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美好、巧妙形象的作文語言應該是每個同學寫作時的追求吧。好的文章,動人動情之處,不只在人物的細致刻畫上,對景物的著力描繪同樣出彩。清代學者王國維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南朝劉勰也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觀點。我們筆下的景物都是融入著一定情感的。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若能恰到好處地在寫景的地方著力描繪,相信會使語言表達搖曳多姿起來。下面就從四個方面和大家談談如何寫好景物。
一.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用好色彩詞語奪人眼目
杜甫的這首絕句,連用三個傳達色彩的詞語“碧”“白”“青”,寫出了江上的美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又用一個“燃”字,寫出花的紅艷無比,簡直像是一團燃燒的火。詩句極富江南韻味,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了立體的畫面效果。這就是色彩詞語的力量。
恰當使用、不偏離生活實際,是色彩詞語使用的最基本要求。那么,是不是作文片段中只要使用色彩詞就一定會使景物描寫生動形象起來呢?比如要寫春天,是否將諸如綠色、紅色、黃色、白色……這樣的詞語羅列到文章里,語言就會形象可感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簡單粗糙的色彩詞語的使用,并不能使景物的描繪生動鮮明而蘊含情感。
可以嘗試使用重疊性的詞語。比如櫻花是“粉粉嫩嫩”的,天空是“蔚藍蔚藍”的,法桐的芽兒是“綠錚錚”的,樹皮也是“銀亮亮”的。這種形式的詞語作用于色彩的描繪,可以加強語氣,傳達出我們對事物深深的喜愛。
還可以嘗試將色彩細分細化。寫作者應該有一顆善于觀察和欣賞生活的心,那樣就會發(fā)現(xiàn)顏色之間的千差萬別。比如黃色,只是一種大致模糊的色彩,不能帶給人具體形象的感受,而嫩黃、鵝黃、淺黃、明黃……這一系列的詞語帶給人的印象就很鮮明。同樣的,綠色呢?該有深綠、淺綠、墨綠、碧綠、蔥綠、翠綠……
在我們的生命體驗里,有無數(shù)繽紛的色彩,有四個燦爛的季節(jié)。所以,在描繪景物的時候,要盡力去回想那些瞬間打動你的顏色,細致些、再細致些,把它們定格在紙上,成為永恒的美麗。
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適時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生發(fā)情趣
這兩句詩寫夜間在小樓上,聽著淅淅瀝瀝的春雨聲,聯(lián)想到第二天小巷中就會有賣花姑娘那清脆的叫賣杏花的聲音了,甚至會使人聯(lián)想到春雨的綿綿密密,想到杏花的嬌艷美麗,或許還會產生對賣花姑娘的想象。這種充滿情趣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我們仿佛置身于盎然美好的春天中,心情也禁不住愉悅超脫起來了。這樣的句子怎能不給人美的享受呢?
聯(lián)想,“是由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有助于人們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把人們的思維引向廣闊的天地”。
“想象是在改造表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可以在對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改造、組合、概括,使之生成一個明確全新的意象??梢圆皇軙r間、空間的限制”。
除去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文章,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并不需要長篇地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的創(chuàng)作,只在字里行間點綴一些,就足以使語言生發(fā)出情趣來了。
如一位同學寫“冬天的雨”的片段:
仰起頭,牛毛般的雨絲輕輕扎在臉上,涼涼的,癢癢的,令人神清氣爽。她像一個落寞的女孩寂寂地行走在人間,吟唱著初冬的歌。或許,雪的降臨能給大地帶來暫時的潔白,可有誰能否認這輕舞飛揚的冬雨不是這個季節(jié)的精靈?我喜歡在暮色四合的時候,緩緩走在積了水的路邊,一邊輕輕踢著一塊小石頭,一邊看那雨點落入路旁的小水洼輕彈起一絲白霧,居然有一種身在江南的愜意。忽而一陣風貼著地面呼嘯而過,滿地的雨水化作一捧清霧升騰、彌漫、消逝……呵!這便是冬雨,她輕輕地走了,正如她輕輕地來,讓人捉摸不透……
小作者就像是一個情感豐富的詩人。在她的眼里,冬雨如一位“落寞的女孩”;在她的感受里,北國因這雨而變成“江南”。因為適時使用了聯(lián)想和想象,便將別樣的情趣帶給了讀者。否則,我們只是閱讀了一段有關于“冬雨”的文字而已。
聯(lián)想和想象就是思維的一對翅膀。有了這對翅膀,作文的語言才會有創(chuàng)新,才會有自己的特征和魅力。但在寫作時要注意,好的聯(lián)想和想象是建立在合乎常理的生活經驗上的創(chuàng)作,而非一些不切實際的隨意寫作。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變換不同角度深化立意
在游山觀景的時候,從一個角度看是逶迤的山嶺,再從一個角度看就是高峻的山峰。我們所處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也就會不同。蘇軾的詩句啟示我們,寫作時從多個角度來觀察、來描寫,會生發(fā)出不一樣的立意。所謂“立意”,就是一篇作品所確立的文意。作家鄭榮來寫過一篇《落葉也精彩》的散文,文章立意就很值得我們學習?,F(xiàn)在選取兩個片段,和大家欣賞一下:
其一
為數(shù)最多的槐樹,顯示了樹多勢眾的氣派……如同花開的時間,它們同科同屬不同種,好幾種槐樹,總是你剛謝罷我又開,整個夏秋兩季,沒有間斷過,仿佛時刻要人們關注它美麗的存在。它的葉子也是如此,雖不如槐花那樣美麗,但那淺淺的黃色,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精彩。
其二
那幾棵泡桐樹,高大魁梧,可謂材大體粗,但落葉卻早,與它的個子、塊頭不相稱,老大沒有老大的樣兒。它尤其經不起打擊,西北風一來,比誰都大的葉片,竟哆嗦得厲害,驚嚇之聲,比誰都大。甚至高叫“怕啦怕啦”,夜深人靜時,制造恐怖氣氛,真是沒出息!
