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華(寧波大學 圖書館與信息中心,浙江 寧波 315211)
“Outreach服務”是指為無法獲得目標需求或者獲得目標需求困難的群體,提供幫助所開展的各種服務活動。[1]高校圖書館服務對象主要是社會屬性的“人”,應該積極開展Outreach服務,以滿足入館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美國學者高爾指出:“圖書館是一座心智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者治療的藥物”。[2]英國學者斯坦利·加斯特在《圖書館與社區(qū)》一書中提出高校圖書館應培養(yǎng)一種能夠為病人“開藥方”的醫(yī)生式學科館員。[3]這就與繪畫藝術療法(Drawing Therapy,簡稱DT)協(xié)調身心、撫慰情緒的心理康復效能相一致。DT作為一種治療活動,利用繪畫具有表征人格特質、心理世界、人際交往和社會影響等本質機能,將該藝術介質作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身之間的溝通工具,達到緩解或消除情緒沖突,促進身心和諧健康,完善人格的目的。設立DT工作坊,是高校圖書館開展Outreach服務的一個全新發(fā)展方向,它不僅使入館讀者能夠通過參與DT工作坊活動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與共鳴,也可以促使高校圖書館真正成為入館讀者安撫情緒、豐富內心世界的“精神餐廳”,這種深度人文關懷是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項目以及數(shù)字信息服務項目所不具有的,應成為高校圖書館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的工作方向。
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 簡稱U&G)是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體,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4]技術接受理論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認為人們對新技術的接受緣起于兩個關鍵技術因素—直覺有用度(perceived usefulness)和直覺易用度(perceived ease of use)。直覺有用度是指某項技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自身的效能;直覺易用度則是指在某種程度上不費氣力的使用某項技術能夠達到輕松影響行為意向的目地。[5]人類行為的改變與這兩個變量有著緊密的度量關系。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簡稱 SET) 核心是“互惠原則”,主張人們應該通過相互的社會交換獲得利益雙贏。[6]本文以SET、U&G和 TAM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為指導,以TAM理論的直覺有用度和直覺易用度為視覺,以SET理論的 “互惠原則”為目標,探討高校圖書館DT工作坊Outreach服務的使用滿意(U&G)模式和可行性操作案例。
圖1 SET、U&G和TAM結合模型
美國藝術治療協(xié)會(America Art Therapy Association)認為DT是以繪畫藝術活動為媒介,強調來訪者享受繪畫藝術活動的參與過程,而非注重其繪畫藝術技能的掌握,更多的關注是幫助來訪者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人格,調適情緒沖突的心理治療服務。DT是在隨性地涂鴉過程中,為來訪者搭起一座通往內心世界的橋梁,因此具有較低的防御機制以及易操作等常態(tài)化的心理治療特性,匹配了技術接受模型TAM的直覺易用度的性能特質;DT完善人格、撫慰情緒的效能則與TAM直覺有用度同步。通過參加高校圖書館DT工作坊Outreach服務,入館讀者的負性情緒得到了宣泄和緩解,情緒撫慰后的心理愉悅,則是與使用與滿足理論(U&G)所指導的“受眾對媒介的特定需求獲得滿足”一致。高校圖書館開展融合人本主義DT工作坊Outreach服務,有利于高校采集到來自社會四面八方的良言善策,為高校圖書館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服務奠定基礎,而這也與社會交換論(SET)核心原則——“互惠原則”相一致。
