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在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舉辦的201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助殘陽光行動暨共青團關愛農(nóng)民工子女行動骨干人員培訓班上,中央電視臺主持人、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白巖松以《志愿服務九思》為題,講授了他對志愿服務的思考。現(xiàn)將整理完善后的《志愿服務九思》一文從本期起連續(xù)刊發(fā),以饗讀者。
志愿者行動在中國扎根,是在1993年,由共青團中央在全國發(fā)啟。和中國很多事情一樣,志愿服務也是與鄧小平的南巡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緊密相關的。正是由于鄧小平南巡,思想進一步解放,我們要由一個過去單兵突進的經(jīng)濟改革、生活改善,向整體的社會改革、民生改善的方向進行轉(zhuǎn)化。我們在討論志愿者話題的時候,要有一個大背景,為什么是這20年,尤其是在最近的這10年志愿者事業(yè)得以迅猛發(fā)展?那是因為,中國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由追求物質(zhì)目標的改革向追求非物質(zhì)目標的改革進行轉(zhuǎn)變,由一個效率優(yōu)先的改革向公平優(yōu)先的改革進行轉(zhuǎn)變,這是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不可忽略的重要背景。
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大幕。在前期的20多年時間里,我們改革的目標更多的是用數(shù)字衡量的物質(zhì)目標,溫飽、翻兩番、小康,等等。但是發(fā)展到最近的這10年間,原來的物質(zhì)目標正讓位于一些無法用數(shù)字衡量的目標,比如說尊嚴,比如說和諧。中國的改革毫不例外地走上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共同道路:一定要從對物質(zhì)的追求轉(zhuǎn)向?qū)Ψ俏镔|(zhì)的追求,這也正體現(xiàn)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追求物質(zhì)目標的年代,人們吃飽了就是幸福。范偉說:“餓急了,前方一哥們拎倆包子,只要能把那倆包子塞我嘴里,我就是幸福的。”我永遠忘不了小時候,家家都很窮,大家都不會去想象文明、民主、自由這些字眼,所謂理想也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吃飽、喝足,那個時候就是把幸福等同于物質(zhì)。但是當大家真正吃飽了穿暖了才發(fā)現(xiàn),吃飽穿暖之后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更難。這個時候幫助別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擁有一個和諧溫馨的人際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成了人們內(nèi)心的需求??梢?,20年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暗合了中國改革的悄然轉(zhuǎn)型。
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深圳蛇口貼的大標語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大家從這個標語里就能看到強烈的時代背景。這兩年我向有關部門倡議這個標語要改一改,變成“效率就是金錢,公平就是生命”。因為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我們的需求不一樣了,我們開始需要公平,在這個背景下志愿服務得以蓬勃發(fā)展。當今社會,除了物質(zhì)捐贈,我們很少提倡思想捐贈、時間捐贈、愛的捐贈,我們只理解硬慈善,一提到慈善都以金錢衡量,以物質(zhì)衡量,而缺乏對與人交流、心理支援、為別人提供就業(yè)模式、讓人走出孤獨等軟慈善的理解。所以,20年志愿服務的發(fā)展也暗合了這個社會正在由效率優(yōu)先向公平優(yōu)先的轉(zhuǎn)化。
那么,當我們的社會更加強調(diào)公平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涉及到一個社會準則,即擁有多余東西的人,要與其他人共同分享。這種多余不僅僅指物質(zhì)的多余,還包括精力、精神、情感、信仰等等?!兜赖陆?jīng)》里面明確地說,“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天之道。
