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龍
波普藝術之父理查德·漢密爾頓:超越波普藝術的波普藝術之父
文/昆龍
什么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不同,那么迷人拼貼 26×25cm 1956年
1956年,34歲的漢密爾頓為倫敦藝術團體“獨立派”舉辦的名為“這是明天”的展覽創(chuàng)作了這幅剪貼畫。畫面中對所有潮流事物的組合,顯示出藝術家本人對當時流行文化特征的一種敏銳的概括,濃縮了現(xiàn)代消費文化的特征。
50多年過去了,這幅作品即便在今天看來,也充滿了諷刺意味,其對當代生活荒誕的把握精確到令人咂舌。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進程本應帶給人更多閑暇來享受生活,現(xiàn)實中換來的卻是無處不在的商品、流行符號和大眾消費。閑適和優(yōu)雅變得無處安放??梢哉f,漢密爾頓精確地詮釋了一個時代的特征。
談到波普藝術,人們立刻會想到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申伯格、大衛(wèi)·霍克尼這些玩轉當代藝術圈的響當當?shù)拿?。理查德·漢密爾頓的名字似乎顯得有點陌生,但他是名副其實的波普藝術之父。
1956年,漢密爾頓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拼貼畫《什么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不同,那么迷人》。這件拼貼作品的大部分元素來自美國各種雜志,其中堆砌了吸塵器、沙發(fā)、林肯像、火腿罐頭等代表20世紀50年代時髦家庭生活的元素,沙發(fā)上坐著一位頭戴燈罩的裸女,豐滿的雙乳、明顯的乳暈和纖細的腰肢等部位被夸張強調。畫面中心是一位裸體的男性,身材健壯,肌肉線條明顯,表情嚴肅,據考證,這一形象原型來自1954年獲得“洛杉磯先生”稱號的Irvin Koszewski。這一系列象征陽剛的元素組成的男性形象,手中卻拿著一只碩大的棒棒糖遮住私處,上書碩大的“POP”—這既是英文單詞“棒棒糖”(lollipop)的末尾3個字母,又是“流行、時髦”的意思。
這件作品開創(chuàng)了當代藝術史上可能是最為大眾熟知的流派“波普藝術”(Pop Art)之先河,漢密爾頓也因此被稱為“波普藝術之父”。1957年,漢密爾頓在給朋友的信件中對波普藝術作出解讀—“流行的(為大眾設計)、瞬時的(短期解決方案)、易耗的(容易被忘記)、低成本、批量生產、年輕的(以年輕人為目標)、頑皮的、性感的、手法巧妙的、引人入勝的、大生意。”
然而,若僅僅將漢密爾頓等同于波普藝術,卻有失偏頗。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重要開創(chuàng)者馬塞爾·杜尚的追隨者,漢密爾頓從未將自己局限于波普藝術中。1922年,漢密爾頓生于英國皮姆利科,家庭中完全沒有任何藝術背景。但漢密爾頓覺得自己好像被“安排錯了”,從10歲起就決定將繪畫作為自己的主要興趣。長大后,曾先后在皇家藝術學院和斯萊德美術學院接受教育,其間跟隨后現(xiàn)代藝術之父杜尚學習,并深受杜尚的影響。
1960年,他將杜尚的作品《綠匣子》出版成抄本,1965年,他重建了杜尚的作品《大玻璃》—這件作品于1926年被砸成碎片。他的好友Edvavd Thovden曾說過:“事實上,1965年之后,漢密爾頓很少創(chuàng)作波普繪畫?!?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創(chuàng)作了“動蕩的倫敦”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源自真實事件,搖滾巨星米克·賈格爾和漢密爾頓的畫商“帥鮑勃”(Robert fraser)因毒品事件坐在警車后座,用戴著手銬的手遮擋面部。20世紀80年代初,他創(chuàng)作了“公民”系列,表現(xiàn)愛爾蘭共和軍絕食的場景。2007年,他又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震驚并敬畏(Shock and Awe)》,將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塑造成表情猙獰的牛仔形象,諷刺英國對美國的亦步亦趨。
上圖:浴室人物2號油彩數(shù)位輸出于畫布 100×100cm 2005年
下圖:Du Rhone酒店油彩數(shù)位輸出于畫布 100×100cm 2005年
