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華
內容摘要:在語文教育中,情感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讓情感在教學中發(fā)揮極致,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達到寓教于情,以情傳美。
關鍵詞:導入煽情法 朗讀激情法 情境教學法 適時贊美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學科是基礎學課,同時,因其載道明理、表情達意并含有豐富的美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應將傳授知識與鍛煉思想、陶冶情操融為一體,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美感人,自覺地體現語文學科對于“人性完善”的巨大教育功能。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痹谡Z文教育中,情感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老師備課過程就是自己情感的培養(yǎng)過程,課堂施教則是與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過程是師生間情感交流,心理互換的過程。通過情感的傳遞去影響學生,能很好地達到課堂教學最佳效果。當學生因困倦無精打采時,教師的飽滿精神會使他們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的平靜專注會使他們受到影響而集中注意力;教師進入意境,感情充沛的講授,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人類不僅依靠認知而行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為。情感和認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情感就足以干擾認知學習。因此,情感因素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讓情感在教學中發(fā)揮極致,達到寓教于情,以情傳美呢?
那就是以情激情,教學齊悅,傳遞美訊。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先進入角色,在深入鉆研教材后,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間滲透的情感,和作者情感的共鳴,然后再感染學生,做到以情激情。用情感使教者樂其教,學者樂其學,從而創(chuàng)設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在實踐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這種氛圍,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導入煽情法,創(chuàng)設專注的教學氛圍。
課文皆為有情物,師生都是有情人。課本中的許多文章蘊涵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老師應著意于此設計導入,用自己情感體驗的火種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焰,使學生在導語所激起的情感波瀾中迅速進入學習過程。施教開始,老師可以運用飽含感情的導語溝通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時,被詩人執(zhí)著的愛國情感所感動,也希望學生能受到愛國熏陶。所以在導入新課時用極其煽情的語言來觸動學生心靈。我的導入語設計如下:“看,最近發(fā)生的5·12汶川地震,8·0級,相當于200個原子彈的破壞力,不亞于一場戰(zhàn)爭??!在重大的災難面前,我們中華民族表現出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有的是愛心的牽遞和生命的堅韌。血脈、生命、民族讓我們的心緊緊相扣,這就是‘愛國。面對自然災難,我們用愛、力量向全世界證明:我們中國人的脊梁是壓不垮的!如果,我們祖國面臨的災難并不來自自然,而是人為地、有目的地、有組織地破壞,我們應該怎么做?來,今天我們看看詩人艾青是如何做的。”當我用飽含深情和慷慨激昂的語言陳述完,我感受到學生涌動的愛國情懷,看到他們情感的波動,我明白這導入語得到學生心靈的共鳴,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煽情的導語像磁場,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共振;煽情的導語像火把,點燃起一大片亢奮的火苗;煽情的導語像春風,喚醒大地的姹紫嫣紅。
第二,朗讀激情法,創(chuàng)設有聲的教學氛圍。
朗讀是把無聲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造。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每篇課文都融入了作者對生活、社會、人生的理解和透視,是作者情感傳遞的媒介。課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強烈、愈真摯。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必須借助朗讀體味。教師的朗讀應真正成為學生朗讀的榜樣和示范,這樣就能夠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其為之動容,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強烈欲望。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深情感體驗,揣摩其內在意蘊。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達到先聲奪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第三,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氛圍。
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繪的意境。在教學中,老師繪聲繪聲繪色的渲染,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眼前仿佛呈現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將學生導入藝術的境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除此之外,教學情境的設置還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音樂、圖片、電影等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情境,教師還可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進行情境教學,將抽象的思維化為具體可感的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和興趣。比如,我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這篇古文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具體地把握曹劌、魯莊公的形象。讓學生小組合作把課文內容編成小品,并從中挑選較好的小品讓編者們演繹給全班欣賞。這雖然有點難演示,但學生卻非常樂意做這樣的作業(yè)。這《曹劌論戰(zhàn)》小品的表演,將學生的情感融于劇情之中,讓作品與學生的心發(fā)生共振共鳴,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情境中讓學生感知具體,尋找學生的興趣點,也能使師生間情感互動,從而創(chuàng)造課堂的最佳環(huán)境。
第四,適時贊美法,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把學生的成長看成是老師精神生命的延續(xù),把熱愛學生作為老師的天職。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傾注最大的熱情,激起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和信賴。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樂于接受教師教誨。老師以溫和、熱情、多贊揚的方式對待學生,比過多的指責、否定、批評,效果要好得多。因為贊許、鼓勵是一種積極性質的情感,有增力作用。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贊美學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這種贊美可以運用各種方式,可以用表情對學生進行嘉許,對答問圓滿的學生,表現出微笑、點頭的面部表情和動作表情表達滿意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是一種肯定。還可以運用課堂語言進行適時贊美,讓學生能緊緊跟隨老師思路,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比如:“大家對這些內容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你們專注的表情,使我快樂,給我鼓勵”,“謝謝你,你說得很正確,很清楚”……
我在教學中喜歡對學生進行適時贊美,常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氛圍。一次,為了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參與熱情,我靈活地“欲問先揚”,我對學生說:“能展現優(yōu)點人的是可愛的,能暴露缺點的人是偉大的,能改正缺點的人是可敬的。現在我急需10位可愛、偉大、可敬的同學,你們當中有嗎?請舉手?!蔽业脑捯魟偮?,“啪”、“啪”、“啪”,很多學生把手舉起來了,看到此情此景,我可是偷著樂,馬上一口氣“逮”了10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詩歌朗誦。這時,學生們才恍然大悟,結果是師生在會心一笑中拉近了心理距離,詩歌朗誦也相當精彩。師生之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就能創(chuàng)造課堂的和諧環(huán)境。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更是教學氛圍的靈魂。沒有情感的教學好比沒有靈魂的軀體,讓人感覺不到其中的熱力與動人之處。寓教于情能讓教師表演得淋漓盡致,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專注于學習。情既是教學展現藝術魅力的源泉,也是課堂教學產生美的源泉。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