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鍵
[摘 要]中國史詩劇有別于外國“史詩劇”,其主題的恢宏視野也不相同,對人類族群的命運思考帶有強烈的非理性色彩。而非理性色彩,又是塑造劇中藝術(shù)形象最為關(guān)鍵的手段。中國史詩劇的英雄品格就這樣塑成。
[關(guān)鍵詞]中國史詩劇 紅旗渠 話劇 宏觀視野 非理性 英雄品格
2013年10月26日,第十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在山東青島落下了帷幕。這是一次中國藝術(shù)人的盛會,也是全國人民的盛會。第十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的規(guī)模超過歷屆。在15天里,僅舞臺藝術(shù)劇目演出就達到了133臺。角逐第十四屆“文華獎”的劇目竟有87臺之多,比上屆增加22臺。這真一次大手筆的運作!其大氣磅礴的姿態(tài)簡直讓全世界為之注目!
我想就10月20日,河南省話劇院在青島天創(chuàng)演藝劇場演出的話劇《紅旗渠》,談?wù)勚袊吩妱∨c史詩劇中的宏觀視覺與英雄品格。
一、史詩話劇《紅旗渠》帶給我們的驚喜
與一般的話劇不一樣,《紅旗渠》(楊林編劇、李利宏導(dǎo)演)標明自己就是一部“大型史詩話劇”。史詩劇的概念源于德國的戲劇家和詩人布萊希特,他很有創(chuàng)意地提出了一個戲劇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也就是歷史化,亦即將事件和人物作為歷史的、暫時的去表現(xiàn)。同樣地,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對當代人,他們的立場也可以表現(xiàn)為與時代相聯(lián)系。舞臺丟掉第四堵墻的同時,增添了敘述者。據(jù)布萊希特所說,這種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因此也是一種放松的反應(yīng)——簡而言之,是對劇情感興趣之人的反應(yīng)。這種興趣有兩個客體。第一是情節(jié):它必須是使觀眾在關(guān)鍵地方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體驗對其加以抑制。第二是表演:它應(yīng)該在藝術(shù)上達到清澈透明。史詩劇吸引有利害關(guān)系的“并非不合理地思考”的觀眾。
毫無疑問,《紅旗渠》這種自我標注,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自信。而事實上,這部戲在形式上并沒有完全遵循布萊希特的技術(shù)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所以不是一部西方熟悉的“史詩劇”。 河南人所謂的“史詩劇” ,更多地只是從劇本所包涵的事件內(nèi)容與人物的個性特點兩方面來說的。這部戲劇基本上還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話劇。所以,用另一個名字來命名這部戲比較恰當,那就是——中國式的史詩劇。
關(guān)于“中國式的史詩劇” 這一慨念,并不是我提出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全國著名導(dǎo)演黃佐臨(圖1)在導(dǎo)演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話劇《生命·愛情·自由》時,就提出了“中國式的史詩劇” 這一概念。黃佐臨先生是“海派戲劇” 中最為重要的藝術(shù)家,與北京的焦菊隱被世人合稱為“南黃北焦” 。眾所周知,焦菊隱提倡寫實,取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而黃先生則提倡寫意,推崇布萊希特。黃佐臨在其《導(dǎo)演闡述》談到中國式史詩劇說:“史是真實的生活,詩是藝術(shù)的升華。史是現(xiàn)實的,詩是浪漫的——二者相結(jié)合?!彼?962年發(fā)表的《漫談“戲劇觀”》 就大力推崇“寫意戲觀” 。
話劇《生命·愛情·自由》(羅國賢編?。┌l(fā)表于1983年的《劇本》雜志,內(nèi)容是講革命詩人殷夫的故事。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院在演出中作了許多嘗試,借用了不少布萊希特的表演樣式。但在演出之后并無太大的影響,故黃佐臨先生提出的中國式的史詩劇,無果而終。我們且不說黃先生對中國式史詩劇的定位是否準確,他的這種提法,現(xiàn)在看來還是頗有歷意義的。
時間過去了三十年。史詩話劇《紅旗渠》又自信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滄海桑田,世界變化之大,連九泉之下的黃佐臨老先生都想像不到。如今,由于眾多的媒介樣式與新技術(shù)所衍生的文化形式涌入,產(chǎn)生了許多讓人入迷的精神體驗途徑。戲劇這種古老的藝術(shù)樣式,雖然不可能獨霸人們的文化生活,但卻是一種不可代替的藝術(shù)形式。盡管戲劇處在歷史的最低潮階段,但由于人們文化生活的進步性,世界的藝術(shù)也是琳瑯滿目,精彩紛呈。新時期以來,我們收獲了包括《紅旗渠》在內(nèi)的許多舞臺藝術(shù)作品,不乏精品,這不能不說是時代賜予我們的重要收獲。
中國史詩劇的陸續(xù)登場,不僅帶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也帶給了我們許許多多藝術(shù)的思考!