DT研究主要包括繪畫藝術評定和繪畫藝術干預兩個方面。從評定和干預兩個角度審視DT操作技術,主要有非結構性的自發(fā)繪畫技術和結構性的繪畫完成、色彩探究技術兩種。[7]以上技術均需要藝術治療師給予來訪者積極、真誠的關注,并為其提供支持性的、容納性的環(huán)境(DT工作坊)。國外常用的DT操作工具,主要有房樹人(house-tree-person,HTP)、家庭動力分析(Kinetic-Family-Drawing,KFD)、肖像面具(H Figure Drawing,HFD)等幾種工具。DT評定技術常使用HTP工具,DT干預則結合 KFD工具較多。
DT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熱身、評定與干預、分享和交流、作品處置等幾個步驟。這幾個步驟可視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1)熱身。創(chuàng)設支持性的、容納性的治療環(huán)境(DT工作坊),并盡早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2)干預與評定、分享和交流。以非結構性的自發(fā)繪畫為媒介,分享、交流受訪者隱秘的情緒表達,借助結構性的繪畫完成、色彩探究干預技術,緩解或者消除受訪者情緒沖突。(3)作品處置。前期參與DT活動的來訪者作品留在工作坊內,并張貼在DT工作坊合理位置、鞏固治療效果。活動結束后,作品的去留權則歸屬于來訪者本人。倘若留在工作坊備案的話,藝術治療師只擁有借助該作品進行科學研究的權利,而并不享有著作權。[8]
借鑒DT心理治療工作坊的設置布局方案經驗,可以在高校圖書館較為安靜、利于繪畫藝術媒材運用區(qū)域,籌建并布置DT工作坊。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通過借鑒DT心理咨詢中心藝術咨詢師參與DT活動的服務途徑和方案,以DT繪畫媒材為中介,然后借助DT評定技術,與入館讀者進行交流溝通,以便發(fā)現(xiàn)其用語言無法表達的隱秘性情緒;借助DT干預技術,緩解和調適潛藏于入館讀者內心世界的情緒沖突。參加DT工作坊服務的學科館員需要借鑒藝術治療職業(yè)道德操守,不對來訪者的繪畫技能以及DT活動作品進行主觀干預。同時以共情為基礎,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參與入館讀者的DT活動,以來訪者對自己參加DT活動作品闡述為主旨,融合人本主義DT理念,調適入館讀者情緒沖突,幫助其澄清情感創(chuàng)傷經驗,傳遞目前情緒需求,緩解情緒沖突,改善自我人格,從而重建健康心靈。DT操作模式見圖2所示。
圖2 DT操作模式
DT工作坊場地可以選擇在圖書館一樓大廳(內設獨立封閉空間),這樣不僅環(huán)境寬松自然明亮,而且私密性和開放性同時兼顧。DT工作坊操作活動可以設計為6周,每周1次,每次110分鐘。選擇高校圖書館具有藝術學科背景的學科館員擔當工作坊的指導館員、協(xié)助館員(各一人)。此外,DT媒材介質的擺放以及工作坊氛圍的布置,應給來訪者創(chuàng)造一種家的安全關系,借助非指示性的HTP、KFD技術工具,以非結構性的自發(fā)繪畫和結構性的繪畫完成、色彩探究操作技術為手段,在DT工作坊為來訪者創(chuàng)建一個支持的、安全的容納環(huán)境。DT媒材的選擇有馬克筆、蠟筆、油畫棒、橡皮泥、水彩筆、雕刻、雕塑、陶藝、美術拼貼材料以及照相機等。
應用案例選擇在長三角地區(qū)某副省級城市兩所高校圖書館展開。案例操作時應該注意的是,協(xié)助館員要明確告知來訪者,必須采用手描的方式進行DT工作坊活動。不能使用尺子等線條描述工具,可以借助橡皮進行修正,可以自由選擇色彩覆蓋。
圖3 王、李兩位來方者初次HTP活動作品
如圖3所示(王同學來自于單親家庭、李同學來自于留守家庭,均為男性)畫面中房子墻面的缺失,投射出內心自我的脆弱;門窗的比例較小和關閉狀態(tài),映射出兩位同學潛意識中人際交往關系的內在防御;對樹干的刻意刻畫以及樹枝描述的省略,則是對各自獨立支配現(xiàn)實能力的一種消極認識。經過來訪者闡述,畫中人物是自己的生活現(xiàn)實像,畫面中比例較小的男孩與以時髦女郎代替自我男性的事實,則投射出對自己生理身份的不自信而產生的自卑心理。雖然主修工業(yè)設計專業(yè)的兩位同學,成績優(yōu)良,但是相比成長于其他完整家庭的男孩子,兩位同學主要存在自卑、消極、封閉等心理問題。
此外,在另一案例中,當指導館員走進DT工作坊時,就注意到角落里的來訪者——小梅,目前其家庭成員為4人,她和繼母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家庭關系最為緊張。當其余來訪者已經開始畫的時候,她只是默默的注視著窗外。后經過與學生輔導員和班干部的聯(lián)絡,發(fā)現(xiàn)小梅在生活、學習中的表現(xiàn)是沉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流,但是卻喜歡挑釁出風頭。畫面(如圖4所示)中沉悶的色彩投射出來訪者抑郁、逃避的生活態(tài)度;突出屋頂?shù)目坍?,則映射出幻想空間與現(xiàn)實之間的一種距離,也是出風頭偽裝自我強大的一種心理投射。