在座的各位主要來自省、市團委志愿者工作機構,都是從事與志愿者相關工作的,在這兒我想與大家共勉一個觀點:任何只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人,做一件事情一定做不到真好,能及格就不錯了,而想要做到真好一定是由內(nèi)心指引腦袋,由要你做變成你真心想去做。今天,我把多年來參與志愿服務的一些思考作了些梳理,大致涉及九個方面,暫且叫志愿服務九思吧。
一、志愿與自愿?!爸驹浮边@個詞,其實在中國并不陌生,新中國剛成立沒兩年,就有了“志愿軍”的概念,“志愿”二字深入人心。在大陸,我們習慣用“志愿者”這樣的稱呼,而在臺灣、香港以及世界上其他華人地區(qū)更多的是用“義工”、“志工”等詞,我覺得后者更能體現(xiàn)自愿的意義。因為“志”和“義”天然地跟中國文化緊密相連,甚至比“志愿”這兩個字更靠近中國文化的本源。“志”,是“義士”的“士”字底下加一顆心,“義”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努力追求的優(yōu)秀品質(zhì),志愿者、“志工”、“義工”,國際上是一個詞,都是“volunteer”,這里都強調(diào)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思,都在反映著這種本源性,就是說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任何強加于人的都不是真正的志愿。
大家作為省、市級團委的志愿者工作部的部長,也涉及到一個思維如何轉(zhuǎn)化的問題。你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為你有機會做這項工作的管理者、這項事業(yè)發(fā)展的推動者而感到格外的驕傲和自豪。別人即便不在這個位置上都爭相做這件事,更何況你就坐在這個位置上呢?作為管理者、倡議者、種子、推動者、建設者,在發(fā)動引導別人的時候,也應該以自愿為原則,讓有此心的人能近此道,而不強迫懷有他心的人非做這件事。這就是孔子也講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也是強調(diào)自愿的本性。人的覺悟有高低,認識有先后,都很正常,也許人家再過一段時間認識到位了,也愿意從事志愿服務了,可是你現(xiàn)在就非得把人家拉進來,這樣不好,強扭的瓜不甜。因此說“自愿”這個詞,可以去衡量很多的事情,不僅是對你自己,也包括對他人。
二、志愿與自我。提起志愿服務,我們總以為是一種單向給予的概念,志愿行為總是去幫助別人,其實不然。我覺得志愿行為首先是在幫助自己、提升自己,是你自己的需求。人不是簡單的動物,吃飽喝足了就行,而是要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和提升。當你擁有自愿之心后,你愿意把志愿活動當成你的一個目標,為別人服務你會感到愉悅。就像有一次我做志愿服務活動時,有人問我,你為什么辛辛苦苦做這件事,耽誤你大量的時間?我坦誠地告訴他,這是我內(nèi)心的需求,人到中年最奢侈的東西是平靜,當我用大量時間做這方面工作的時候,我內(nèi)心更容易平靜,做完志愿服務之后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家里聽聽音樂、喝喝茶,我覺得我沒白搭。志愿者首先是為自己,而這種自己卻是一種提升,是人的更高層面上的需求的一種提升。
北京有一位老大姐現(xiàn)在快七十歲了,叫孫洵。志愿者行動在中國有20年,但她已然穿越了這20年,她干好事已有四五十年了。她走不出屋子,患了重癥肌無力,醫(yī)生宣判她二十幾歲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卻一直活到現(xiàn)在,因為幾十年來她通過做節(jié)目幫助別人,所有有這方面困擾的人經(jīng)常來到她房間里聚會。因為她天天想著幫助別人,不僅自己疼痛在減弱,而且現(xiàn)在活到了快七十歲,創(chuàng)造了人類醫(yī)學史上的奇跡。
我還采訪過一個編劇,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電視人,由于出了車禍,被人家給撞的坐在輪椅上生活。他說的一句話令人難忘,他說我也曾經(jīng)埋怨別人,怨恨肇事者,但是突然有一天我豁然開朗,當我在抱怨的時候世界越變越小,只剩下了我自己,終于有一天當我原諒了肇事者,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原諒更多的人,可以包容更多的人,心胸逐漸打開,我走出了自己的房間。
