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摘 要:毛澤東通過繼承和發(fā)展前人的思想成果,批判地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蘊含的豐富哲學內涵,并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是多層次的統(tǒng)一體,誰是黨的根本依靠力量,誰是利益受惠者,以及如何將這兩者緊密結合的工作方法,都是群眾路線涉及的內容。上述基本認識歸納起來說,群眾路線的實質就在于為民、務實、清廉和民主。掌握和運用群眾路線,一定要抓住這四大實質。這四大實質說明,群眾路線是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領導力、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之所在。
關鍵詞:受惠者;四大實質
一、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形成過程
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群眾路線在黨的創(chuàng)立和大革命時期初露萌芽,形成于上個世紀30年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后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得到系統(tǒng)總結和多方面的展開達到成熟,在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繼續(xù)發(fā)展。
1、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澤東把馬列主義中關于農民問題的理論和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農民運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黨對群眾問題的認識大大推進了一步。
共產黨成立之前,毛澤東就強調:“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在1925年12月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7年3月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中,毛澤東批評了黨的個別領導者脫離群眾、壓制群眾、做官當老爺?shù)淖黠L。1929年12月,毛澤東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中指出:“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zhí)行?!?/p>
進入三十年代以后,毛澤東更加注重群眾路線問題。1933年6月,毛澤東在《查田運動的群眾工作》中指出:“只有動員廣大群眾,才能使查田運動得到完滿的成功。一切不做宣傳或宣傳不正確、不認真、不普遍,查階級、通過階級與沒收分配不按階級路線與群眾路線,不得群眾贊助與同意,都不能使查田運動收到成績,反會使群眾不滿,阻礙查田運動的進行?!?1934年1月,黨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做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
2、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日趨成熟
1935年,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遵義會議上重新得以確立,他通過總結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將群眾以鮮血換來的寶貴經驗上升為理論,指導黨和人民進行實踐。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抗戰(zhàn)統(tǒng)一路線的基本力量。在著名的《論持久戰(zhàn)》中,毛澤東指出:“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明確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
3、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曲折發(fā)展
1957年,毛澤東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使得群眾路線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得以延續(xù)。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探討了社會主義企業(yè)管理的問題,“對企業(yè)的管理,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毛澤東認為,要把黨的聯(lián)系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和生產實踐中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緊密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了在企業(yè)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管理思想。
與此同時,1960年3月30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反對官僚主義,克服“五多五少”》的黨內指示中指出,“官僚主義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作風,一年不用掃帚掃一次,就會春風吹又生了。這里有一個山東省歷城縣的材料。他們說,突出的表現(xiàn)是‘五多五少。就是說,會議多,聯(lián)系群眾少;文件、表報多,經驗總結少;人們蹲在機關多,認真調查研究少;事務多,學習少;一般號召多,細致地組織工作少。克服‘五多五少的辦法,可以仿照歷城辦理?!?而歷城縣解決“五多五少”問題的具體措施主要是:縣委、公社黨委以及各部門的負責干部,統(tǒng)統(tǒng)走出辦公室,和大隊、小隊干部一起在田間會合,取得經驗,樹立榜樣,以指導和推動全面;干部實行“三同”、“五包”,即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對自己所在單位的思想發(fā)動、生產任務、技術革命、社員生活安排、社隊經營管理等五個方面的工作,全面包干做好;精簡會議,減少文件、表報,有事到下面就地解決。 在這些措施中,歷城縣關于干部與群眾實行“三同”的經驗和做法,特別得到毛澤東的肯定。
由上可知,當中國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后,毛澤東根據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群眾經驗總結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和“三同”的重要實踐形式,以及他在理論上提出的“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個群眾路線的方法”的重要觀點,都使我們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和應用,達到新的高度,進入新的境界。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核心內容
1、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立場問題
立場問題至關重要,共產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關系到黨制定的政策的執(zhí)行,關系到黨的威信的樹立,關系到與群眾的關系和事業(yè)的成敗。毛澤東指出:“黨是革命的隊伍,這個隊伍是完全為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這句話詮釋了共產黨是完全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考慮問題,無私地服務于人民大眾,這也是與其他政黨的本質區(qū)別。
首先,一切為了群眾。這就表明了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這也是群眾路線的出發(fā)點。毛澤東關于群眾路線內容的論述,始終十分強調群眾利益的問題。
其次,一切依靠群眾。這表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力量,是群眾路線的根本歸宿。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主革命的根本力量時指出:“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體是什么呢?就是中國的老百姓。”
2、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原則
如何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如何使群眾觀點能夠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運用,這就要求必須有最適合黨領導群眾的工作方法和原則,毛澤東把這種工作方法總結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p>
毛澤東指出:“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薄皬娜罕娭衼怼保褪且偨Y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集中群眾的聰明才智,如實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到群眾中去”,就是對群眾進行宣傳,使領導意見和制定的計劃、方針和政策能夠被群眾理解和接受,化為群眾自覺的行動。
首先,一般號召和個別領導,就是對廣大群眾進行宣傳和動員,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的號召之后,把群眾都調動起來,再由領導者深入群眾,進行以點帶面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新情況和新問題,推進工作的全面進行。
其次,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其中群眾是基礎,領導是關鍵。領導要善于起帶頭作用,吸取群眾中的積極分子成為領導的骨干,并帶動后進的群眾,在團結廣大群眾的基礎上實現(xiàn)領導,使黨和群眾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做好各項工作。
再次,要采取民主和集中相結合的原則。這是群眾路線在黨的政治生活中的運用,是根本的組織群眾的原則和方法。毛澤東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確的總結經驗。沒有民主,意見不是從群眾中來,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方法?!?/p>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對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啟示
1、中國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究竟為了誰?中國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少數(shù)人,而是為了絕大多數(shù)的人,為了人民群眾,也即為民。中國共產黨認為,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事業(yè),是解放全人類的事業(yè),是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事業(yè),是為了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2、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路線怎樣才能做到為民?中國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就是為了要認真地、不折不扣地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要認真地、不折不扣地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就必須說實話、議實情、干實事,也就是一定要務實。人民群眾對政黨、政府最討厭、最反感的是什么呢,就是盡說空話、大話,光說不做,只有口惠、而無實惠,久而久之,這樣的政黨、政府就會被人民所拋棄。因此,真正落實群眾路線,就要關心群眾的一切,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
3、中國共產黨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是為了解決哪些主要問題?應該說是為了解決兩個主要的問題。一個是清廉的問題,一個是民主的問題。
首先,共產黨的干部面臨著是否清廉的問題。干群關系,或者說官民關系,是共產黨內和共產黨領導的政權內也普遍存在的關系,無法刻意繞開的關系。無論是在共產黨革命時期,還是在共產黨執(zhí)政時期,貪污受賄、權力腐敗都是存在著的,從1932年到1952年間,毛澤東就曾經親自下令,處決了像謝步升、唐達仁、左祥云、肖玉壁、劉青山、張子善等這樣的貪官。
其次,共產黨的干部面臨著是否民主的問題。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宗派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高高在上、養(yǎng)尊處優(yōu)、當官做老爺?shù)鹊确饨▏乙约百Y本主義國家官員的通病,也會在共產黨的干部身上發(fā)生。正因為這樣,黨在一開始提出群眾路線和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時候,其針對性、指向性就十分的明確,那就是為了反對和掃除官僚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宗派主義、命令主義等等有害的風氣和做法。
上述基本認識歸納起來說,群眾路線的實質就在于為民、務實、清廉和民主。掌握和運用群眾路線,一定要抓住這四大實質。這四大實質說明,群眾路線是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領導力、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