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媽沒啥好說的
青春事件
家長說:
“我的兒子,剛上初中一年級,是個內(nèi)向、羞澀的孩子,”這位母親說:“我覺得兒子跟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了,有話也不肯跟我說,問也問不出來,問多了,他還很煩!但是,他在上初中之前可不是這樣的。這究竟是怎么了?”
他為何不像小時候話那么多了,我喜歡他的童言無忌,我習慣他天天有問不完的“為什么、是什么”。
我喜歡他天天在屁股后面跟著我、黏著我,那離不開的樣子真是好親?。?/p>
我想知道他的所思所想,我們一直擁有同一個世界的。
看到他有話不告訴我,真怕他有什么事想不通,還很怕他把正確的事情想歪了,他遇到難以判斷的事情該怎么辦?
孩子說:
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拜托,別老盯著我。
有些事沒有說的必要,說了你也不懂,就這么簡單。
你不用老管著我,那是一種約束,我自有主張,我自己會解決的。
有時候我不知道該不該說,怕你不給保密,或者不知從何說起,溝通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知道了又怎么樣?不會有什么改變的。你出的主意一點也不高明。
我沒覺得自己這樣做有什么不正常,所有的“不正?!倍际悄銈兿氤鰜淼?。
親子MSN
對孩子說:
如果不能了解你的心思,老媽會有失安全感。對你了解的越多,她越有安全感,否則她會發(fā)慌,對你有許多的擔心。
你有義務讓媽媽放心,比如你可以說:媽媽,我是有心事,但我想自己來解決,實在不行我再請教你,在這之前你不用老追著問我。
父母是最值得信任的,把心事說給他們聽是最安全的,他們會替你保守秘密。
如果媽媽的溝通方式讓你不能接受,你可以試著提要求,或者把你的感受說給她聽,比如:媽媽,你這樣說,讓我感覺自己很笨、很無能,能換一種說法嗎?
如果你看出父母有擔心的情緒,你可以了解一下,比如你可以問:你們在擔心什么,你們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
對家長說:
孩子長大了,心思多了,跟父母的話少了,這是正?,F(xiàn)象,不必煩惱。
孩子本身沒有問題,是父母不習慣他要從你的懷抱中掙脫出去,因為他要自立,他不像小學時那樣需要你了,這時父母都會有些失落感,正常!
要允許孩子有話不說,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你要自己學著解決你身邊的問題,如果有疑難,隨時找我,我總在你身邊,我們一起想辦法!
如果媽媽用小兒科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孩子肯定會排斥,因為這在他看來,是你在無視他的長大。
如果他是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要引導他開口,而不要強行“談話”,更不要單刀直入。比如在共同活動時聊天,像一起看電視啊,一起做家務啊,等等。注意,是聊天不是上思想教育課。
孩子考慮問題的角度和父母考慮問題的角度經(jīng)常會有不同,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正確,不給他的思想留有空間,孩子就會越來越不樂意跟你交流。
孩子會加大與同伴的交流,減少跟父母的交流,但如果父母能理解他的年齡特點,孩子還是很愿意跟父母做朋友的。
張勤分享
一般來說,隨著少男少女第二性特征的出現(xiàn),孩子的心理也在悄然地起著變化,他們很看重自己的長大,急切地想獨立自主,所有的小孩都想做大人,不想做小孩。初中以后就不是想想而已了,他開始行動,要自己說了算,要自己主宰自己,在大人看來,這是很幼稚的,但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跨越性的喜訊,因為他開始逐步褪去兒童期的稚嫩,嘗試著做“大人”了。
于是,他越來越要自己拿主意,如果什么話都跟媽媽說,他自己都認為太小兒科了;他要躍躍欲試自己做主張,所以會認為離開媽媽的主張也沒問題,他甚至有時會懷疑媽媽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