二、《紅旗渠》中人物的英雄品格與人性光輝
說實在的,我開始完全是帶著一種挑剔的眼光觀看這部戲的。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紅旗渠曾經(jīng)以一部新聞紀錄長片,蜚聲全國,被世人號稱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這個題材,曾多次搬上舞臺。我壓根兒就不相信這么一個老掉牙的陳年舊事,能繡出什么花兒來。況且,對政治意味如此濃厚的戲,我從來不會有什么特別好感。然而,看完這部戲之后,我長久地沉默了,我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憾。我既為那個遙而不遠的年代所震撼,更為舞臺的人物形象所震撼。什么是“史詩”? 法國啟蒙主義者伏爾泰曾說:“就史詩本身來看,它是一種用詩體寫成的關(guān)于英雄冒險事跡的敘述?!?(伏爾泰《論史詩》,《西方文論選》上卷) “英雄” 與“冒險” 這兩個詞匯很重要。我理解,就是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傳奇的詩歌樣式。那么,“史詩劇” 是什么?布萊希特的史詩劇與史詩本質(zhì)并無很大關(guān)聯(lián),只是與一般戲劇在形式上很不同。中國詩史詩劇,從沒有人給予過明確而完整的定義。對照伏爾泰對“史詩”的定語,史詩劇從一個層面來講,應(yīng)該是演繹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具有冒險格調(diào)的傳奇戲劇。然而,在中國,戲劇都是一種傳奇。我們唐代的戲劇文本就稱“唐傳奇” 。所以說,戲劇中人物的“冒險” 與詩歌中人物的“冒險” 應(yīng)該有區(qū)分。由于戲劇的動作性決定了其情境必須比詩歌更奇特,或者說更稀罕、更典型,才能獲得成功,引起全體觀眾的側(cè)目?!都t旗渠》正是一部這樣的作品。《紅旗渠》雖然寫的是一群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許根本不會找到這群人的蹤影,然而,這些人物給了我們充滿了強烈的英雄氣質(zhì)與品格,而且,紅旗渠作為新中國水利建設(shè)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也不容置諱,這就為話劇《紅旗渠》奠定了所謂史詩劇的濃厚格調(diào)。
話劇《紅旗渠》(圖2)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作品,其關(guān)注點卻始終是放在主要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上,沒有停留在政治說教的層面中。相反,劇作對當年那種以并不科學的態(tài)度,莽撞地上馬建設(shè)如此項目,提出了溫和的批評和反思,這是讓本劇顯得凝重和厚實的重要原因之一。劇本一開始,就是一大段人物內(nèi)心獨白,介紹了林縣人民面臨缺水的困難形勢,其中一個細節(jié)是林縣人一生只在出生時洗一次澡,并且終生不洗臉。這個細節(jié)形象地把當?shù)厝彼膰揽岈F(xiàn)實告訴了觀眾。為此,縣委書記楊貴為百姓計而提出大膽想法,那就是“引漳入林” 的水利工程——紅旗渠!楊貴非常自信地提出,只要發(fā)動群眾,奮戰(zhàn)四個月,劈開太行山,就可以引流成功!這事引起同事黃副縣長的強烈反對,毫無疑問,黃副縣長是科學和正確的。事實上這個工程,后來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犧牲了八十多位工程作業(yè)人員,受傷者達到上千位!為什么這樣一個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發(fā)生的正確的事情,是如此打動著我們呢?endprint
實際上,林縣人民面臨的事實,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當年所面臨的事實,也是中華民族各個時期所面臨的事實,那就是深刻的生存危機!這一點,特別能打動當代的我們!楊貴的行為,明顯帶有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普遍特征,莽撞而強悍,大膽而浪漫!換一句話說,他的理想主義特質(zhì),具備了某種英雄人物的品格,而普通群眾由于渴望美好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甘心艱苦奮斗的自強人格,也帶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和熱烈的向往!
