春”,但終究是“事與愿違”;于是,另辟新徑,用飲食、按摩、整形等法,“盲人過河”般地試著來,結局依舊“難從人愿”。而這條消息,卻告知了人們一條容易被忽視的謀略良策,就是“心態(tài)”。飲食調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樂觀心態(tài)”,雖然這四字要訣,既非陌生,也不深奧,人們都懂,而踐行以恒卻頗不容易。
所謂“樂觀心態(tài)”,就是始終用年輕人的心態(tài)看待、應對周圍的人與事,以此為準繩,規(guī)范、調試、平衡、理順個人的心境;而并非是單一地用化妝品、按摩術去打理呵護。美國心理學家歐內斯特·霍姆斯在其專著《心靈的科學》中指出:“如果我們想要健康幸福,不僅身體要和諧,心靈也要和諧?!毙撵`和諧是良性心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是一種正能量,也是健康體征之一。所以,人們常說:心態(tài)決定命運。
隨緣,本是佛門弟子的常用語,即是一種放開或放棄。有一則佛教故事,不妨予以借鑒。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這時,路過一游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他一下。僧人到他床前,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大海,一女子遇害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子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把尸體掩埋了。書生疑惑間,僧人解釋道:那個海灘上遇害的女子,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的人,是最后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xiàn)在的丈夫。書生大悟,坐起,病愈。
這個故事講的既是一種喻意,也是對隨緣的一種禪釋。緣,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卻也是在常理之中的。電影《不見不散》的主題歌唱道:“這世界說大就大,說小就小。就算是我們今生的約定,也要用一生去尋找?!泵靼琢诉@點道理,心態(tài)隨緣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人在年輕時,涉世伊始,思維單純,閱歷膚淺,求真心切,世間萬象都是新鮮的。趟過人生長河,途徑壯年、中年,到了老年,一切都改變了,涉世深邃,思維繁雜,求真淡化,世間萬象盡是陳腐的。再回歸年輕時的心態(tài),談何容易。如何是好?唯有隨緣。觀念可以培養(yǎng),隨緣只能修煉。心態(tài)隨緣的表現(xiàn),即是平和、快樂;驅散干擾、煩惱。電視劇《太極張三豐》的主題歌唱道:“隨緣而去,乘風而來,才是我胸懷。隨緣入世因風出世,隨緣順性不爭不勝。”這同樣也是當年鄭板橋書下“難得糊涂”的真義。欲求年老而不衰,只能萬事不強求。就像《圣經》里所說的:“無論想要什么,只要祈禱的時候相信你會得到,你就一定會得到?!倍鹱嬉餐瑯用魇荆骸拔覀兊乃枷耄炀土宋覀兊囊磺??!薄督饎偨洝愤€指出:“渡河離不開船筏,但到了對岸,就必須舍棄。”因為到了對岸之后,船筏已經沒有用了。如不舍棄,就是負擔。這就是時值老年,人生長河已渡過,該將一切放下了,而唯一能持有的只是隨緣。
本文開始提到的那篇消息中的那位時年已76歲的女士,在夏日接受采訪時,身著藍色長裙,足登白高跟鞋。體態(tài)勻稱,皮膚光潔,面色紅潤,烏發(fā)亮齒,思維敏捷,談吐風趣,頗具中年女性之風采。與老伴婚齡45年,相伴無爭吵,關愛與日增。退休后,休閑生活豐富,勞逸調配得當。上老年大學,參加模特隊,學習彈鋼琴,練習健身舞等。待家人寬厚,與鄰里和睦。從不做美容,少涂脂抹粉。老人深有感觸地說:“要用年輕的心態(tài)感染周圍的人?!庇谑牵車水惪谕暤刭澝浪恰?0歲老太40歲容貌”,被譽為中國版的“不老仙妻”。
容貌的近義詞還有容顏、相貌等,這些應該是人的外在體征,是給他人的直觀印象。而容貌的優(yōu)劣差異是受內心活動支配的,它既是內心愁苦歡樂的反應,又是精神面貌的形象表現(xiàn)。而容貌釋然正是精神面貌優(yōu)異的外部表現(xiàn),這與人的面容天生美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人將世事看通了,明白了,放下了,解脫了,于是心境開朗,面呈喜悅,是謂釋然。南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言語》講:“由是釋然,復無疑慮?!濒斞冈凇稌偶ぶ聵菬槾骸分幸舱f:“先時聞謠言,多為噩耗,幾欲令人相信。今見其親筆,心始釋然?!比说男木持挥衅胶拖聛恚拍塬@得釋然。此刻人的容貌也就與心事重重憂患累累截然兩樣了。
怎樣才能修煉隨緣,贏得釋然,心理學有過說法:需要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言行。先是對個人的自我認知,再有對事物的客觀判斷。記得馬三立的相聲名段《十點鐘》里,有過一句精辟警句:要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不可以異想天開。這樣,就能夠讓人們頭腦遠離有害的想法和感受。如今,人們處在商品經濟釀造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些事物發(fā)生霉變。對于年老者,不可被霉變感染,需把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警戒線。
維護心態(tài)的平和、快樂,摒棄干擾、煩惱。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它需要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一種定位,一種鑒賞,既能審視外界,又能評價個人。我們左右不了外界,但可以把握自己。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得到靜修,精神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回歸。人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里,一切都需要學習踐行,喜怒哀樂會伴隨人的終生。到了老年能找回“樂觀心態(tài)”,就能夠繼續(xù)扼守精神的寧靜與心境的平安。人們可以悟出,倘在很久以前,他人傷了自己的心,如果把他人對自己的傷害永遠耿耿于懷,最終受傷害的人還是自己。這時就應通曉理解和寬恕,設法走出憂煩的困擾,融入歡樂的境界。這正如馬克·吐溫所言:“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了那踩扁自己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
編輯/呂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