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我們國家執(zhí)行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與時代相契合,我們黨創(chuàng)新性的堅持群眾路線,積累了很多非常寶貴的經驗。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并調動其積極性;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上,為人民服務,對他們負責;改變相應的執(zhí)政理念,努力改變黨的領導與執(zhí)政的形式,最大限度與時代相適應。
關鍵詞:群眾路線;時代契合;路線發(fā)展
眾所周知,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政治路線,更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經驗。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與時代同步,要求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同時進行多方面創(chuàng)新。
一、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段政黨中,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基礎上,通過革命實踐活動展開的。群眾首先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所以堅持群眾路線一定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后,中國實現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慢慢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一起發(fā)展的制度。在不斷推進社會改革發(fā)展的進程中,為了和時代契合,開始對政黨體制、社會體制等進行改革,形成了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新機制。由此可見,在這些改革之后,可以最大限度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體現了對于群眾主體地位的尊重與認可。
二、堅持群眾利益至上,對群眾負責和服務
為了可以和時代契合,就一定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其關鍵點就是做好人民利益的代表,全心為群從服務。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從時代的角度的,黨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活動一直都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正確認識以及掌握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與時代緊緊結合起來,堅持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路線不動搖。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要的不正確方針,將黨與國家工作重心轉動到經濟的建設中。在確定工作重心轉變時,也時代結合,強調需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實際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單單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找準了我們國家的主要矛盾,與時代和歷史,包括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適應,與群眾的基本利益是一樣的。我們黨一直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準這一時機把握好這一要求,推進我們綜合國力不斷更深入一層。
從1978年-2013年,我們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從3640億元增長到了471556億元,年均的實際增長接近了十個占,與世界經濟同期進行比較,增長率大概是三倍左右。我們努力去改善、保障我們的民生,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單單穩(wěn)定解決十三億群眾的吃飯問題,而且大家的生活達到了小康的水平。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為了和時代契合發(fā)展,除了物質生活水平提升這外,黨還重視并加強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的構建,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構建,更進一步滿足人民群從的精神文化的要求。
三、努力轉變黨的領導、執(zhí)政形式
群眾路線的發(fā)展不單單是一個世界觀問題的反映,更是領導形式以及工作方法的問題。改革開放的新的要求、新的任務、新的形勢、新的時代,為了要求黨一定要在實踐中去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就一定要提升黨執(zhí)政能力以及領導水平面臨的一個新重要問題。面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如果要簡單運用以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命令方法來管理當前時代下的社會經濟活動,一定是無法進行的。由歷史的經驗分析,只有按照客觀形勢發(fā)展變化,切實改變黨的領導形式、方法,與時代契合實現群眾路線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才可以掌握好各類事業(yè)的主動權力。
一般而言,要改變執(zhí)政觀以及創(chuàng)新領導方式以及工作的各方各面,以下有兩點內容是需要重視的:
第一,由習慣做政治運動到重視制度以及法制構建的改革。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曾長期以階級斗爭的理論為根據,通過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政治運動的方式來解決經濟等各個問題,甚至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群眾之間的矛盾。雖這類群眾性政治運動在新中國開始時有利政權穩(wěn)定。但是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了可以和時代契合,這種政治運動無法作為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問題的通告方法。在政治運動的背景之下,人們的生活、生產都以階級和路線劃分成關系,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同時也和黨群關系的健康發(fā)展非常不利。
第二,具體領導的方法與工作形勢的改變。以大方向分析,領導工作方法的改變主要是根據顧及大局、協(xié)調各方面的原則,更進一步加強及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變好黨的領導方式與執(zhí)行方法;根據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的幾點方針,不斷完善黨季內部議事以及決策缺席 根據經濟發(fā)展的相關規(guī)律展現的經濟構建,遵守國際通行的相關規(guī)則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堅持黨的領導、群眾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tǒng)一。
四、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正確引導社會心理與輿論
當前時代我們世界也趕上了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尤其是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現代通訊的技術與網絡,在我們國家快速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的新成就,世界上很多的政黨都是運用信息交流技術作為主體,也時代契合,慢慢對社會的群體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們黨在一個方面通過法制的手段,加強對信息技術手段運用、管理,另一個方面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方法來加強群眾的教育、宣傳的工作,為黨群的關系發(fā)展打造出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例如,可以構建起黨用的網站和網頁,運用網絡構建起與群眾交流的平臺,運用手機群發(fā)技術,在需要的時候向群眾黨的相關信息。而這些新型技術的運用,已在群眾的發(fā)展路線中被廣泛的運用,同時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五、結束語
通過對以上的問題進行考察、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認識到:為了確保群眾路線的發(fā)展,一定要與時代相契合,密切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不斷加強黨員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從人民群眾實踐的活動中吸收營養(yǎng),不斷去豐富完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馬勝強,湖南株洲人,大學,政工師,現就職于中鹽湖南株洲化工集團廢舊物資經營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