第一個語段寫到槐樹葉子的美麗,盡管落去,依舊是“淺淺的黃色”,是“不可多得的精彩”;寫泡桐樹,則重在描寫落葉的聲音“怕啦怕啦”,甚至是“制造恐怖氣氛”“真是沒出息”。這樣從不同角度、不同情感入手的描寫,顯得豐富細膩,言之精妙,全無“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傷懷,而是著力描繪葉落時的千姿百態(tài),這就是文章立意與眾不同。同樣是描寫落葉的“精彩”,并非一味贊美,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出不同的葉子在面對“落”時的不同姿態(tài),這更是凸顯出立意的高明。若是你讀讀原文,會看到除了槐樹和泡桐樹,作者還寫到了柿子樹、垂柳和法國梧桐,它們也都有自己的別樣風姿。
若是寫作時多考慮幾個新的角度,多從幾個新的方位來觀察描寫景物,見到別人見不到的,寫到別人寫不到的,就能使寫景在立意上取得新穎的效果。其實,景物是客觀存在的,它在那里并無悲喜憂歡。我們寫它的時候,不自覺融入的是自己的情感。寫作者的立場不同、經歷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寫作的目的不同……筆下的景物描寫就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提醒我們,繪景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中心立意,不能純粹為了寫景而寫景,忽略了寫作的初衷。
四.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調動多種感官立體描寫
唐代詩人劉昚虛的這兩句詩,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此時,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散發(fā)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以至于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這里調動了視覺(落花)、聽覺(流水聲)、嗅覺(花香)等多種感官進行描寫,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若是我們也這般描繪景物,何愁文章不動人?
一位同學這樣寫梧桐花:
一天清早,我推門外出。一卷清香撲面襲來,猛一抬頭,原來是梧桐花開了!一串一串的梧桐花,挨挨擠擠地在一起,簇簇擁擁、熱熱鬧鬧,全都綻開了笑臉。梧桐花,她們很特別,淺淺的紫色中帶著淡淡的粉紅,在花心深處又凝結著一些亮亮的黃。厚重的花瓣,小小的花蕊,細長的腰身,似有似無的香氣。有趣的是整個花形就像是一只小喇叭。每次從樹下經過,我都仿佛聽到一波又一波“滴滴嗒嗒”的號聲。童年的記憶中,我們總喜歡撿拾落花,輕吮花朵的根部,哎呀,自是別有一番清甜在心頭!
小作者真是做到了“寫景狀物如在目前”,把一株樹、一樹花寫活了。讀這個語段,我們仿佛就站在那棵梧桐樹下。寫梧桐花,從嗅覺(一卷清香)、視覺(描摹花的形態(tài))、聽覺(喇叭聲)、味覺(嘗花蜜)等多種感官角度進行細致描繪,可謂頗具匠心。這樣的描寫,是建立在細致觀察之上的,寫出了小作者對梧桐樹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調動多種感官對景物進行描寫,可以使我們的語言“立體”起來。不僅使描寫的景物生動形象,更重要的是會讓讀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知不覺走進文字之中,與作者一起欣賞這份美麗。
要想寫好景物,方法當然不止我們講的這四種。但是,有一點是特別應該注意的,就是不同景物有不同的特征,即便是同一種景物,也有很多不同。只有對描寫的景物進行細致觀察,對景物特點了然于胸間,才能“下筆如有神”地進行創(chuàng)作。若只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泛泛而談或是一味追求堆砌華麗的辭藻,那樣的景物描寫是沒有價值的。
司春艷,現(xiàn)任教于山東淄博市張店區(qū)馬尚一中。市優(yōu)秀教師,市骨干教師。區(q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十佳班主任。多年來致力于“體驗式閱讀與寫作”的研究,在各級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