2005年我做《巖松看臺灣》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臺灣的人間佛教搞得非常好,他們雖然叫佛教,卻沒有任何香火氣,不是到那兒就跪下磕頭,而是大量的以志工的方式存在于這個社會當中。慈濟的證嚴上人跟我說過一句話,她說我要求慈濟的所有志工們一定要對被幫助的人說謝謝。聽上去很奇怪,我們習慣了被幫助的人說謝謝,為什么慈濟要求志工說謝謝呢?這就是志愿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你也是得到者,甚至你是更大的得到者,你應該有一種感恩,你意識到我很幸運,我還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得到一種愉悅,我去的時候可能心情很不舒暢,但在幫助完別人的時候我心胸打開了,這是一個自我拯救的過程,我怎么可能不對被幫助的人說聲謝謝呢?我要感恩,他居然還允許我?guī)椭?,他提供了我能幫助他的可能。這種反響恰恰也是一種境界。
志愿服務首先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也是讓自我得到拯救的一種方式。我見過很多人,當他沉迷在自我的領域里走不出去的時候,抑郁悲觀,但是當他把心打開,開始幫助別人、走向社會的時候,最后他自己得以拯救,請問誰是志愿服務的最大獲益者?其實最大的獲益者是自我,通過幫助天下而讓自己走進天下。
三、志愿與組織。放眼望去,全世界所有做得好的志愿群體都有組織。慈濟是一種組織,星云大師也有組織,醫(yī)生無國界組織現(xiàn)在讓國際紅十字會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菲律賓海嘯的時候,醫(yī)生無國界組織比紅十字會到得還早,而且工作很有序。但是組織如何提供平臺、提供服務、提供項目,尊重志愿的心,進出有度、進出自由,不帶有強制,以完全的自愿的精神和志愿的精神去做服務整合的平臺,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去回避,反而應該大力的提倡和踐行,組織也才能更好地去進行協(xié)調(diào)。
比如說佛山的養(yǎng)老院抱怨,平常的時候八天不來一撥志愿者,敬老的那天,一天來八撥,老人們一天洗腳洗六回。其實這恰恰提醒我們怎樣通過組織把志愿服務做得更好?首先,這家機構就要進行合理的登記,有效接納,而且是有力有序地接納,有需求的接納,不要不好意思拒絕,那就會變成壞事。其次,如果是組織對組織,不是組織對志愿者個體,也不至于出現(xiàn)這種情況。所以我覺得這恰恰反映的是志愿服務行為怎樣進一步有序組織的問題。
在組織的過程中,也涉及到在規(guī)范的同時如何不抹殺個性的問題。比如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工作,我覺得95%是成功的,還有5%失敗的地方。我們要做唯物主義者,要講科學,不能一說成功,就百分之百都成功,那么以后永遠不會再有進步了。在這兒我想說的是,我們奧運會志愿者的培訓為什么非要搞得千人一面呢?比如說,笑的時候要求每個人都露出八顆牙。其實志愿行為一定要研究人性,在人性很多準則當中,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準則就是完美是距離,過于完美和規(guī)范就是一種距離。假如每個志愿者都露出八顆牙,來賓在離門還有十米的時候就主動開門,姿勢是一模一樣的,請問你是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還是那一瞬間你被提醒為你是客人?體育場館的看門的志愿者隔十米就要開門,人家來賓倆人聊的正開心呢,可能就被你極其規(guī)范的“您好”嚇了一跳。我們培訓的目的是要讓培訓化于無形之中,先有規(guī)范而后消失于無形之中,這才是最高境界。
悉尼奧運會的志愿者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里的志愿者七十多歲的、十幾歲的全有,每個人的服務都讓你如沐春風,給你一種家里人的感覺。比如說打掃衛(wèi)生的進屋都跟你聊兩句,一邊打掃衛(wèi)生一邊說:恭喜你們啊,你們昨天又獲得了三塊金牌,那個誰誰誰表現(xiàn)的特別好……而我們的志愿者一進屋先敲門,然后規(guī)范地站在那兒說,我是幾號,我今天為您服務,非常感謝……等等。
四、志愿與身邊。很長時間以來,我在研究中國志愿服務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大的活動志愿者云集,一呼百應,小的活動志愿者卻寥寥無幾;在遠方的志愿服務我們立即出發(fā),在身邊的志愿服務卻被人忽略不計。我覺得這很不正常,其實最應該倒過來。一開始我們要以大的活動、大的運動會、大的項目為載體,像北京奧運會,像2010年世博會,全中國的孩子們都想報名,都要去當志愿者,然后把其當做一個重要的人生履歷。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有很多吸引力,甚至黨政及有關部門推動。事實上,在咱們中國,也是由共青團作黨的青年群眾組織先把志愿者工作推動起來,影響帶動社會,這符合NGO組織基本規(guī)律,更符合中國國情。比如說中學里規(guī)定學生應該有多少個小時去做志愿服務等等。讓人走進了這個門檻,然后慢慢擁有志愿精神,這是個過程,這沒有問題,但是不能長此以往。我相信經(jīng)過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還有廣州亞運會,我們在組織大型運動會、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方面已經(jīng)非常成熟,但是千萬不要給大家產(chǎn)生一種錯覺,覺得志愿活動就是大型活動的時候組織成千上萬的人去做,而且每次做的都特別成功,絕對不是的!這只是一個推手,一個過程,甚至只是一個開始,絕對不是我們的目的,如何去做好小的、具體的活動才更體現(xiàn)志愿精神。
