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蘋
【摘 要】英語變體與英語方言對翻譯的重要性與漢語方言一樣,也是由于這些變體與方言有大量的附加信息。社會語言學中有過許多研究,例如女性更傾向使用標準英語、學生有學生腔等都是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語言文化視角 翻譯 應用創(chuàng)新 研究
首先憑借口音,我們能夠或者基本上能夠區(qū)分說話人是英式英語國家的人還是美式英語國家的人,如果聽話人的英語基礎比較好,可以進一步區(qū)分說話人是英國人、愛爾蘭人、新西蘭人、澳大利亞人還是南非人,甚至區(qū)分出他或她是英國哪個地方的人;其次,通過這些變體中的方言,我們可以區(qū)分出說話人的受教育程度與社會地位。因為,英語與漢語一樣,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標準英語就說得越地道,社會地位越高,標準英語也就說得越地道。這些附加信息在交際中是非常重要的。
1英語的社會方言
社會方言的另一個問題是英語國家的少數(shù)民族的方言,如黑人英語。據(jù)侯維瑞(1988)與Fromkin and Rodman(1988)介紹,黑人英語在語音、詞匯、語法三個層面都有別于標準英語。在語音上有些輔音被省略了,有些輔音轉成了別的輔音,有的元音與別的元音相混淆,重音有時也移位了。在語法層面上,在第三人稱單數(shù)、物主代詞、名詞復數(shù)上,在否定的使用上都有別于標準英語。
但是我們也看到,由于方言具有區(qū)別社會素質的特征,會使操某些方言的人產(chǎn)生優(yōu)越感,使操另一些方言的人產(chǎn)生自卑感,從而產(chǎn)生方言隔閡與方言偏見,操方言的人往往會摒棄自己的“劣勢”方言而去說別人的“優(yōu)勢”方言,結果誤導聽話人或讀者。我前面有一個這方面的例子,講的是社會語言學中的一次試驗,讓受試聽錄音磁帶以區(qū)別哪一組是白人哪一組是黑人,結果,不少人顛倒了“黑”“白”。
那些希望借助于標準語來拔高自己,以脫離自己的境遇的人,是某些黑人文學鞭撻的對象。他們會將那種通過語言來自我拔高的現(xiàn)象看成是勢利眼。這時我們如果不將黑人英語用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以便與那種自我拔高的語言形成對照的話,就會失去許多意義。當然,由于一種語言的方言在另一種語言中一般找不到適當?shù)男问絹肀磉_,翻譯中多采用模擬的辦法,同時輔以適當?shù)恼f明性文字。例如,將黑人英語中的雙重否定翻譯成漢語的雙重否定,并在上下文中或以加注的形式說明這是有特色的黑人語言。又如,用一定形式的漢語錯別字來翻譯丟掉了l或r的黑人英語中的常見詞語時,也在上下文或注釋中予以說明,這樣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效果。
2英漢文化與翻譯的其他問題
英漢語言文化與翻譯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這里我主要談談民俗文化問題。民俗文化包羅萬象,從生活起居到禮儀慶典,都是民俗文化研究的范圍。杜學增(1999)是中英民俗文化比較的一本專著,書中比較了姓氏、稱謂、問候、介紹、見面、拜訪、送禮、致謝、道謝、稱贊、邀請、答復、宴客、女士優(yōu)先、隱私、禁忌等十六大類別。其中,姓氏文化與稱謂文化,本書已作了介紹,對他的書中所涉及的其他民俗文化,筆者也不準備重復,這里主要討論一下師生交往方面的中英文化差異,順便談一下中國的酒文化與習俗文化的歷時研究。
師生交往,英語分正式與非正式兩種,當然,這里所說的正式與非正式也是兩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不但兩極之間有許多過渡形式,就連正式與非正式本身也難以劃清疆界。根據(jù)英語語言文化,在下面這些情況下師生間的交往是正式的。1)學生申請就學、轉學或提交其他與學業(yè)有關的申請時的交往;2)老師答復學生有關就學、轉學或其他申請時與學生的交往;3)在某些正式場合下的師生交往,如畢業(yè)典禮上;4)學校頒發(fā)的文憑與學歷材料如畢業(yè)證書、學位證書、成績通知單等。下面這些情況下是比較正式的。1)課堂教學;2)考試;3)答辯;4)某些不是十分正式的場合。在下面這些情況下基本上是非正式的。1)師生間的日常交往與應酬;2)在俱樂部、運動場或家庭環(huán)境中等;3)在校園或其他場合的巧遇等。
在英語語言文化中,師生見面一般都互相打招呼(exchange greetings),敘話過后都要道聲“再見!”漢語語言文化中,一般相遇時,學生都說“某某老師好”,如果學生想與老師說話,都是稱呼“某某教授”或“某某老師”,然后說話,說完之后也道聲“再見!”但是,英語說“再見”的方式很多,有Good-bye! See you! See you around! Good night!等。另外,英語方言中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少。人們常說,美國人見面講Hi!或How are you doing?英國人見面講How do you do?或Good morning!或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澳大利亞人見面講Good day!
3交往的習俗差異
一般說來,中國人對老師解答了問題或做了其他有利于學生的事,學生也都表示感謝,但是如果學生作了對老師有利的事,老師雖然也表示感謝,但表達的程度要平淡得多。但是,在中國學生稱贊了老師或老師表揚了學生,尤其是前者,一般是不表示感謝的。有些小事,如學生下課時為老師擦了黑板,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沒有粉筆了,慌忙到隔壁教室給老師找來粉筆,老師一般不說聲“謝謝!”有時老師說了,學生反而不好意思。在英語國家,學生稱贊了老師或老師表揚了學生,一般情況下對方都要表示謝意,學生為老師擦了黑板或找來粉筆,老師一般也要表示感謝。
中英文化中對感謝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是“沒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庇械纳踔琳f“有什么好謝的?這不是應該的嗎?”這樣的回答,在英語國家的人聽來,似乎是反駁。
【參考文獻】
[1]伍鐵平,1999.《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謝天振,1999.《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邢福義(主編),1991.《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徐烈炯,1988.《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