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高大書架,就像茂盛的森林,美好的書就是林間的碩果,我可以采摘其中最甜蜜的果實,細細品嘗……
從記事起,每隔一段時間,媽媽都會帶上我去書店轉(zhuǎn)轉(zhuǎn)。還不認識字的我,最喜歡的是書店里設(shè)置的茶座,在那里點上一杯蘋果味汽水,再來一盤冰桔片,聽著若有若無的音樂,再看看外面的車流,我想,天堂也不過如此吧?
讀書,好比認識一個人,他可能成為終身的好友,也可能成為讓我受教無窮的良師,也可能成為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我佩服蒲松齡先生的想象力豐富,無論是什么故事,都情節(jié)離奇,跌宕起伏,細節(jié)逼真。
《聊齋志異》,小時候看過,印象中就是一本薄薄的冊子,比起四大名著差遠了,算是可有可無。近日,媽媽購回厚厚三冊的《聊齋》全本,我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三本摞起來有半尺厚,里面共有491篇故事。故事精彩紛呈,其中不乏口說無憑怪力亂神的鬼故事,也不乏對普通草民生活疾苦的描述。通讀下來,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故事還是有共同點的,譬如狐貍精都是好的,鬼卻有一多半是壞的,男主角大多數(shù)是落榜多年的書生,既無耕種的意愿,也無經(jīng)商之才能,愛讀書卻無用武之地,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無人賞識而陷入貧苦,這些男主角無一例外都是作者蒲松齡自身的投影。蒲松齡19歲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中秀才,算少年得志,頗富文名,但成為貢生時已經(jīng)71歲,一生熱衷科舉卻郁郁不得志。也許是“缺什么寫什么”,在蒲松齡筆下的書生,雖不得志卻遇到美麗善良擁有法力的狐仙們,她們幫書生脫困好讓書生專心讀書考取功名,拯救書生于危難之時。但書生們即使如何感恩狐仙,但人狐殊途,等書生即將功成名就之時,狐仙們就會善良地幫書生牽一段良緣,通常是找一位太守之女,姑娘溫柔又善良,書生雖同意結(jié)下人間良緣,又苦勸狐仙留下一同生活甚至“痛哭相留”,到最后,狐仙或者突然消失不見,或者就成就了“三人行”。果然,封建的“一妻一妾”已經(jīng)深入作者的骨髓了,就像農(nóng)村里“一畝地一頭牛,老婆兒子熱炕頭”的幸福一樣是有固定模式的。
這些故事中,既有我小時候看動畫片熟悉的《促織》,也有通過電影而知道的《畫皮》《聶小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仇大娘》。按現(xiàn)在的觀點,仇大娘是一個十足的“女漢子”,得知娘家有難,雖然那時候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不顧他人的閑言碎語,一手撐起了娘家。在書中,她被人稱作悍婦,敢和鄉(xiāng)鄰理論,敢到官府告狀,為捍衛(wèi)同父異母的弟弟和后母的權(quán)益,和所有人開戰(zhàn)。是什么造就了“悍婦”或“女漢子”?我想,是因為男人的懦弱,因父親的逃離,因為長子的不負責任,一介女流,不得不站在風口浪尖,與世界為敵。如今是個盛產(chǎn)女漢子的時代,是不是意味著,這個時代的女子已經(jīng)覺醒和進化,而男子卻沒有進化甚至退化,因而無法擔當,只能由得女人強大呢?
我喜歡《嬌娜》里男主人公與女主人公嬌娜間的真誠友誼,男女之間會有真正的友誼嗎?在這個故事里,作者完美地虛構(gòu)了一個不論哪個時代都很難存在的第三種感情,一男一女彼此相知,相伴,但無關(guān)男女之情,在現(xiàn)在看來都如此珍稀,如此難得,所以作者的有些觀念還是很前衛(wèi)的呢。
我喜歡《小翠》里的狐貍報恩的故事,感恩的情懷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
我喜歡《于去惡》里的友誼天長地久的故事,因知遇之恩,而投胎成為朋友的兄弟,相伴一生,這也只有《聊齋》里才可能出現(xiàn)的跨越式的故事結(jié)構(gòu)啊!
讀《聊齋》,讓我快樂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故事背后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社會黑暗的各種批判。
讀《聊齋》,能看到古代科舉制度的黑暗,充分感受作者心中的不得志,深深慶幸自己不是生在那個年代。
學(xué)校:武漢市青山區(qū)紅鋼城武鋼實驗學(xué)校
導(dǎo)師:胡 翔
點評:隨著各種科技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和寫作的網(wǎng)絡(luò)化和大眾化,閱讀形式越來越多樣,紙質(zhì)閱讀特別是閱讀經(jīng)典正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劉嘉璇同學(xué)的這篇文章雖然筆觸稚嫩,但她對閱讀的熱情卻感染了我們,喚起了我們閱讀經(jīng)典的情懷,其中對《聊齋志異》的現(xiàn)代解讀十分獨特、有趣,讓人不禁嘴角上揚。好作文一定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但不一定完美。就本文而言,語言的運用和提煉有待加強。(鄭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