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滬
土釉
土釉,就是用可熔性粘土直接入釉。從灰釉到土釉經過了2000多年的漫長發(fā)展階段。土釉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制瓷工藝從胎釉同源的歷史階段過渡到了胎釉分制的發(fā)展新階段。最典型的土釉器就是唐代以后各地燒制的黑釉和醬釉瓷器。雖然土釉只是采用簡單的一元配方,但它的出現結束了兩千多年來胎、釉同源的制瓷方法,為瓷器的釉裝飾工藝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就黑釉而言,到目前為止,發(fā)現最早的黑釉器是1959年從安徽省屯溪市西郊的西周古墓中出土的一批原始瓷器,其中有顏色較深者基本呈黑褐色。漢代,今浙江上虞、寧波、慈溪和永嘉等地在燒制青瓷的同時也燒制黑釉瓷。此外,在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古墓中也出土過黑釉瓷。但是它們都不是上釉產品,而是胎釉同源的灰釉器。換句話說,它們都只是使用了比一般青瓷含鐵量要高的瓷土制胎,又在胎料的基礎上加入草木灰制成釉,釉中的鐵含量比一般青瓷要高,達到4%-7%左右,因此顏色較深而已。本文所示兩把東晉時期的雞首壺,其釉色一青一一黑。青釉雞首壺胎色較淺,黑釉雞首壺胎色較深,前者含鐵量低,后者含鐵量高,都屬胎釉同源的灰釉器。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發(fā)現了一塊黑釉瓷片,釉色漆黑光亮,胎質堅硬細薄。筆者未能見到這塊瓷片,不能斷定它就是考古發(fā)現最早的土釉產品。但比它晚22年的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中出土了一件所謂黑釉四系罐,經筆者研究,不是黑釉器,而是一件低溫琉璃釉窯變黑陶罐。該罐采用含鐵量較高的粘土制坯,在燒制過程中,上半部受還原氣氛影響呈黑色,下半部受氧化氣氛影響呈磚紅色,黑紅之間有明顯過度帶,經XRF光譜鑒定,全器內外滿施透明無色的含鉛琉璃釉。由于到目前為止只在我國北齊墓中發(fā)現過此類陶器,數量極少,品種罕見,所以考古工作者把它誤認成是黑釉器就不足為奇了。它實際上與北齊黃釉器屬同類產品。
唐代黑釉瓷窯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如果說南北朝以前的黑釉瓷器屬于被動裝飾,由于胎土含鐵量高,不得已而為之,那么,唐代以后的黑釉器就屬于主動裝飾了,是在含鐵量較低的瓷胎上裝飾含鐵量較高的土釉。它與北方民族的審美情趣息息相關。唐代最負盛名的土釉瓷器當屬河南魯山、郟縣、禹州等地生產的各類黑釉花斑器。它們是用土釉做深色底釉,再施松木灰做窯變白斑,裝飾典雅,古樸自然。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除了燒制官、哥、汝、定、鈞等名瓷外,由于斗茶之風盛行,許多窯場都積極生產以當地土釉為原料的黑色、紫色(醬色)、木葉、兔毫、變毫、鷓鴣斑、玳瑁斑、剪紙花等茶盞。由于宋代是以自然為美,講究爐火創(chuàng)造的窯變藝術,反對過度的人工裝飾,所以建窯生產的茶盞特別受到皇室和文人的青睞,而磁州窯的剔刻花器只能是普通民眾之所愛。但二者之間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是土釉瓷器。
土釉是一種含腐殖質較多的粘土。多年前,筆者在河南禹州神幣鎮(zhèn)學習古陶瓷制作技藝時,同師傅一起到野外采集“黑藥”(當地人稱呼燒制黑釉用的粘土為“黑藥”)。從數里外采集回來的“黑藥”與窯場附近的黃土色澤看上去沒有什么不同,但仔細辨認,就會發(fā)現“黑藥”上布滿了許多細小的孔洞,而窯場附近的黃土就沒有這一現象。這種“黑藥”小需添加任何輔料,就可以燒出又黑又亮的釉面,如果窯位合適,還可以燒出油滴和兔毫,與宋代河南地區(qū)的產品如出一轍。后經學習得知,黃土上的孔洞都是古代植物根系腐爛后留下的痕跡。這類黃土中鉀、鈉、磷、鈣等元素含量較高,是燒制黑釉的優(yōu)質材料。(連載十八)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