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奇葆在會上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事關家庭幸福、社會和諧,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等活動,引導未成年人講道德、重道德、守道德。
“不當眾挖鼻孔、掏耳朵;公共場合不脫鞋;坐時男生不蹺二郎腿,女生并攏膝蓋;不紋身、不化濃妝;不盲目追求名貴服飾;吃飯時不吵鬧,不獨霸食物;吃飯時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說話;夾菜時不在盤中挑揀;等爸爸媽媽一起吃飯;觀賞高雅藝術演出時,要著正裝……”
2014年2月,江蘇省文明委制定下發(fā)了《關于在全省開展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意見》和《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guī)范》,強調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禮四儀”。1700萬未成年人,將在“八禮四儀”的學習和體驗中,從小做一個文明有德之人。
德育失衡,孩子行為失范
“學校不能只管孩子的學習,不教文明素質!”這是數周前,一位網友“@快快開始”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咆哮的一句話。咆哮的根源是一則小學生出游的新聞,某校的小學生出游,學生撤去后,竟然在草地上留下了一地垃圾無人清理?,F場圖片被網友拍下發(fā)到微博上后,引發(fā)了網友們關于小學生文明禮儀的熱烈討論。
事實上,自從孩子進入小學開始,老師和家長都在時刻“念叨”著“講文明懂禮貌”。但怎樣才是真正的“文明”?“講文明”三個字來概括顯然過于籠統(tǒng)。
雖然從進入小學的那一刻起,“文明禮儀”便時刻掛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嘴邊,但孩子們的文明禮儀掌握情況到底怎么樣?根據一項調查結果,60%的小學生并不真正掌握該年齡段應該掌握的文明禮儀要求;70%的學校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主要形式是在班會課中宣講文明禮儀要求,通過榜樣示范和活動踐行的不到30%。
筆者了解到,這項調查發(fā)放問卷有兩萬五千余份,針對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的人群進行了問答,調查結果顯示,未成年人文明禮儀基本情況總體良好,80%的學校已經開始將文明禮儀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內容和任務,95%的家長和老師能認識到未成年人文明禮儀素質的重要性。但仍然有“三多三少”“二好二弱”現象,值得反省和深思。
一娃兩樣,文明禮儀欠缺
在去年大熱的親子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嘴甜又懂禮貌的萌妹子王詩齡有著不小的人氣,得到幫助會說謝謝,做錯事也會主動道歉,小小年紀,待人接物卻已經很有“大人樣”,讓不少觀眾在節(jié)目之外都豎起了大拇指。
怎樣才算是未成年人合格的“言談之禮”和“待人之禮”呢?和同學相處語氣不能強硬,要注意文明用語,和同學相處要寬容些,做錯事要主動認錯,要尊重老師等等。這樣的“言談之禮”“待人之禮”是不是夠細致與全面呢?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
被取綽號“肥豬” ,女孩非常傷心
“現在的小孩居然從幼兒園就開始給同學取綽號了。”網友“@真真媽-二溫”的女兒最近說的事,讓她有點驚訝。原來女兒班上有個同學名字里帶木,女兒告訴媽媽,大家都喊她木頭。不過潛意識里,女兒還是知道叫同學綽號并不好,因此說完馬上囑咐媽媽不要告訴老師。
在實際生活中,因為綽號鬧出矛盾的也有不少。在某小學的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上,老師就舉了一個例子,一女生特別的胖,很多男生背地里都喊她“肥豬”,有一次,一個男生當著這個女生的面把“肥豬”這個綽號喊出來了,女生哭得非常傷心。從那以后,班上就很少有人再喊同學綽號了。
中小學生對哪種不文明行為最深惡痛絕?有一份調查顯示,為同學在背后說壞話、亂取綽號而煩惱的中學生占39.1%,小學生占70.8%。友愛、善意的昵稱無傷大雅,但相當多的學生有過因為長相、名字、性格而被取綽號的經歷。這類的綽號往往帶著不尊重的意味,常常給被取綽號的小朋友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
不知爸媽生日,只因“沒專門告訴我”
“爸媽的生日,我知道??!”在某次采訪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小三年級的石藝璇輕松就報出了爸爸媽媽的生日日期。石藝璇的媽媽告訴筆者,因為家里每年不僅給孩子過生日,也會給爸爸媽媽慶祝生日,所以家里人的生日,她都記得。爸爸媽媽過生日的時候,石藝璇還會費心準備些小禮物,比如自己寫的小賀卡、畫的畫等等,爸爸媽媽收到這樣的禮物,也都很開心。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會有心記住爸媽的生日。有一所小學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全校一到六年級1037名學生,父母生日都不知道的有603人,占58.1%;只知道其中一人生日的124人,占12%;父母生日都知道的僅有310人,占30%左右。年級越低,不知道或是知道不全的學生比例越高。一位參與調查的六年級學生告訴筆者,他的爸爸媽媽其實每年都過生日,有時候在家,有時候去外面慶祝,只是自己不記得是哪一天了,而“爸爸媽媽也沒有專門告訴我”。
網絡不文明用語,不知不覺寫進作文
在南京秦淮區(qū)一所中學讀初二的林同學是個小網迷,他告訴筆者,自己每天的“必修課”就包括刷微博、更新QQ空間等等,所以對網絡上各種流行詞、段子也是相當熟悉?!霸诰W上我們用的都不是本來的名字,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所以發(fā)言也都很隨意,不像在班上那么多規(guī)矩,一言不合和陌生網友吵起來,也是常有的事?!?/p>