“動蕩的倫敦”系列之67絲網印刷于畫布,丙烯及拼貼 67×85cm 1968年
20世紀60年代,漢密爾頓開始與畫商Robert Fraser合作。后來,Robert Fraser在著名搖滾樂手米克·賈格爾家里聚會時,被警方以攜帶毒品罪拘留并關押半年。出獄后,Robert Fraser的毒癮愈發(fā)嚴重,最終難以專注經營,畫廊于1969年倒閉。盡管只合作了3個展覽,漢密爾頓對Robert Fraser評價很高,甚至在1968年根據毒品事件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媒體報道的拼貼作品,加入自己的“動蕩的倫敦”系列。在這幅作品中,搖滾巨星米克·賈格爾和Robert Fraser因毒品事件坐在警車后座,用戴著手銬的手遮擋面部。
除了純藝術作品,漢密爾頓在設計等方面也成就頗高。他為披頭士樂隊的專輯《White Album》設計的封面,沒有一點圖像,僅是一片純白和兩行不起眼的字,標注出唱片名和披頭士樂隊名,異常簡約,堪稱封面設計的經典之作。他為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繪制的插圖令人印象深刻,據《衛(wèi)報》報道稱,這些插畫的精美程度可以和《愛麗絲漫游仙境》的插畫媲美。他甚至曾經設計桌子,為了突出其藝術性而在展覽時加上一只煙灰缸,變成“有煙灰缸的桌子”。他說:“我就做我喜歡的東西。人們好像并不明白,一個藝術家有權做他想做的東西,而且我一直都很享受這些可能性。”
上圖:新娘的通道Cibachrome輸出于畫布 102×127cm 1998年
下圖:從天使到圣母數(shù)位拼貼輸出于畫布 120×168cm 2007年
漢密爾頓晚期的作品體現(xiàn)了他晚年藝術探索的幾個主題:對單一視角的關注、內部空間的圖像創(chuàng)作,如油畫《大廳》;美麗女子與欲望,以及對文藝復興藝術家作品中空間與視角的興趣,如《從天使到圣母》,便是對安吉利柯名作《天使報喜》的借用。尤其是電腦合成繪畫,開啟了漢密爾頓另外一個探索的空間。他運用Adobe Indesign、Photoshop等軟件進行圖片處理與創(chuàng)作。有趣的是,這一部分電腦合成作品最早的來源正是1956年那幅著名的拼貼作品,就好像新的電腦技術取代了手工拼貼?!稄奶焓沟绞ツ浮贰栋蜖栐耍╝)+(b)+(c)》都是油彩數(shù)位輸出于畫布的作品。
巴爾扎克(a)+(b)+(c)數(shù)位輸出于畫布 112×176cm 2011年
這是漢密爾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幅未完成的作品呈現(xiàn)了3個版本,體現(xiàn)了畫家繪畫過程中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和一些不可忽略的細節(jié)差異。每一幅都描繪了3位繪畫大師的形象:古典主義之普桑、現(xiàn)實主義之庫爾貝和威尼斯畫派之提香。漢密爾頓挪用了他們的自畫像并進行了人物組合,并置于類似于提香《烏爾賓諾的維納斯》的畫作場景之中。作品的直接靈感來自于巴爾扎克的短篇小說《不為人知的杰作》,描述了一名藝術家邀請青年畫家欣賞他費時多年的杰作,藝術大師稱畫中的裸女難分真假,而青年畫家實際上只看到層層堆積的顏料。漢密爾頓以“巴爾扎克”命名,據說是希望不要將其視為“杰作”。
盡管早就功成名就,耄耋之齡的漢密爾頓一直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絲毫沒有要放筆的意思,始終實現(xiàn)著對自我的跨越。他每天工作后上網,并學會用電腦創(chuàng)作。他說:“對于我來說,作為造型藝術家一個很不利的條件就是,因為我使用的拼貼素材大多來自雜志,所以一切都被限制在一個較小的尺寸內。但是,現(xiàn)在有了電腦,畫面掃描進電腦以后,你可以任意決定每一個元素的尺寸。在電腦上簡直可以做任何事:改變尺寸、顏色,翻轉、切割、粘貼?!碑敱粏柕叫旅浇閷λ囆g創(chuàng)作這一行為的沖擊時,他評價說:“以哪種手段創(chuàng)造圖片并不重要,你最后做出什么來才是關鍵點。怎么做出來是帶有偶然性的,最終結果要是不能被人記住的話,誰管這個?”
2011年9月14日,漢密爾頓與世長辭,享年89歲。代理其作品的高古軒畫廊如此評價他:“漢密爾頓智力過人,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一位先鋒藝術家,他有無與倫比的技巧、創(chuàng)造力和持久的權威性。漢密爾頓一直對當代社會的真實性著迷—無論是在政治還是道德層面,都讓他成為一個走在現(xiàn)代藝術之巔的人。他對后輩藝術家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