在人物心路歷程中,楊貴的內(nèi)心世界始終牽引著觀眾。在紅旗渠工程進行到挫折階段時,楊貴反省自己最初的決定并不理智,大大小覷了開渠的困難。他在一個群眾動員會上,故意借黃繼昌副縣長把自己沉痛地批評了一通,并且表示虛心接受相左的意見,弄得黃繼昌好不尷尬。這個情節(jié)特別有趣,不僅具有某種喜劇性效果,對刻劃縣委書記楊貴的性格特別來神,楊貴也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個普遍缺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個細節(jié),也將黃繼昌這位正直的對立面人物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刻劃,真是一舉三得,精彩絕倫!當楊貴清醒地回到科學的位置上,在民意的基礎(chǔ)上再次拍板決定,繼續(xù)這項偉大的工程作業(yè)!這是何等的氣概!只要是目標正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甚至多了一種悲壯的成分!
本劇最讓人揪心的場景在哪兒?我認為是在楊貴受到檢舉之后,調(diào)查組進駐紅旗渠工程隊,對楊貴進行的全面調(diào)查。楊貴與黃繼昌交心一場,應(yīng)為全劇的中心段落。一位可以叱詫太行風云的強勢縣委書記,面對朋友的赤誠,居然象小孩一樣號啕大哭地傾訴,其委屈情懷坦露無遺,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心。這場戲,憑添了主要人物個性的生動與豐富,增添了人物的人情意味,加分甚大!假如我們抽去這一場,整個戲的人物立即會顯得干巴、概念,大為遜色!在這部戲的主人公身上,無疑雜陳著普通人與英雄人格的混合體。這點,既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人們普遍特性,也帶給了現(xiàn)在安逸而平靜下來的我們,一種深刻的反芻和莫名的感動!
三、中國史詩劇的形成、發(fā)展及趨勢
話劇是個泊來品種。古希臘的話劇基本上就是英雄史劇,這與我前文所述的中國式的史詩劇極為相象,而與布萊希特所創(chuàng)造的史詩劇則不同。英國莎士比亞的所有劇本,其對白基本上是由詩體寫成的,他的有些歷史劇也取材于真實的歷史故事,然而,與我們所指的中國式的史詩劇有所不同,這些劇本只是用詩體寫成,其人物形象是否就是我們認定的史詩劇的英雄品格和詩化人格范疇,還可以加以商榷。
中國既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有著深邃的戲劇文化傳統(tǒng)。歷史上,戲曲與詩歌一直密不可分,可謂水乳交融,經(jīng)常是戲劇家就是詩人,而詩人往往就是戲劇家。如元代戲劇家關(guān)漢卿、王實甫,明代的湯顯祖,清代的孔尚任。他們每一部戲曲作品,都是一部經(jīng)典的詩歌作品,可以說,戲曲簡直就是一種天生的詩劇。話劇流入中國之后,讓許多的中國文化人也看到了,散文也可以進入戲劇,而且可以使舞臺藝術(shù)形象更為豐滿,更為卓越。話劇這種藝術(shù)形式立刻在中國大地流傳開來,并且馬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追捧。
現(xiàn)在看來,黃佐臨老先生是我國當代戲劇的一位大家,而且是首先提出了中國式史詩劇的概念,非常寶貴。但是,他對中國史詩劇的定位時,在認識上還是有一定局限性和模糊性的。比如說,他認為史詩劇是“歷史”加“詩歌” ,這就未免太表層化。我國戲曲不管從文本還是表演來說,基本上就是詩的。難道歷史劇戲曲就都是史詩劇嗎?莎士比亞的詩體歷史劇也都是史詩劇么?這個結(jié)果當然是否定的。中國式的史詩劇,除了其形式上與布萊希特的史詩劇有較大區(qū)別外,我看有兩點很難繞過去,那就是對劇中的內(nèi)容和人物還是有著不一般的標準的。那就是要尊重基本歷史事實,并且取材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用宏觀的視覺審視事件后的美學格調(diào)與人文精神,其主要人物、甚至群體人物,必須擁著一種非同常人的英雄品格和詩化人格。
