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妮
摘 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過程。那么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和實施有效教學方法,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本文淺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的有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中化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0018-02
新課標實施后,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的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不僅換了教材、減了課時,特別是教師多年來形成的知識體系和教學經驗都受到很大沖擊。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課堂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成了非常嚴峻的問題。本文就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課堂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期新課標的要求。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習熱情
老師應該讓化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化學現象,體會實驗給他們帶來的新奇感;通過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炊具含有的化學物質、新科技帶來的科技產品等,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東西,引申出與化學方面相關的知識和原理,在深刻理解化學原理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途徑。例如:在講解Na2O2的化學性質之前,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火災時,我們首先應想到的是如何去滅火?(學生回答:水和滅火器)大家見過水和滅火器中所產生的CO2能夠點火的現象嗎?這一情景問題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急于想看教師接下來所要進行的演示實驗,從而為學習和研究Na2O2的化學性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學順利進行的一個必要條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有效教學是師生交往和互動的過程,新課程滲透著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因此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在教學有關化學平衡的知識點時,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考查有關課本上關于這一知識點的各個方面,并驗證這一結論。這樣不僅能達到知識點傳授的要求,而且能在實驗過程中使學生更深刻直觀地學到這一知識點。
教師要盡可能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型模式,從而使學生自行獲取和運用知識,享受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樂。在化學教學中,很多內容都可以開展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化學現象的討論;從化學現象探索化學規(guī)律的討論;運用化學規(guī)律分析化學現象的討論;運用化學規(guī)律設計解決現實問題的討論等。在碳酸鈉與碳酸氫鈉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組實驗:
A.在相同質量的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固體中,同時倒入相同體積的0.1mol/L的鹽酸。要求比較兩者的共性和差異性。實驗結果都有大量氣泡出現,這就證明兩者都能進行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B.在2mL 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鹽酸,結果完全出乎學生們的意料,沒有看到氣泡,滴加到一定量鹽酸后有大量氣泡產生,有的同學認為可能碳酸鈉一開始沒有與鹽酸反應,也有的同學認為碳酸鈉一開始與鹽酸反應生成了某種中間產物,因此沒有氣泡產生。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探究,統(tǒng)一認識,原來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分兩步進行:
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1.動手實驗——活動性學習
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驗。動手實驗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老師可變示范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動手實驗的氛圍、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養(yǎng)成動手實驗的習慣、培養(yǎng)動手實驗的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實踐活動,凸顯活動性學習的科學內涵和外在表現,讓學生在動手實驗的自主建構過程中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各方面素養(yǎng)。例如:在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中,應該從高一化學教材中的學生基本實驗操作開始逐步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和嚴謹的實驗探究精神,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多使用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學生實驗應盡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等。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教師要改變以例題、講解、示范為主的教學方式,以開放、寬容的態(tài)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導學生投入到充滿著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中去。突出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深入了解并科學調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各方面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也應有意識地利用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例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氫氧化鋁的制備優(yōu)化方案的探究、實驗證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案設計探究、Fe(OH)2的制備探究等等。
3.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獨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時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動態(tài)生成。這樣,通過積極的互動,學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間里表述和傾聽,在爭辯與討論的動態(tài)過程中感悟和體驗,在思維的碰撞中創(chuàng)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揚棄,在情感的溝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啟迪,使合作交流的互動性學習成為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柱。
參考文獻:
[1]劉宜生,韋承陽.挖掘教材趣源,激發(fā)和培養(yǎng)高一新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探討[J].中學生化學,2010,(4).
[2]季敏.打造寬松、和諧的高效課堂[J].中學生化學,2010,(4).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