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期很多人都會有綽號,被取了綽號的人通常都不會太喜歡,小時候我就很討厭自己的綽號,但同時又很明白這個綽號我是不可能丟得掉的,因為這個綽號和我的名字是那樣的息息相關……
很多小朋友都問過我,“管家琪”是不是我的本名。大概是覺得這個名字有一點怪吧!我猜很多小朋友八成是覺得“管”這個姓比較少見,然后第二個字居然還是“家”,那連在一起不就是“管家”了嗎?
“管家琪”確實是我的本名?!肮芗摇币泊_實是我的綽號,只不過是我在念大學時的綽號。我和哥哥、弟弟都是相差兩歲,哥哥學醫(yī),念書時間長,有一段時期我們三個都在念大學,他們倆的綽號也是“管家”(是不是好沒創(chuàng)意?。?,因此在那個時期,每當有同學打電話來說:“我找管家,請問管家在不在?”只要是我爸爸或媽媽接的,都會這么回答:“我們家有三個‘管家,你要找哪一個?”
乖乖,一個家里居然有三個管家,是不是有一點兒太那個什么了啊?小學六年,我的綽號是“管家婆”。
由于爸爸是司法官,那個時候正是他事業(yè)的發(fā)展期,動不動就有調動,每次我一跟同學們宣布:“我爸爸又調了!”比較熟的同學馬上就心領神會,然后跟著我一起嚷嚷:“?。≡趺从终{了?”因為這表示我又得搬家了,要和大家拜拜了。也有平常比較不是經常在一起玩的同學聽到了,就會一頭霧水,然后非常納悶地問我:“你爸爸又掉了?什么意思?。磕惆职质谴笕?,還會經常搞丟嗎?”
小學六年,我平均每兩年就搬家一次,一共念了三所學校才終于把小學給念完。也就是說,我有過三次做轉學生的經歷,每一次的經歷都幾乎一模一樣。當老師把我?guī)нM教室,讓我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全班同學的時候,大家看著我,都很安靜,我可以感覺得出來大家都在打量著新同學,接下來,老師開始說:“同學們,今天我們班上來了一位新同學,她的名字叫作——”
講到這里,老師就會轉身在黑板上寫一個“管”,這個時候,班上還是很安靜,有些小朋友會露出有些驚奇的表情,因為在臺灣姓管的不多,好些人會覺得“咦,這個姓好特別”,甚至是“居然還會有這個姓啊”,可是等到老師寫完第二個字“家”的時候,毫無例外,一定立刻就會引起一陣爆笑,幾個嘴快的男生還會用手指著黑板,大笑道:“管家婆!管家婆!哈哈哈哈……”
真的,沒有例外,每一次都是這樣。
初中三年,很難得我們沒有搬家,我是在一個學校念完的,所以只有在初一開學第一天引起過轟動。高中三年,又是念了三個學校,“新同學的第一天”還是小學時代的傳統(tǒng)戲碼——在轉學第一天立刻成為同學口中的“管家婆”。到了大學,奇怪,是嫌“管家婆”三個字太啰唆了嗎?同學們不約而同都叫我“管家”。
小時候我真是非常討厭“管家婆”這個綽號,總覺得這個綽號聽起來就很婆婆媽媽,難聽死了,唯一覺得稍堪安慰的是,因為我和兄弟是“家”字輩排行,所以,他們倆的綽號叫作“管家公”,那我覺得好像還是“管家婆”聽起來要稍微好那么一點點。
其實,爸爸后來才知道原來把我們三個按“家”字輩來排行是弄錯了。當年爸爸只身來到臺灣,好不容易才插班進臺灣大學完成大學學業(yè),只是從此不念中文而改念法律(他原本是浙江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yè)后考上司法官,然后在第二期司法官訓練所以優(yōu)異的成績結業(yè),這才順利獲得工作,也就此在臺灣展開他長達四十年的司法官生涯。就在爸爸結婚后不久,一位伯祖父從大陸去到香港,再輾轉來到臺灣,后來就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當哥哥出生,爸爸要替長子取名字的時候,想要根據老家的族譜來為小孩子取名,就問伯祖父:“我是‘國字輩,我的小孩應該是按哪個字輩來取名呢?”
伯祖父說是按“家”,于是爸爸就按“家”字輩來為我們取名了。后來才知道,其實我們三個應該是“恩”字輩,“國恩家慶”是也,也就是說,我和哥哥弟弟跳了一輩。無怪乎當我大學畢業(yè),進入報社做記者的時候,因為名字隔三岔五會在報上出現(xiàn)(“本報記者管家琪特稿”),居然不止一次有讀者打電話到報社,指名找我,說要跟我相認,因為他姓管,然后也是“家”字輩,然后呢,一問之下都比我要年長二十多歲。
回首前塵,這個名字至少帶給我兩次極大的驚喜。一次是在我重考大學的那一年,當時是分“甲乙丙丁”四組,“甲”組是理工科,“乙”組是文科,“丙”組是農醫(yī),“丁”組是法商。發(fā)榜的時候是分兩天放,先放甲丙組,再放乙丁組。放甲丙組的那一天,一早起來,我閑著無聊,拿起報紙隨意一掃,萬萬沒有想到居然在臺灣大學——許許多多臺灣學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的榜單上看到我的名字!真的是一字不差!可是這當然不是我,而是一個跟我同名同姓的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個名字居然還會有人跟我同名同姓?。?/p>
好玩的是,后來我們還碰過面。原來這個“管家琪”是一個男生,而他有一個初中同學又剛好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于是乎后來在同學的熱心聯(lián)系下,這個臺灣大學的管家琪就跑到輔仁大學來找我。當我們并肩走在校園里,碰到有同學在后面叫我“管家”,他也很自然地立刻就回頭,因為他的綽號也叫作“管家”。唉,這個名字大概很難還會有第二個綽號了吧。
其次,是當我在2002年夏天從臺北越洋搬家至南京以后,有一天,我赫然發(fā)現(xiàn)南京有一條街的街名居然叫作“管家橋”!看到那條街名出現(xiàn)在街頭大大的路牌上,乍看之下那么像我的名字,那種感覺實在是太有趣了。我感覺自己簡直就像是注定要在南京常住似的。事實上,南京現(xiàn)在已經成為我住得第二久的一座城市,僅次于臺北。如果我活得夠久,南京就會成為我這輩子住得最久的一座城市了。
管家琪輕輕告訴你:
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一本兒童讀物應該是《王子》吧!在我那個年代,《王子》是在臺灣很受歡迎的一本兒童讀物,印象中里頭有好多故事,還有不少漫畫。其實漫畫也是一種媒介,不是什么毒蛇猛獸,好看的漫畫就像一部很棒的紙上電影。我從來不反對孩子們看漫畫,我自己到現(xiàn)在也還會看漫畫,但是我們不能只看漫畫,還是要親近文字。而且我覺得不管是哪個時代的孩子,都應該把經典文學當作是必讀書單,因為經典文學早已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怎能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