在我國話劇創(chuàng)作史上,抗戰(zhàn)時期,轟動中國文化學界的歷史話劇《屈原》(郭沫若編劇、陳鯉導(dǎo)演,圖3)進入我的視界。我們姑且不管戲劇家郭沫若在晚期的文藝表現(xiàn)及人格趣味,就事論事來談一談《屈原》的藝術(shù)價值。從各方面來說,這部劇寫的秦滅楚這個事件基本上符合歷史真實,而屈原這個形象的英雄品格也勿庸置疑。郭沫若筆下的人物均有著強烈的詩化傾向。遠在1942年的時候,就當時的戲劇界來說,這是一部耀眼的劃時代的藝術(shù)作品。她的視覺恢宏曠遠,主題深邃,內(nèi)容充實而勁道十足,尤其寶貴的是其表演形式也算是別開生面。劇中人物的獨白,如“雷電頌” 立即風行一時。她既是一部典型的歷史劇,也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式的不同以往的具有強烈詩歌氣質(zhì)的話劇。我們關(guān)注她的獨特品格,可以得出結(jié)論,是這部戲劇開劈了中國式史詩劇的康莊大道。事實上,中國史詩般品格的戲劇在許多年之后也無出其右者。盡管當時無人提及“中國式史詩劇”這一概念, 但七十多年過去后的今天,回顧起來感覺有一種較為清晰的認識。
與《屈原》基本同期的還有一部歷史話劇,即陽翰笙創(chuàng)作的《天國春秋》,也是一部較為成功的作品。《天國春秋》以宏大的氣魄描述了太平天國內(nèi)外錯綜復(fù)雜的矛盾,展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表現(xiàn)出作家駕馭復(fù)雜事件的能力。該劇首演的時間在皖南事變爆發(fā)后不久,有著借古諷今的意思。意在呼吁中國國內(nèi)各界團結(jié)一致抗日,而不可打內(nèi)戰(zhàn)。然而,劇中人物似乎較為缺乏英雄氣質(zhì)與人格。史實選擇也傾注太多作者的主觀臆測,我認為還沒有完全達到史詩劇的格調(diào)和沖擊力度。
然后,中國史詩劇的創(chuàng)作是漫長的空白。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成熟的戲劇家們都想在史詩劇上嘗試,如曹禺的《王昭君》、《膽劍篇》,田漢的《關(guān)漢卿》、《文成公主》,吳晗的《海瑞罷官》(戲曲),甚至連郭沫若自己的《武則天》、《蔡文姬》等,因其選材的視覺不夠宏大,要么是和親團結(jié),要么是不畏權(quán)貴、剛正不阿,或者是臥薪嘗膽、雄才大略……主題多數(shù)過于理念、空洞,人物著眼點始終囿于自身的個人情結(jié),尤其是形象缺乏一種非理性的英雄品格和多重化詩人氣質(zhì),所以不管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說,較難進入中國式史詩劇的行列。
接下來,在改革開放之后,許多戲劇家們在這方面作了許多努力,都很有心得。這其中就包括了黃佐臨和他導(dǎo)演的話劇《生命·愛情·自由》。由于羅國賢劇作文本的局限性,黃先生對中國史詩劇的定位又有著較大的不足,所以無法超越話劇《屈原》的高度。endprint
相反,這一時期以來,我國電影、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較戲劇相對繁榮。越來越多的電影和電視劇制作動不動就自稱為“史詩”劇作,這一概念為影視界所廣泛濫觴。對此,編劇界從來沒有人提出過任何質(zhì)疑。似乎,投資巨大,人物多、場面大、時間跨度大,宏大敘事的所有作品,自然而然地成了“史詩”劇作,這實在太讓人大跌眼鏡了!“史詩劇”的概念,已到了刻不容緩正本清源的地步了!