像林同學這樣的“小網蟲”,我們身邊其實有不少。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說道,現在網民人數越來越多,網絡的影響越來越大,虛擬世界也對現實生活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舉個例子,網絡上不文明的語言就在學生中有流行的趨勢。“你以為自己是東方不敗,其實你是衰神二代”“如果你是一條魚兒,那我就是那魚鉤要釣你……”類似這樣并不文明的網絡流行語,不僅成了許多中小學生的口頭禪,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有的學生甚至將網絡臟話、火星文等也寫進作文,并且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當的。
江蘇省未成年人文明禮儀教育課題組成員、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丁錦宏院長今年就組織了一項未成年人文明禮儀調研,調研發(fā)放問卷2.5萬余份。
調查顯示,由于受外界環(huán)境和老師、家長不同要求的影響,不少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上的行為表現不一致。比如,在學校遇到老師能夠主動問好的占比78%,而在家里進出家門主動問好的占比僅為45%;在學校能夠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幫助他人的占比81%,而在家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占比僅為40%。這種差異性,在小學階段表現尤為明顯,到了中學階段,雖有改善,但在不同場合仍存在差異。
參與調研的該院講師徐志剛博士說道,這種校內、校外表現不一樣的情況,實際上不少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娃娃兩個樣”。在學校這個團體中,有教師的看護,有同學的監(jiān)督,因此學生們對自己的行為比較約束,表現也很好;而回到家中,現在多數是獨生子女,家中萬千寵愛,孩子們反而會在文明禮儀這方面松懈,特別是尊重長輩這一方面。要扭轉這種情況,家長不能一味放縱,愛和嚴要同行。
“八禮四儀”, 道德教育好載體
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江蘇將在全省1700萬未成年人中全面推行“八禮四儀”,“八禮”是指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八膬x”主要是在學生7歲、10歲、14歲、18歲時,學校要為其組織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成人儀式,以此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強化文明禮儀素養(yǎng)。在筆者看來,“八禮四儀”就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好載體。
雖然《中小學生守則》對文明禮儀方面的內容有所涉及,但只是一筆帶過,顯得過于簡單籠統(tǒng),缺乏現實可操作性;而“八禮四儀”涉及到的方面,要比《中小學生守則》全面得多,也豐富得多,可以說囊括了未成年人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更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八禮四儀”既可以看作是對《中小學生守則》的強調,同時更是對其關于文明禮儀方面的一種細化、深化和升華。
我們現在再回頭看看,對未成年人進行“八禮四儀”教育的必要性。其實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其他什么人,都覺得現在的孩子缺乏禮貌和禮節(jié),不懂得基本的待人接物處事之道。但是很多時候,這并不僅僅是孩子的錯,而是大人沒有告訴他們該怎么做,沒有對他們進行專門的禮儀教育、文明培養(yǎng),而江蘇省率先在全國推行“八禮四儀”教育,正是為了補上這一課。
進一步來說,社會是由個體的公民組成的,公民素質提高了,講究文明禮貌,崇尚禮儀之道了,則這個社會整體的文明水平、道德素質、禮儀風氣,才會相應地得到提高。我們常說“某某要從娃娃抓起”,禮儀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只有從娃娃抓起了,把文明禮儀從小就灌輸進他們的潛意識當中,則文明禮儀才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與習慣,才會伴隨他們的終生。
所以說,對未成年人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從小做起,學禮儀、知禮儀、行禮儀,其目的就是通過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融入“愛、善、誠、勤、儉、美”六種理念和價值取向,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也是把他們培養(yǎng)成在未來社會能夠以“禮”服人的“真君子”。當我們身邊這樣的“真君子”越來越多,則社會整體的文明水平、人文素質,自然也就提高了,令人滿意了。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像江蘇省這樣對全省中小學生進行“八禮四儀”教育,都是很有必要,也很有現實意義的?,F在的問題,就是如何真正把“八禮四儀”教育落實到位、貫徹到底,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件上、紙面上。期待其他省市,也能不斷創(chuàng)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式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