圖4 小梅DT工作坊初次評定作品
對于參與圖書館DT工作坊活動案例存在的情緒心理問題,筆者借助KFD技術工具,以非結構性自發(fā)繪畫、結構性繪畫完成、色彩探究手段,對有情緒沖突的來訪者進行了心理調適,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個案提交學校有關心理輔導部門進行了疏導、治療。
圖5 王、李兩位來訪者參與自發(fā)繪畫、色彩探究治療作品
以上兩幅作品(如圖5所示),反映出經過一個周期非結構性的自發(fā)繪畫以及結構性的色彩探究兩種技術的運用,王和李兩位同學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的內心寧靜與和諧。作品中的黃綠、嫩綠、淡綠象征著青春與活力,投射出來訪者迎接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代表喜慶的紅色,象征熱烈、快樂與歡悅;光感最強的黃色光,映射出來訪者敞開心扉接納生活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另外,經過一個周期結構性的團體繪畫完成活動的參與以及KFD技術工具的干預,兩幅作品(如圖6所示)投射出小梅溫馨的家庭關系以及自己內心愉悅的精神狀態(tài)。作品色調柔和溫暖,作品中的家庭成員關系親密,作品中欣賞音樂的少女(小梅自我的現(xiàn)實像)也流露出其盡情享受生活的狀態(tài),原本困擾自己的家庭情緒沖突已蕩然無存。
圖6 借助KFD技術工具參與治療的來訪者小梅作品
高校圖書館開展DT工作坊Outreach服務,對于調適入館讀者的情緒沖突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應用前景廣泛。為了促進其推廣,高??梢灾С謭D書館建立一種學分驅動機制,如通過與校教務處建立學分聯(lián)動機制,為入館參加一定周期DT工作坊活動的讀者,給予一定的學分;也可如上海交通大學在本校圖書館引入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成功先例,[9]設置DT選修課程,給予1~2個選修學分。依照SET、U&G和TAM模型理論,入館讀者的“使用動機”條件刺激將會增強,由原來的“被動入館”到“主動入館”,在參加DT工作坊活動之余,還可以參加工作坊其他藝術資源的欣賞與創(chuàng)作,鞏固DT撫慰情緒“療效”,這不僅有利于館藏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可為推進高校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擔當進程做出應有的貢獻。
[1] 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 [EB/OL].[2013-02-21].boutala/offices/olos/index.cfm.
[2]葉英兒.淺談學校圖書館與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2(10):290-291.
[3]龔杏娟.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淺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3):41-43.
[4]牛勇.“使用與滿足”——基于讀者觀的圖書館[J].科技文獻信息管理,2010(1):58-59.
[5] Davis FD.BagozziRP&Warshaw User Acceptanceof Computer Technology:A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J].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9 (8):989-1003.
[6]郭如心.淺析社會交換理論在知識分享中的應用[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09(8):34-35.
[7]周紅.表情達意與心靈潤澤[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56-57.
[8]王登霄.知識產權法學[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149-155.
[9]陳進.大學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