我們再回到戲劇上。新時期以來,有兩部戲劇橫空出世,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那就是上海話劇中心的話劇《商鞅》(姚遠編?。┖瓦|寧省歌劇院的歌劇《蒼原》(黃維若、馮柏銘編?。_@兩部作品是2002—2003年度同時榮獲“國家舞臺精品工程”的,她們的榮譽也一定程度地佐證了新的時代新的審美趣味。這兩部作品一部歌劇,一部話劇,演出近乎完美。作品不僅取題真實的歷史大事,戲劇人物也具有著獨特的英雄氣質(zhì)與詩化人格特征,其文本與表演樣式也有著各自的獨到之處,完全可以歸納為中國式的史詩劇。特別需要指出的,話劇《商鞅》這么一部宏偉的史詩式巨制,其誕生之地居然是在全國公認陰柔之氣長于陽剛之氣的上海,不僅讓全國的劇人大呼走眼,也讓早已作古的“海派” 戲劇大師黃佐臨含笑九泉!在中國現(xiàn)有的體制下,地方上排演如此恢宏的大作,一般十分關(guān)注作品的地域性特色,而這兩部劇作無一是與本地特色文化相關(guān),這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刂谱鲉挝患爸鞴軉挝坏臍馄桥c睿智。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兩部大氣加霸氣的藝術(shù)作品,是響當當?shù)闹袊厣?,雖然無人把她們界定為“中國式史詩劇” ,但我認為是繼史詩劇《屈原》之后兩個最為重要的高峰!
檢看全國的戲劇創(chuàng)作,根據(jù)歷史事件改編的戲劇劇本多的是,但具有英雄品格和詩化人格的人物特征的戲劇就少而又少了!中國史詩劇的作者,其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很少是人物本體,一般是寫人物處于真實的歷史大事件、大環(huán)境中的似真遭遇,以宏觀的視覺審看本民族或本群體的意志取向,來表達一種強悍而樸素的生存思想與哲學態(tài)度。由于中國源遠流長的戲曲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話劇顯得特別有主見,其中史詩劇就是我們對戲劇散文化的選擇與思考。戲曲的個體性表現(xiàn)與程式化演繹,在關(guān)注史詩劇的大環(huán)境、大事件上,天生就處于劣勢的位置。在對戲劇人物的英雄品格及詩化方面,雖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然而因為過于沉耽內(nèi)心細微的變化而顯得瑣屑與小氣,不足以表現(xiàn)史詩劇中宏大的命題??v觀中國千年以來的戲曲作品,包括這幾十年新創(chuàng)作的戲曲好戲,都鮮見史詩劇的精品力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藝術(shù)的遺憾!
四、中國史詩劇的宏觀視覺與人物定位
現(xiàn)在我們談?wù)?,什么是史詩劇的宏觀視覺,史詩劇的英雄人格與一般的歷史劇或現(xiàn)代劇有什么不同。中國史詩劇的中心事件(線索)一般是寫群體戓族群問題。對任何藝術(shù)樣式來說,反映個體或個性十足的主觀感受是其主要任務(wù)和屬性,而史詩劇的母題或命題卻不在個體和個人的本身,無疑這也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史詩劇也寫人,也關(guān)注人的主觀感受,不過,史詩劇的人物一般會處在群體或族群之中,他們面臨的難題離不開群體或族群的主要難題。戲劇的核心矛盾常常是群體性生存問題,當然也是個體與個人的生存窘境。這樣以來,每部戲就需要一個或幾個代表人物,來處理或?qū)够蛘{(diào)和群體與惡劣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而這位被選中的人物,假如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那么這就是歷史劇,是現(xiàn)實人物那么這就是一部現(xiàn)代劇。當劇本中反映的人物困難,是真實地存在過的事情,那么對觀眾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和震撼!主人公所處理矛盾的方式以及個性特色,也就非常吸引觀眾的眼球。
正因為這樣,史詩劇的視覺關(guān)注的常常是大事件,主題更是表現(xiàn)人物強烈的集體意識,所以能得到成功就更為難得。寫得不好,很容易墜入概念化、虛偽化,人物性格也會給人“高大全” 的感覺,難以打動觀眾。解放后的50、60年代,文藝作品掀起了一股寫大題材、大主題的風氣,再加革命英雄主義,讓人好一陣郁悶。史詩劇與這樣的作品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史詩劇中人物的英雄品格究竟是什么?值得我們反復(fù)探索。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每一部戲中的英雄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有著較大距離,或多或少都有著一種非理性的亮點,賦予了作者強烈的理想色彩。比如七十多年前的話劇《屈原》中的屈原,就是這么一個獨特的人物。而文革中的“英雄人物劇” (我們估且這樣稱呼)里的人物,要單純得多!