還比如,在遠方我們做的很好,即便是在非洲等幾千公里外的事,報名的志愿者也很多,但是身邊的事,開個玩笑,老人跌倒了都沒人扶。身邊志愿精神的欠缺的確是當下中國志愿行為和志愿者活動必須要思考和面對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把大型的、成功的志愿服務活動的成果演化為一個又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小的、具體的志愿服務,如果我們不能把去遠方的堅定的出發(fā)者變成在身邊的志愿者,請問我們做這項活動的終極目標又是什么?曾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春華曾說,歸根到底我們是要把志愿服務的行動逐步演變?yōu)橹驹阜盏男模以恢挂淮卧诠?jié)目里轉(zhuǎn)引過春華書記的這段話。我們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已有20年,但真要說蓬勃壯大,星火燎原是在這10年的時間,從歷史長河來看還很短,從志愿的行為轉(zhuǎn)化成志愿的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跟社會的大背景、大變化都緊密相連。
志愿與身邊,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志愿服務一定是要回到身邊的。當北京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那些大的故事正在結(jié)束,我們開始將志愿服務轉(zhuǎn)移、分解到身邊的小事和具體的項目,比如對農(nóng)民工子女、對殘疾人、對老人的幫助等等。我覺得這一定是中國將來重要的命題,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度會有五六千萬的留守兒童,是在沒有父母的注視下成長,人類歷史上都很少有,那么他們需要的幫助是什么?還有,去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第一次超過兩個億,而且這是一個增量的過程,將來在這方面的志愿需求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永無止境。所以志愿服務如何回到身邊,這是個大問題。
五、志愿與需求。我們在做的每星期六晚上的新聞周刊節(jié)目,本周專門拍攝的是一個公益組織做的志愿服務活動,就是為邊遠山區(qū)的孩子送可以在上學路上邊走邊聽的書。過去我們很少考慮被幫助者的實際需求,給他們捐書,捐了很多的書,結(jié)果孩子們根本就沒時間看;還有人捐了電腦,但因為沒老師,沒課本,沒需求,沒端口,到那兒之后人家拿布蓋上再也沒用過。我們自己捐了東西,還以為干了多偉大的事,其實不是這樣的,志愿服務一定要考慮需求,而需求一定要建立在真的了解和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這是接下來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必須要深挖、猛掘和轉(zhuǎn)型的一個重要基礎。
我們不能“以我為主”,想當然地做志愿服務,而要以被幫助者或者說需求者的需求作為先導,那么想要掌握需求者的需求就必須建立在了解和調(diào)查的基礎上,只有一些數(shù)字數(shù)據(jù)是遠遠不夠的。上述的這個公益行為就是通過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真正沒書讀的地方,雖然把書捐了過去,也起不到預想的作用。孩子在來回上學的路上花三個多小時,回到家里就要干活、做作業(yè),第二天還要接著上學,各種因素決定了當他到家之后是沒有多少時間讀書的,與此同時他們路上大部分的時間倒是百無聊賴、可以利用的。當他們了解了這個現(xiàn)實情況之后,他們做的公益行為是就給孩子送裝滿了書的MP3,相當于給了孩子一個圖書館。這樣,孩子們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就可以邊走邊聽這些書,而且由于是專門捐給這些孩子的,所以輸?shù)竭@些MP3里的書都是準確地滿足了孩子們的需求,孩子們就變得特別愿意聽。我們也曾捐過很多書,但是你把成人自己都沒看的書捐給孩子們,你認為他會看嗎?在這件事情上反過來也啟發(fā)我們,志愿行為如何建立需求系統(tǒng),而需求系統(tǒng)如何建立在了解和調(diào)查的基礎之上,沒有調(diào)查不僅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