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 225321)
船舶推進軸系校中是船舶建造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軸系校中出現(xiàn)問題有船體變形、軸系振動、支座剛度不夠等原因[1],更重要的原因是軸承間距選取不當,軸系布置不合理。本文以38 000 DWT雜貨船推進軸系為研究對象,分析軸系布置方案。
38 000DWT雜貨船主要參數(shù)如下??傞L為179.90 m;垂線間長176.85 m;型深15.20 m;型寬30.00 m;設計吃水9.5 m;結(jié)構(gòu)吃水10.60 m;結(jié)構(gòu)吃水時載重量37 400 t;服務航速14.0 kn;主機型號為WARTSILA 6RT-flex48T-D低速柴油機;SMCR功率/轉(zhuǎn)速為6 120 kW/102 r·min;螺旋槳為4葉定距螺旋槳;直徑6 m;質(zhì)量13 166.4 kg,主機與螺旋槳之間通過一根中間軸和一根艉軸相連接。有艉管前軸承和無艉管前軸承軸系布置方案見圖1。
以螺旋槳末端為坐標原點O,取軸系的理論中心線為X軸,正向指向船艏;過原點垂直X軸向上作為Y軸正向,按照右手法則垂直X0Y平面指向右舷為Z軸;這樣由X軸和Y軸組成XOY平面為豎直平面,由X軸和Z軸組成XOZ平面為水平平面[2]。見圖2。
將推進軸系看作為放置在剛性鉸支上的連續(xù)梁,梁的長度由螺旋槳導流帽的最前端開始,至主機自由端前端面止。在梁上作用有均布載荷、集中載荷和外加力偶等,邊界條件為自由端[3]。
根據(jù)軸系結(jié)構(gòu)將軸系各軸承支撐點處、軸上集中載荷作用點處、軸截面參數(shù)有突變處及其它指定的截面作為計算截面,并從原點處向X軸正方向順序編號,計算各截面的撓度、轉(zhuǎn)角、彎矩和剪力等狀態(tài)參數(shù)。按照主機廠瓦錫蘭WARTSILA軸系校中計算程序分別計算兩種方案中冷態(tài)、熱態(tài)、SMCR工況點下的軸承負荷、垂向位移等參數(shù)。兩種方案的計算模型見圖3。
1)冷態(tài)軸承負荷。冷態(tài)軸承負荷見圖4。
方案(一)有前軸承時,中間軸承只承載少量負荷32 kN,而艉管前軸承承載了42 kN的負荷,這樣會加劇前軸承的磨損,使艉軸前密封工況變得惡劣。
方案(二)無前軸承時,則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只是中間軸承負荷增大,但仍在許用負荷范圍之內(nèi)。
2)冷態(tài)垂向位移。冷態(tài)垂向位移見圖5。
由圖5可見,方案(一)有前軸承時軸系彎曲變化幅度大,特別是在主機各主軸承處,位移變化呈現(xiàn)前端小末端大的現(xiàn)象。這樣主機各缸的拐檔差加大,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會加劇主軸承的磨損。而方案(二)主機主軸承處的垂向位移趨向水平。
3)熱態(tài)軸承負荷。熱態(tài)軸承負荷見圖6。
由圖6可見,同冷態(tài)下的工況基本相同,方案(一)有前軸承時中間軸承負荷過小,而艉管前軸承負荷大。
4)SMCR工況點下軸承負荷。
SMCR工況點下軸承負荷見圖7。
圖3 兩種軸系模型對比表
圖4 冷態(tài)軸承負荷
圖5 冷態(tài)垂向位移
圖6 熱態(tài)軸承負荷
圖8 SMCR工況點下垂向位移
由圖7可以明顯看出在SMCR工況下,方案(一)有前軸承時中間軸承已經(jīng)近乎失載。而艉管前軸承負荷高達110 kN。而方案(二)則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
5)SMCR工況點下垂向位移。SMCR工況點下垂向位移見圖8。
由圖8可見,SMCR工況下的垂向位移跟冷態(tài)下的情況基本相同,方案(一)主機主軸承的垂向位移變化幅度大,各缸拐檔差會變大。
6)開軸垂向位移。開軸垂向位移見圖9。
圖9 開軸垂向位移
從圖9可以看出,方案(一)有前軸承時開軸垂向位移出現(xiàn)跳躍式變化,這樣會加大軸系安裝校中時的難度;主軸承處垂向位移不一致會增加曲軸拐檔變化。
可以看出,在冷態(tài)和熱態(tài)工況點下艉管前軸承和中間軸承的支反力較小,而且負荷分別很不均勻,如在SMCR工況點下艉管前軸承負荷高達110 kN,而中間軸承負荷只有1 kN。另外,在冷態(tài)和熱態(tài)工況點下,艉管前軸承和中間軸承只是承載較小的負荷; 同時主機各主軸承的垂向位移很不均勻,靠近艉部軸承位移大而前端軸承移位小,這樣會造成主機各軸承負荷分布不均,給實際校中增加難度。
取消艉管前軸承,艉管后軸承的靜態(tài)負荷和熱態(tài)負荷幾乎沒有增加,只中間軸承負荷約增加30 kN。但是,在SMCR工況點下中間軸承負荷增加到79 kN,明顯比有艉管前軸承時軸承負荷分布更均勻。在各種工況下的主機各軸承的垂向位移也更加趨向一致,軸承負荷也更加均勻。
1)未取消艉管前軸承時,在冷態(tài)和熱態(tài)工況下艉管前軸承和中間軸承承載較小負荷,而且在SMCR工況點下中間軸承失載,而艉管前軸承負荷較大;這樣會加劇軸承磨損使艉軸前密封變得更加惡劣;主機各主軸承的垂向位移很不均勻,主機各軸承負荷分布不均,易造成主機軸承磨損。
2)取消艉管前軸承、調(diào)整中間軸承位置后,冷態(tài)、熱態(tài)和SMCR工況點下軸承負荷分配均勻,都在許用的范圍之內(nèi);而且主機各軸承垂向位移趨向一致,曲軸拐檔變化小。
3)對于短軸系船舶,應根據(jù)各軸承負荷承載情況,合理設計軸承的數(shù)量和位置。取消艉管前軸承后,軸承之間的間距更加合理,各軸承動態(tài)負荷更加趨向均勻。而且,取消艉管前軸承后,軸承間距比較大,軸承間距增加提升了軸系柔順性,有利于降低船體變形對軸承負荷的影響。
[1] 宮國璽.船舶推進軸系校中計算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2] 中國船舶工業(yè)綜合技術經(jīng)濟研究院.CB*/Z 338—2005船舶推進軸系校中[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3] 溫玉奎.57 300 DWT散貨船軸系校中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