屈原這個歷史人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而且,其符號意義不言而諭。在當時的抗戰(zhàn)形勢下,自然有積極的一面??少F的是,郭沫若在本劇中對其人格的渲染與鋪陳,既充滿理想的色彩,也充滿了英雄的悲哀。著名的“雷電頌” ,并非是關(guān)于秦人入侵之言,而是處在民族生死存忘之際詩人抒發(fā)了對現(xiàn)實不滿的肺腑之言。這種指桑罵槐的方式贏得了許多觀眾的心,其人物的英雄品格表露無遺!重要的是,史詩劇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個英雄人物的氣質(zhì),更多的是他的近乎愚蠢的執(zhí)拗,有時候也可以是一群人物的非理性原動。戲劇就是這么好玩的藝術(shù)形式,愚蠢而導(dǎo)致的行為是許多偉大戲劇的母題,如英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美國奧尼爾的《天邊外》、《榆樹下的欲望》、《瓊斯皇》,我國曹禺的前期作品《雷雨》、《原野》等等,這些戲劇中皆含有許多非理性因子,戲劇評論家們也普遍使用一些技術(shù)性詞匯去闡解,如欲望、貪婪、誤會、沖動等等。而史詩劇慣常使用是用正面的高度去包容和概括人性中的弱點,這些弱點反倒促成了英雄人格的奇妙誕生!
上海話劇中心推出的歷史話劇《商鞅》(陳薪伊導(dǎo)演,圖四),編劇姚遠,是一位現(xiàn)役部隊作者。我曾用百度搜索其資料,百度百科中介紹了十幾位同名人,居然沒有關(guān)于他的介紹資料!足見網(wǎng)絡(luò)的極端不靠譜。這部戲的主人公商鞅,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個震爍古今的改革名人,本劇視覺以英雄偉業(yè)的成功和英雄個人的毀滅為軸心,結(jié)構(gòu)完美,語言功底扎實,意境十分雋永,其中有些細節(ji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祝歡是秦太祝,也就是巫師,在商鞅出生之時的預(yù)言:“鞅,辛卯年五月七日亥時生人,五月之子,精熾熱烈,父母不堪,將受其患。命當族滅滿,五馬分尸……”接下來就是讓嬰兒生存或死亡的激烈矛盾,母子被拋入了大河……這固然是作者的虛構(gòu),卻具有著強烈歷史感,又有著神秘的宿命感,與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命運悲劇同樣震撼人性!尤其是祝歡后來為韓女占卜,為商鞅所殺,富有戲劇性!最為震撼人心的是,為秦變法成功的商鞅,最終為自己誓死捍衛(wèi)的法律所不容,這并不是一種嘲諷或者冷幽默,而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正如商鞅母親最后呼叫著:“我生下了一個孽種,這個孽種讓奴隸見了天日,令顯貴們變色,難道還不夠嗎?這個孽種令山川易位,乾坤倒轉(zhuǎn)!難道還不夠嗎?”這是多么宏大的視覺,商鞅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這部戲劇,是建國以來歷史話劇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也應(yīng)該是史詩劇中一部扛鼎巨作!endprint
《蒼原》(曹其敬導(dǎo)演,圖5)是一部歌劇,編劇是兩位湖南人。第一編劇黃維若先生,曾經(jīng)近距離接觸過兩次。一次是在1998年的湖南高級編劇研修班,聽他講課,內(nèi)容是關(guān)于“戲劇的‘闖入者” ,印象很深。第二次就是去年,湖南省藝術(shù)研究院又辦了一期班,我旁聽了他的課。第二編劇馮柏銘先生,上世紀90年在全國歌劇匯演的株洲見過,戴著一幅深度近視眼鏡。我那時還在常寧縣歌舞劇團當編劇,知道他的歌劇《深宮欲?!泛艹晒?,所以特別注意他。這兩位編劇其外形雖然大不同,但書卷氣卻都相當濃,有著十分斯文的氣質(zhì)。然而,正是這二位看似文弱的南方人,寫出了一部北方民族磅礴大氣的作品,令中國歌劇界甚至戲劇界為之震動!《蒼原》述說了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清乾隆年間,寄居在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一百四十年的中國土爾扈特蒙古族部落,為了民族生存和對自由的追求,在首領(lǐng)渥巴錫汗的率領(lǐng)下,毅然舉族東歸。行程萬余里,歷時七個月,付出重大犧牲,終于回到中國故鄉(xiāng)。這一民族大遷徙曾被一位英國史學家稱為震撼世界的壯舉。歌劇《蒼原》將這一宏大的悲壯史詩,組織構(gòu)成了復(fù)雜而尖銳的戲劇沖突。土爾扈特部落這一英雄的群體和他們具有鮮明特征的代表人物,在生與死、愛與恨的火焰和血海中唱出一支支交織著生命、愛情、自由和尊嚴的悠長牧歌。
請想像一下,已經(jīng)在一個遙遠的地方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一個民族竟然決定返回傳說中的故鄉(xiāng),歷盡苦難,九死而不悔,多么宏大的視覺!多個戲劇人物的英雄品格,更是鮮明凸顯!歌劇本來就具有很強的詩歌屬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歷史歌劇就是史詩劇,也不是所有的宏大敘事就是史詩劇,從《蒼原》這部戲我們更可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只有在史實事件的宏大視覺下,人物具有著一種復(fù)雜的非理性精神狀態(tài)和詩人氣質(zhì),歷史戲劇才能成為壯美的史詩劇。這也算是中國式史詩劇的一個重要特征吧!
回顧外國人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劇作家常常跳出人物立場和情節(jié)邏輯,來敘述故事的發(fā)展和深度剖析,他把這種新的舞臺語言類作品稱之為“敘事劇” 。對觀眾來說,這種超強的說理性戲劇,分明是理性思維多于感性思維的成分。布萊希特毫不隱晦地介紹說,這種戲劇實驗的靈感來源于亞洲,即中國戲曲。1972年,這種革命式的戲劇風靡全球,超過莎士比亞的戲劇演出場次,許多理論家對此著書立說。中國戲曲的虛擬性特征,及演唱時的間離效果,形式感的極端強調(diào),確實給了西方戲劇廣大的想像和創(chuàng)作空間。然而,反過來說,在我們中國的本土上,西方戲劇又何嘗沒有給了我們?nèi)f分地震撼與刺激。所以,我們的史詩劇觀,又朝著截然不同的另外一個區(qū)間走去。中國史詩劇以塑造人物的生動性為主,不注重外部形式,人物不脫離基本情節(jié),追求格調(diào)的詩化和主題深層的思辨性。這也許可以算作是東西方文化趣味的某種差異補償。
五、中國史詩劇創(chuàng)作的未來走向
一部史詩劇首先應(yīng)該就是一部歷史劇。即使是一部現(xiàn)代劇,也應(yīng)該具有歷史的情結(jié)與美學涵義。意大利的B·克羅齊有一篇文章,叫作《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任何一部當代的作品,也就是未來的歷史作品!
中國史詩劇應(yīng)該有自己的走向,不同于布萊希特,也不同于別國任何一種體例。中國的藝術(shù)家們,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工作。話劇《紅旗渠》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在此我要對河南的文藝工作者和人民表示衷心祝賀與感謝?;仡櫸覈嗄暌詠淼膽騽∷囆g(shù)創(chuàng)作,五千年的文化積是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富礦帶,我們有著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然而,一直很少產(chǎn)生那種具有宏大視覺和英雄品格的史詩劇作品。究其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某一方面。這既有我們戲劇創(chuàng)作人員的因素,也有劇種形式的局限性,更有資金上和各類人才窘促缺乏的深層因素。最為重要的是,戲劇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shù)樣式,必須需要一個高瞻遠矚的決斷中心,因為只有看得準,才能打得準!而且,還需要一個集體堅定不移地進行藝術(shù)探索和辛勤努力,才會擁有豐碩的收獲!
遼寧歌劇院二十多年來,不間斷地實驗著大歌劇、史詩品格的作品,才有了后來的《蒼原》問世;上海話劇中心更是兢兢業(yè)業(yè),花死力氣,持之以恒地追求高品味、高格調(diào),才有了沉甸甸的《商鞅》降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為中國一個公認的陰柔性城市,讓世界看到了在文化名片上顯出其闊大、雄強的百分之百的陽剛氣質(zhì),這不能不歸功于它的包容氣概和精品意識!
什么才是傳世精品呢?絕不是得了什么大獎,作品就可以傳世了!戲劇這種形式,至今還未被其它的藝術(shù)形式所淹沒,自然有著它的獨特優(yōu)勢。戲劇的劇場交流感,被公認為是使戲劇保持鮮活的原動力。觀眾絕對是戲劇的一部分,在有些方面來說,觀眾也是戲劇的參予者。一個劇場中,只有一位觀眾和有著一千位觀眾的客觀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電影作品不存在這個問題,觀眾是個絕對的旁觀者。我始終認為,一部好的舞臺藝術(shù)作品,可以無限地改變一座城市、甚至一片土地的文化基因,這是當代一般的影視藝術(shù)與印刷媒介難以企及的高度。
由于中國式史詩劇與國外史詩劇的著眼著不同,戲曲的表演模式反而成了中國式史詩劇的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然而我始終認為,戲曲并非不能以宏觀視覺構(gòu)建深邃而激越的主題,其人物性格并非不能突破類型化的簡單樣式。雖然說,藝術(shù)的微妙特性決定了人性的內(nèi)省式創(chuàng)造,微觀心態(tài)始終是藝術(shù)的主要表述方法,所以說中國史詩劇并不是唯一的優(yōu)秀藝術(shù)樣式,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只是著眼點非同一般。前面我曾說過,一般的戲劇作品,關(guān)注人物本體的內(nèi)部世界的開掘,而詩史劇著重于對社會環(huán)境的思索和人類生存狀況的探求。從思辨上看宋,中國式史詩劇與外國式史詩劇是相通的??梢哉f,每一種藝術(shù)樣式都有可能產(chǎn)生偉大的作品。史詩劇關(guān)鍵之處,是創(chuàng)作者和制作者必須開放視界,站在歷史的層面之上,站在文化思想的最深處,站在世界遼闊的大平臺上,多想想藝術(shù)與人類命運之間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終極關(guān)懷,盡少一些空洞的理念。這樣一來,視覺必然會顯示出宏大的角度。只有徹底地摒棄了短淺的功利思維,以及單純的商業(yè)目標與政治需要,作品才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人物個性切忌只注重理性、聰穎與正確地展示,可以深入關(guān)注到人性的弱點與盲區(qū)。所謂“正確”,在歷史中來說,往往是階段性的。尤其是對歷史中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我們可以從多層面、多角度、多思維地去看待和挖掘,戲劇——這種古老的藝術(shù)會因新元素的加入,而產(chǎn)生奇妙的變化和耀眼的光芒!
最后,我毫不懷疑地相信,中國這片文化沃土,完全有可能不斷地誕生震撼世界、震撼時代的史詩劇大作!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